<h1>舟山名人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昌国街道总府路132号,于2014年12月27日开放。</h1><h1>舟山名人馆,分为序厅、舟山记忆展厅,包含政界名士、军界武将、商界巨子、学界翘楚和方外高僧五大板块以及3D影院等配套区域。乔石、安子文、董建华蓝理等海内外知名的舟山名人“入住”名人馆。</h1> <h1>名人馆介绍了舟山1200多年建制史上的名人传奇故事,诠释了舟山的辉煌历史和海洋文化。</h1> <h1><b style="font-size:20px;">王叔通</b><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舟山第一任县令(生卒年不详)</span></h1><h1>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任鄮县令。江南东道采访使齐瀚奏请朝廷允准,分鄮县为鄮、奉化、慈溪、翁山(今定海)四县,以古甬东境置翁山县,隶明州。鄮县县令王叔通兼首任翁山县令。到任后在镇鳌山麓筑城池,周长五里,相当于今定海老城区规模,山海形胜,端为吉宅佳地。</h1> <h1><b>余天锡 </b>观文殿学士(1180~1241)</h1><p class="ql-block">字纯父,号畏斋,昌国县甬东村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历任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嘉熙二年(1238),升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赠太师,追封鲁国公,谥忠惠。捐建虹桥书院,收贫寒子弟入学;举办义仓,济同族穷困户;又与其弟天任建大余桥、小余桥,便利行人,著誉乡里。</p> <h1></h1><h1><b>应㒡资 </b> 政殿学士(生年不详~1255)</h1>字之道,号葺芷。昌国县镇鳌山麓人。宋嘉定<br>十六年(1223)进士,历任临江军教授、太学博士、著作郎、权兵、吏二部侍郎。后授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升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卒赠卫国公,谥文敏。告老还乡曾出资在童年读书处创办书院,宋理宗御书“翁洲”,遂名“翁洲书院”。著有《建章集》、《显爵渊源世系录》等。 <h1></h1><h1><b>干文传 </b> 循吏之风(1276~1353)</h1><h1>字寿道,号仁里,平江(今苏州)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四年,授昌国州同知。到任后兴儒学,建书院。施政宽厚为本,革除盐政弊端,制订“助役法”,减轻盐民负担,百姓称其“圣人”。离任时民众遮道攀车,如失父母,于多地立庙祭祀。今定海干大圣庙犹存。晚年奉诏参与修编《宋史》,授集贤待制,以礼部尚书致仕。</h1> <h1><b>张信 </b> 舟山唯一的状元(1373~1397)</h1><h1>字彦实,号诚甫,定海城关陶家弄会源桥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第一名,为舟山历史上唯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升侍读。秉性耿直,直言无忌。洪武三十年,奉旨复查南北榜案。因不徇私情,坚持原则,触怒朱元璋,惨遭弃市,年仅二十五岁,归葬定海城北。原东、西大街相交处有“状元桥”,因造桥后出了张信状元而闻名。</h1> <h1><b>陶垕仲 </b> 不畏权贵(1356~1387)</h1><h1>名铸,定海马岙平石岭人。自幼爱读书,入选国子监学习,初任青田县教谕。明洪武十六年(1383)任监察御史,迁福建按察使。执法不畏权贵,且体恤民困,捐资兴学。明太祖曾下诏褒奖,深得福建百姓口碑。乡人合称陶回孙、陶椿卿、陶垕仲为“马岙三陶”,马岙乡一度更名为景陶乡。洪武二十年卒于官。《明史》有传。</h1> <h1><b>姚怀祥</b> 舍生取义(1783~1840)</h1><h1>字斯征,号履堂,福建闽侯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任定海知县。莅任未久,鸦片战争爆发。英舰入侵道头港,英将伯麦逼其献城投降,姚怀祥严拒。率兵守城,中弹负伤后犹坚持抗击14个小时。城陷,投北门外梵宫池殉职,史称“定海第一次保卫战”。朝廷颁诏赐恤,入祀本籍昭忠祠。今海山公园梵宫池旁立有“姚公殉难处”碑。</h1> <h1><b>安子介</b> 多才领导人(1912~2000)</h1><h1>祖籍定海。著名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曾任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议员、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致力于香港回归,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参与草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国家与香港的发展卓有建树,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h1> <h1><b>乔石 </b> 新中国主要领导人(1924~2015)</h1><h1>原名蒋志彤,祖籍定海城关。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上海学运与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第十三、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八届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通过宪法修正案和多部法律,为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关心家乡建设,重视教育事业。</h1> <h1><b>董建华 </b> 首任香港特首(1937~)</h1><h1>祖籍定海城关,船王董浩云之子。香港回归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第二任行政长官。爱国爱港,尽心竭力,擘划宏猷,老成谋国。第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现已任三届,于民间外交颇多开拓。香港董氏集团捐建舟山航海学校(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与舟港两地合作,培养大批航海学子。</h1> <h1><b>侯继高 </b> 抗倭名将(1533~1602)</h1><h1>字龙泉,上海松江人。历任吴淞、宁绍等地把总、参将、副总兵及浙江、广东总兵官。期间多次巡视舟山海防,撰《游补陀洛迦山记》,编《补陀山志》,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风土记》等。在普陀山建玉音亭、御制藏经序碑亭等,并将唐吴道子、阎立本所绘观音像勒之于石,植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在舟山群岛题“海天佛国”“磐陀石”“山海奇观”等摩崖石刻。</h1> <h1><b>张煌言</b> 海上苏武(1620~1664)</h1><h1>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崇祯举人,南明倾覆后,奉鲁王至舟山,转战浙闽一带抗清达19年,被誉为“海上苏武”。清康熙三年(1664),散军避居六横悬山岛,被捕不屈,遭杀害。葬西湖南屏山麓,今存其墓、纪念馆,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善诗,诗风沉郁,逼近杜甫,有《张苍水集》行世。</h1> <h1><b>张名振</b> 抗清名将(生年不详~1654)</h1><h1>字候服,应天府江甯县人。原任台州石浦游击。南明福王政权覆灭后,和张煌言等拥戴鲁王至舟山,受封富平将军,联合郑成功抗击清军。后奉鲁王至福建金门抗清,不久又率军回舟山,与张煌言多次从海道出兵北伐。在浙闽沿海坚持抗清10余年,后病逝舟山军中。墓在勾山南岙。</h1> <h1><b>张肯堂 </b> 尽节明志(生年不详~1651)</h1><h1>字载宁,号鲵渊,松江华亭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南都亡,拥立唐王于福州,进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寻改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后招集义军抗清,唐王败,飘泊海上。1649年至舟山,鲁王拜其为东阁大学士。1651年,清兵攻破舟山,张肯堂赋诗明志,自缢于雪交亭,遗骸葬普陀山。</h1> <h1><b>蓝理 </b>破肚总兵(1648~1719)</h1><h1>字义甫,号义山,福建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平复台湾,中炮肠破,负伤作战,时称“破肚将军”。康熙赐“所向无前”、“勇壮简易”,授“神木副将”封号。二十九年,任定海总兵,奉诏复建普陀山寺庙,聘名士裘琏修《南海普陀山志》,亲为作序。又筹资修祖印禅寺。离任留钢盔、佩刀、战袍于普陀山。今法雨寺有蓝理纪念堂。蓝理故居位于定海西大街89号。</h1> <h1><b>郑国鸿 </b> 忠义英勇(1777~1841)</h1><h1>字雪堂,湖南凤凰人。世袭云骑尉出身。道光二</h1><h1>十年(1840),升浙江处州镇总兵。次年,八月十二日英军再犯定海,郑国鸿协助葛云飞驻守竹山门。十<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七日凌晨,英军舰船猛攻竹山要隘。在得知晓峰岭失陷,王锡朋阵亡,仍率部血战,坚守阵地,曰:“武臣致命疆场,份也。”身被重创,犹喋血力战以殉。</span></h1> <h1><p><b>葛云飞</b> 昭勇成忠(1789~1841)</p>字鹏起,号雨田,浙江萧山人。清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十八年,任定海镇总兵。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英军再犯定海。葛云飞率部苦战六昼夜,身先士卒,杀至竹山麓,身受40余处伤,犹倚崖不倒。与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同日殉国,史称“第二次定海保卫战”。守备定海时,铸“昭勇”、“成忠”两佩刀,赋《宝刀歌》。</h1> <h1><p><b>王锡朋 </b>“刚节”将领(1786~1841)</p>字樵佣,天津人。武举出身,任安徽寿春镇总兵,后相继驻防吴淞、浙江镇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驻定海。八月十二日,英军攻定海。王锡朋镇守晓峰岭,英军多次冲锋均被击退。十七日凌晨,与英军激战的王锡朋一腿被炮弹击中,犹挥刀手刃数人,壮烈捐躯。英军惮其威而毁其遗体。道光帝览奏为之堕泪,着优加赐恤。</h1> <h1><p><b>金维映 </b> 定海女将(1904~1941)</p>女,岱山高亭镇人。先后就读定海第一女子小学、宁波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共产党,曾领导岱山盐民运动和上海工人运动。1930年后,在中央苏区历任要职。参加五次反围剿与长征,是走完长征的30名女战士之一。1938年,去苏联治病、学习。1941年,牺牲于进犯莫斯科德军炮火下。故居位于岱山高亭镇清泰路后街弄14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