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楼 絮 叨 杨继业

木易四知(杨继业)

<p class="ql-block">  写了三篇关于陇西威远楼的文章:第一篇为《风风雨雨威远楼》,主要以照片形式讲解了威远楼屋顶构建,并在所拍照的鸱吻上发现了窑前刻“崇祯十二年,功德群人陈三奇……”等字迹,县政协又将这些字刊印于《陇西金石文存》一书。第二篇《风风雨雨威远楼续》,主要讲述了莫建成先生在保护威远楼文物和维修威远楼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在特殊时期保护了“崇宁铜钟”这件国宝级文物,还有“鞏昌雄镇”“声闻四达”匾额等。现在这是第三篇,主要探讨一下威远楼的创建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演变。</p><p class="ql-block"> 关于威远楼的历史,说法不一:有说在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修筑古渭砦城时创建;有说在皇祐五年修筑古渭砦城时创建;还有说韩琦筹边时始建……</p><p class="ql-block"> 我也和大家一样,以前只以县志和其它官方资料为准,人云亦云。随着接触多方史料,开始学会了严谨地看待一些学术问题,并有了自己的见解,甚至对一些权威人士及官方所写的文案产生了异议,譬如对鼓楼的看法就是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图:威远楼鸱吻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下图:威远楼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所摘录的威远楼简介牌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b>“威远楼 (明代)</b></p><p class="ql-block"><b>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修筑古渭砦,于城东一里东北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设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夜闻击鼓报更,又名“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上悬“巩昌雄镇”之匾。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屡加修葺,并将宗徽宋崇宁元年(1102)所铸重达四千公斤的铜钟移置于楼上,又取名“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根据威远楼简介牌上的文字提出以下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简介写有:“威远楼(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依旧址重建。” 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明代重修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不是!</p><p class="ql-block"> 根据康熙五十六年<b>《重修威远楼记》:“楼置五楹,窗开四面,青山环绕,俨然画图屏障。然而仅为府治中映带,往观不可梯而上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楼置五楹……不可梯而上也。”便知威远楼在这次重修之前为一层五楹。</span></p><p class="ql-block"><b>“于是纶遂倡捐薄俸,监司童公、司马熊君,文武僚佐,以及绅士耆老,咸助力输金,或增或修……经始于丙申六月六曰,落成于九月九日。架岑楼为三层,台基之上为第一层,梯而上者为第二层,又梯而上者为第三层。”“木匠:莫敢康,画塑匠:刘清,王朝佑。泥匠:薜奇,焦文。铁笔:傅世臣。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八月中秋之吉日立,住持李理识男元龄。”</b></p><p class="ql-block"><b> </b>从上“于是纶遂倡捐薄俸……”可知当时由巩昌知府陈廷纶倡导,大家捐资进行了重修。从“经始于丙申六月六曰”可知重修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六日。”从“架岑楼为三层”可知重修后成了现在三层的样子。从“木匠莫敢康”可以看出所掌尺的是位莫姓木匠。从“康熙五十六年,”可知陈廷纶立碑时间是在第二年。</p><p class="ql-block">由此碑文证明,现在看到的威远楼结构是在康熙五十五年改建后的样子,并不是明洪武元年重修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古渭砦真的是“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修筑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不是!</p><p class="ql-block"> 根据《元丰九域志》:<b>“皇祐四年(1052年),以古渭地置古渭砦……”</b></p><p class="ql-block">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时期王存等人共同修撰的历史地理名著。 该书成书时间距皇祐四年只差28年,这还包括写书、刻版和印刷花去的时间,可谓记载当朝之事,非常可信。</p><p class="ql-block"> 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百七十四 皇祐五年(1053年)篇章载:<b>(起仁宗皇祐五年正月,盡是年六月)乙卯……古渭州距秦州三百里,經啞兒峽,邊臣屢欲城之,而朝廷艱於饋餉,不許。陝西轉運使范祥,既議解鹽通商,驟加擢用,狃於功利。張昪未至,祥權領州事,不謀於眾,遽請修築,未得報,輒自興役。蕃部驚擾,青唐族羌攻破廣吴嶺堡,圍啞兒峽寨,殺官軍千餘人。丁巳,詔秦鳳路部署劉渙領兵討之。仍詔祥專主饋餉,毋得預軍事。城古渭事,詳見七月己丑。”</b></p><p class="ql-block"> 上文清楚地记载了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乙卯,陕西转运使范祥因筑古渭砦城,引发了一场在哑儿峡砦杀死北宋官兵千人的战争。这是记载古渭砦筑城最准确的时间。多年前我在研究城墙时写过一些有关筑古渭砦筑城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长编》作者李焘,生于北宋,书成于南宋。他出生时间距筑古渭砦城仅相隔62年,筑城记载非常可信。</p><p class="ql-block"> 这里多说一句,《长编》原有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史籍巨著。该史籍考证严谨,详尽地描绘了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尽显“纪事本末”的细腻与深刻,它是一部具有很高“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宋代历史的編年体史籍,也是研究宋代陇西最重要的文史资料。它影响了《宋史》和《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但凡记载皇祐五年筑古渭砦城皆是以它为篮本。</p><p class="ql-block"> 古渭砦置于皇祐四年,城筑于皇祐五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威远楼牌子上“北宋仁宗天圣元年修筑古渭砦”这一说是根据何籍何典?</p> <p class="ql-block">三、简介称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取名“威远楼”;元顺帝至正元年又名“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上悬“巩昌雄镇”之匾,又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取名“钟鼓楼”,各时期的名称是这样叫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不是!</p><p class="ql-block"> 有关威远楼在各时期的名称,倒有六通碑足以证明,无论是碑额还是碑文,直接能看出各在个时期称谓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天顺八年(1464年)<b>《重修铜壶滴漏碑》:“按巩昌郡志,旧有铜壶滴漏于谯楼,创自至正间,损于永乐中。”</b></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威远楼在天顺八年之前称为“谯楼”。谯楼即瞭望楼,体量比现在要小许多,够不上称为“威远楼”,明代又称“雄镇楼”。</p><p class="ql-block"> 2、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b>《新修巩昌府陇西县儒学记》:“郡狱蔽前,鼓楼踞右”。</b></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威远楼在明万历年间称之为“鼓楼”。 县儒学迁至万寿寺后,该碑文在论风水时云:万寿寺前有司狱司遮蔽,万寿寺右有鼓楼雄踞。司狱司在万寿商场东,药材公司旧址这一片地方。 </p><p class="ql-block"> 3、顺治十五年(1658)<b>《鼓楼笔记》:“郡故有钟鼓楼一台,然年久也。”</b></p><p class="ql-block"> 从上可知,顺治年间就叫“钟鼓楼”,碑额简称“鼓楼”,而不是简介宣称道光十六年移钟之后才叫“钟鼓楼”。 </p><p class="ql-block"> 钟在古代很普遍,大一些的寺庙皆有,如紫霄观的钟就是一口能与崇宁铜钟相媲美的大钟,香山寺的大钟破后曾改做驴食糟。</p><p class="ql-block"> 4、 康熙五十六年<b>《重修威远楼碑记》,</b>从碑额就能看出,康熙五十六年开始称“威远楼”。该碑叙述了康熙五十五年木工莫敢康掌尺,将原来的一层五楹改建为三层, 即今面貌。翌年巩昌太守陈廷纶为此立碑,写到:<b>“今者泽旺蒲坦,跳梁于万里之外,我皇上赫然震怒,命将出师,无不遥受方略。巩昌为六师孔道,兹楼雄压全鞏,他日六师奏凯而旋,驻军于此,必登此楼,北望帝阙,咸诵我皇之神圣文武,威震远人。兹楼威远之名,从今日而言之,良不诬也。”</b></p><p class="ql-block"> 以上翻译:今者泽旺阿喇蒲坦(人名),远在万里之外兴风作浪,赫然震怒我朝康熙皇帝。我皇上遥受方略,命将出师讨伐。巩昌为军队必经之道,此楼雄压全鞏,他日天朝军队平定叛军胜利归来,一定驻军(补济)于巩昌,届时必登此楼,北望京城,大家皆赞诵我皇上之神圣文武,此事会威震远方之人,故此楼“威远(楼)”之名就从今天叫起,毫无一点虚假夸张。</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兹楼威远之名,从今日而言之。”这句话很重要,自从陈廷纶写下这段话,之后所有的碑文皆统称“威远楼”。</p><p class="ql-block"> 5、道光十六年<b>《重修鞏昌郡威远楼记》:“重修巩昌郡威远楼记,荆南王柏心撰,陇西李朝栋书。”</b></p><p class="ql-block"> 显然,道光时称之为“威远楼”。</p><p class="ql-block"> 6、光绪三十二年<b>《重修威远楼碑记》:“郡城之有威远楼,建始于宋,究不知创自何年?”。</b></p><p class="ql-block"> 在光绪碑上,无论碑额、还是碑文,亦皆称“威远楼”。</p><p class="ql-block"> 总之,从康熙五十六年巩昌知府陈廷纶将钟鼓楼改名之后,所有碑额碑文皆称“威远楼”。</p> <p class="ql-block">四、简介中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上悬“巩昌雄镇”之匾。”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不是!</p><p class="ql-block"> 明初重修,称之为“雄镇楼”,这在府志、县志中皆有记载,但这次重修后取名与上悬“巩昌雄镇”匾额无任何一点关系。</p><p class="ql-block"> 巩昌雄镇匾额上题有:<b>“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中秋之吉。</b>”落款。</p><p class="ql-block"> 该匾是唐树义在道光十六年修葺威远楼时挂上去的,而不是洪武元年所挂,所以洪武元年取名“雄镇楼”不成立。</p> <p class="ql-block">下图:匾额落款刻有:“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中秋之吉”字迹。</p> <p class="ql-block">下图:写有巩昌知府唐树义重建的落款。</p> <p class="ql-block">五、威远楼是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始建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此说较为靠谱。史料记载威远楼建于北宋,但目前尚未见到确切创建时间,皇祐五年只是推断而已!</p> <p class="ql-block">  威远楼建于皇祐五年之说,源自古渭砦筑城。 </p><p class="ql-block"> 巩昌府城经过宋、元、明的修建拓展才有了大城、北关、东关、西关。从威远楼墩台所处位置说,即不建在元城,又不建在明城,而且不偏不倚,正好建在北宋古渭砦城中,在古渭砦城的东西中轴线上,与当时通远军驻地在同一轴线上,之间还夹着“箭道里”。这种布局绝非偶然,很符合古建规制。在中国古建中,无论是兴建城郭还是兴建州府县衙,一般皆遵循中轴线这一基本规划理念。由此推断,威远楼墩台可能就是古渭砦城的相关组件,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也许古渭砦城与威远楼墩台在同一时间筑成,如果按此一说,威远楼墩台的修筑时间应是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因此,这是最为靠谱的一说。</p> <p class="ql-block">六、元中统二年从城东一里的东北坊移威远楼于城中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答:“待考!”</p><p class="ql-block"> 乾隆<b>《陇西志》:“威远楼,在县东一里东北坊,《方與胜覧》云:"宋建,今谯楼颜之" ”</b></p><p class="ql-block"> 清人杨凌霄<b>《威远楼考》:“《广域记》曰:威远楼在府治东,宋时建。《方舆胜览》云:宋时建于城东一里。”</b></p><p class="ql-block"> 乾隆《陇西志》将威远楼最初建址写在城东一里“东北坊”。乾志附图中有“东北坊”“西北坊”“西南坊”,它就是当时的行政划分,就像现在的巩昌镇,文峰镇一样。“城东”指的是古渭砦城东。宋时古渭砦城刚修好,还没有汪世显拓展的东城,也没有北关城。“城东一里”就是城东500余米的地方,只能是从管营巷古渭砦城墙这一线算起,大概位置就在金泰润园广场至云田路口附近。上次听了博物馆“专家讲文物”栏目,说是:(威远楼) “楼址当时在古渭砦城的东北方,也就是今天文峰三台附近”。 “城东一里”与“文峰三台附近”相差二十里; “东北坊”与“东北方”虽一字之差,又是两个概念,实在不敢苟同!</p><p class="ql-block"> 《乾志》中“宋建,今谯楼颜之。”是引用了《方與胜览》中的一句话。《方與胜览》是部地理书,成书于南宋,可知当时威远楼称之为“谯楼”。该书如果记载的是陇西威远楼,则确实可信。关于此段记载,因苦寻《广域记》《方域胜览》未得,憾无资料查证,留后待考!</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许多遗址还未被夷平,通过田野调查,云田路口那里正是北关五一社人所谓的“墩儿地”,地里有一座上面能修下房子的夯筑大方墩,墩腰处突然变窄,有一圈平台。据柴家门老人讲,该墩过去人称“荒凉故墩”。根据王自恒判断,该墩今天的位置就在郦苑广场南大门西面大路上,也算是在云田路口稍偏东的地方。墩南有一水沟,过了水沟就是东巷社的耕地。</p><p class="ql-block"> 荒凉故堆给人留下了诸多疑问:它是否是所谓的城东一里望谯楼墩?是否北宋就有此墩?它与城中威远楼墩同时存在过吗?是否建筑时间比城中威远楼墩更早?是否其上谯楼被元朝汪世显拓城时移于城中?是否它与威远楼没有任何关系? 姑存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图:杨凌霄《威远楼考》文字。</p> <p class="ql-block">七、威远楼是韩琦所建吗?</p><p class="ql-block"> 答:不是!</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资料讲,陇西威远楼是韩琦筹边修建。</p><p class="ql-block"> <b>乾隆《陇西志》</b>清人孟卜所作<b>《威远楼怀古》</b>诗句有:<b>“韩公按抚来秦凤,威远筑楼向渭滨……”</b> 受此诗影响, 一些人认为威远楼最初由韩琦筹划边防时修建,旨在威震远方,保卫地方安宁,说的绘声绘色。窃以为仅凭诗论史,不足为信,况且孟卜是清人,所云韩琦建筑威远楼一说举证不力!</p> <p class="ql-block">  由于看到威远楼有几种说法,为了探寻真相,于是又叨叨絮絮地写了上面这些得罪人的文字,尤其对于鼓楼简介来说,具有一定的巅覆性。要谈论威远楼,务必会与一些人所讲不同,实在没法回避,对不起,只能在此深表歉意!</p><p class="ql-block"> 2024年中秋,四知堂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