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豆谣》罗力立老前辈//樊峻山

珺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段革命历史,也是一段真实存在的红色基因传承研学代表故事。从“假夫妻”到“真伴侣”,生下女儿后一家三口又一同坐牢。这样的稀奇经历极具典型独特性,是目前所掌握资料中,除了当年江南重庆渣滓洞监狱的八岁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之外,与此同时的又在大西北甘肃兰州沙沟监狱里发生的“大豆谣”罗力立感人事迹,这都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少有的红色革命故事教育资料,值得赞美与弘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与父母同时入狱经受监牢之苦的小英雄,我们必须要知道:南有四川重庆渣滓洞“小萝卜头”宋振中(男),北有甘肃兰州沙沟监狱“大豆谣”罗力立(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过历史纪实小说《红岩》的文史朋友们都晓得其中有个“小萝卜头”的人物,他本名宋振中,乳名森森,别名小萝卜头,江苏邳县(今邳州市)人,生于1941年3月15日,1942年八个月时与地下党的父亲宋绮云和母亲徐林侠一同被捕在重庆歌乐山下的国民党监狱渣滓洞,1949年9月6日,和父母一起被杀害于渣滓洞松林坡,年仅8岁,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与此年代的同时,在1940年6月至1946年8月,我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党甘肃兰州沙沟监狱里也有一位叫罗力立的小女孩随着父亲罗云鹏母亲樊桂英一同被捕入狱,父亲在狱中被杀,七岁时她母女被救出狱,投奔延安。后因王洛宾歌王的一首牢狱之歌《大豆谣》走红,罗力立被誉为“活着的小萝卜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3月25日,我和樊振华老师应邀参加由补昕龙教授的运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师生“延安精神”报告会讲座,有幸在现场结识了久闻盛名的“活着的小萝卜头”康杰中学退休老教师罗力立老人,同坐会场主席台。听完报告后,樊振华先生握着当年在康中受教的罗老师手问好,留影之后,我们在一起聊了“大豆谣”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9月29日晚七点半,由夏县剧团排练的《大豆谣》戏剧在夏县文化中心汇报演出,我和樊振华老师以及夏县延安精神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坐在第11排位置,我是1101号座位。开演前的雾分钟时,运城市的延安精神文化团队就在我的眼前第10排,不一会儿,补昕龙一行人赶来入座,这时我突然发现一个身着朴素的与前次我在运城学院看到的老人身影正向我走来,哇塞,就是她,《大豆谣》的主人公罗力立老师,没错。真没想到她的座位是1001号,就在我的眼前同座。向罗老师握手问好后,稍顿,舞台上的《大豆谣》就启幕开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我一边尽情欣赏着舞台上的“罗云鹏、张英、小力立、陈育青、李天明、王洛宾、交通联络员、刘师傅、仁和医院任笃敬”系列悲壮故事情节和的丰满艺术人物形象,我的脑海思绪里一边回放着前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那场《大豆谣》历史真实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的身世和父母亲档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祖籍黑龙江省巴彦兴隆,舅家山西省运城安邑,原名罗俐丽,女,1939年9月17日出生于甘肃,八个月时不幸和父母一同被国民党遭遇抓捕,经过三次转移,一家人最终被关押在兰州大沙沟的国民党秘密监狱。狱中父亲被杀,1946年8月母女被我党营救出狱,结束了七年牢狱之苦。1947年,母亲和我寻机离开兰州,先到西安投奔姨妈,和外婆团聚。1948年,母亲带着年迈的外婆和9岁的小力立,冒着生命危险,从国统区偷渡黄河奔赴延安和解放区,新中国建立后,又回到山西省运城安邑县母亲娘家。母亲就职妇产科医生,罗力立1957年考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就职运城市康杰中学工作。她中年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晚年养育患病的儿子。1994年退休,如今退休健在,每日忙于参加政府组织的关工委“延安精神研究会”等社会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公益活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的父亲叫罗云鹏,原名张会璇,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人。上中学时,因敬慕宋代哲学家张载,后改名张敬载。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成长为学生领袖。1931年“天津事变”后,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请愿团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南开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毕业后,担任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1934年,他受中国共产党指派,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政治经济系,并在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工作。其间,参与了“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七七事变后,前往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被派往陕北公学院工作。1938年初,党组织又派他到兰州担任甘肃省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到兰州后,隐避在共产党员罗沔家里,与他假扮兄弟,化名为罗云鹏。暗地组织甘肃省工委创办党内刊物《党的生活》,积极为《西北日报》《甘肃民国日报》《抗敌报》撰稿,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在皋兰、榆中、临洮、天水、徽县、靖远、武威等地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的母亲叫樊桂英,化名张英,山西运城安邑人。学生时代接受当地景梅九先生的新思想教育,随父母在西安求学。中学毕业后,受革命党人的进步主义理念启发熏陶,离家出走在我地下党的甘肃省工委所属的妇女委员会担任组织委员,因革命工作需要,上级安排她与东北而来的罗云鹏装扮成假夫妻投入工作,多次出色的完成了上级所布置的各项惊险任务。当年中共驻甘肃代表的谢觉哉找到该地工委所属的妇女委员会组织委员张英(樊桂英)说:“罗云鹏是个好同志,为便于掩护,组织建议你和他结为真正夫妻,你考虑一下”张英思考后,觉得双方都是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革命目标,于是就乐意接受了组织建议建议。1938年8月,罗、樊二人秘密结为革命伴侣。婚后便投入紧张繁忙而危险的革命工作,从此小家也就成了党组织重要的活动联络点。罗云鹏对张英说:“别看咱们的婚房又暗又小,却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与父母同牢坐监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家三口相继入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坐立不安,他们借口统一领导,解散了一些抗日组织,封闭、查禁进步书刊,加紧反共步伐。为防患于未然,甘肃省工委决定分散隐蔽。1939年3月,罗云鹏偕妻子去到天水。4月初,又奉命返回兰州,经甘肃省工委秘书赵子明介绍,住进周家拐子5号。1939年9月17日,张英生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罗力立(罗俐丽)。1940年春,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前方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在后方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强行解散革命群众组织,查封或销毁进步刊物。中央安排省工委成员中有可能暴露身份者回延安学习。甘肃省工委决定6月6日在周家拐子5号召开省工委委员全体会议。当晚,甘肃省工委书记李铁轮、委员林亦青赶到罗云鹏和张英家里围坐在油灯下谈论着工作。凌晨时,突然几名警察闯入以查户口为由,将罗云鹏和李、林二人带走了。张英赶忙销毁、隐藏了省委机关的重要文件。7日清晨,警察又闯入罗家,一无所获之下,警察逼着张英抱着八个人月的小力立也出了门。1941年4月,罗云鹏一家三口和林亦青先后被转移到坐落在兰州市黄河北岸李家湾东侧的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沙沟秘密监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开始,特务并未掌握我党地下组织的情况。在一次搜身时,从罗云鹏的礼帽中掉出一张二指多宽的小纸条,他急中生智,抓起纸条塞进嘴里猛嚼,特务只从其口中抠出一点混着血迹的残渣。随着事态发展,相继有人被捕,也有人叛变。罗云鹏的共产党员身份暴露了。刽子手对他动用各种大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压杠子,被打得皮开肉绽,肋骨折断,可他没吐露一点儿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英母女先被押进沙沟监狱,罗云鹏进来的晚。某天,两个看守架着一个跛足的人,面色黑黄,左边脸颊上有一道很长的伤疤,布满血迹的衣裹着他瘦削的身体。张英一眼便认出了是云鹏,小力立瞪大眼睛一直哭喊。张英要求看守所所长看在孩子小的份上,必须让他们一家人关在一个大号。大号里住着20多位难友,其中有共产党员,有思想进步的国民党员,也有普通群众。难友们都很关照小力立,省下的东西都给她吃,大牢房,大土炕,一排人,长头发、长胡须,这个抱抱力立,那个亲亲力立,这个给梳头,那个给唱歌。小力立从一岁到四岁,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苦难而不同寻常的大家庭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张英也被轮番带走审讯,特务要她承认是共产党员,并交出组织关系。可张英拒不承认,尽管竹板夹指,钻心疼晕,也没有任何效果。从审讯室受刑回到牢房,伸着血淋淋的双手跌跌撞撞看到她可怜的小力立时,母女哭的晕作一团。由于敌人未能从张英和其它几位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口中得到甘肃地下党的任何情况,所以省工委机关虽被破坏,至始至终敌方都没有掌握到张英的党员身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狱中斗争团结对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监狱大号里的生存条件极差,牢房空气污浊,奇臭难忍,夏天苍蝇、蚊子成群,臭虫、跳蚤、虱子捉也捉不完;冬天牢内不准生火,难友们几个人盖一床薄被。狱方借口年成不好,一天只给一顿饭。每天放风一次,时间很短。要生存,就必须要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云鹏、张英、林亦青在大号里秘密建立了临时党小组。首先是争取改善生活待遇。国民党驻西北局专员陈国英到监狱视察,父亲质问“共产党人努力抗战,何罪之有?”“国共联合抗战,强烈抗议对政治犯的非人生活虐待!”经过几次斗争,狱方做出了一些让步。另外,为鼓舞士气,同号进来的音乐爱国青年王洛宾在狱中为大家教唱《国际歌》《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还在狱中掀起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罗云鹏教老红军大家学识字,辅导青年人学英语。小力立也学会不少歌曲,背会了26个英文字母和几十个单词。为了锻炼身体,罗云鹏教难友们练“八段锦”,用黄泥捏象棋、围棋,还给小力立捏小狗、小猫等玩意。一段时间里,环境极差的牢房变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狱中的乐观积极斗争惹怒了监狱长,他们决定将罗云鹏隔离审查,于是把罗云鹏一家三口换成小号分别关押起来。从此,小力立母女再也没和罗云鹏一起住过,只能在放风时偶尔见上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监狱里许多长辈都给予小力立温暖,当时,狱中有位年仅20岁出头的年轻党员叫胡润宝,留洋归来,被关押在监狱的小号。小力立在狱中没有玩伴,时常从送饭口钻出去,到他的牢房玩。叫他“大朋友”,他教小力立认字学英语字母和单词。“大朋友”与罗云鹏是同一天被特务杀害的。“大朋友”琳刑前,想着我没有玩具,便把自己贴身的毛衣拆了,给我做了一个毛线球。他自己穿着单薄的衣衫,顶着凛冽的寒风,从容地走向刑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洛宾创作《大豆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王洛宾和萧军、塞克等文化名人到兰州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曾在共产党员丛德滋家住过。1941年,丛德滋被捕后,有叛徒向特务报告,说丛德滋曾赴青海与王洛宾交往,特务怀疑是“布置工作”,于1941年3月趁王洛宾来兰,将他逮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洛宾入狱后,就关押在小力立母女对门。小力立称呼他“大胡子叔叔”。王洛宾面对敌人的残酷审讯,始终没吐露任何线索。他说:“一个音乐家不只要因音乐而伟大,更要因人格而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放风时,王洛宾总会头顶花手帕,跳踢踏舞,唱新疆歌,给难友们带来美的享受。他几乎每天都要向对门亲切地呼唤:“小力立,快过来,听我给你讲猪八戒、孙悟空故事”。可故事中的那些场景小力立出生以来根本就在监狱中从未见过,惹得每讲一句,她都要提很多问题。王洛宾看见小力立的衣服太破,心疼地说:“叔叔给你买新衣服,戴大红花,跳舞才好看呢!”小力立好奇地问:“什么是大红花?”因为小力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未曾见过花朵。王洛宾常说“小力立是监狱里的无罪之花”,要用满腔的爱,抚育这朵监狱之花。一段时间后,他不仅教会了小力立《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西部民歌,还教会了不少京剧唱段和抗战歌曲。小力立一时成了难友们最欢迎的“小演员”,给阴沉的牢房带来一丝生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放风时,小力立跑到洛宾叔身边,歪着头问:“大胡子叔叔,你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他回答:“是不是馒头?”小力立神气十足地说:“不对!”洛宾叔又猜了几样东西,还是没对。四岁的小力立从口袋里掏出一粒捡来的大豆(即蚕豆),然后认真地说:“你看,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看着小力立干瘦的小手和天真的表情,洛宾叔一阵心酸。回到囚室后,他用空牙膏皮在纸烟盒上为他的小囚友小力立谱写了一首《大豆谣》儿童歌曲。这首歌饱含着洛宾叔对小力立的深切同情,寄托着洛宾叔对小力立的殷切期望,抒发了洛宾叔对小力立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被杀 母女出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消息传到监狱,大家喜出望外。罗云鹏组织大家向狱方声明:抗战胜利了,必须彻底释放在押政治犯和无条件出狱,恢复自由,保证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取消特务机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2月,中统西北局专员陈国英、秘书王绥之、沙沟秘密监狱看守所所长张效仁等大小特务头目开会讨论对策,认为“罗云鹏顽固不化”,决定将其“秘密处死”。处决前夕,省调统室派特务去监狱同罗云鹏谈话。问:“如果放你出去,你准备干什么?”罗云鹏坚定地回答:“准备回延安,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2月21日中午,张英母女正在土炕上睡觉,突然听见有人喊“力立!力立!”娘儿俩赶忙靠近狱门,听得出是久而不见的爸爸声音。几个持枪的狱卒紧拽着铁镣裹脚的罗云鹏,这是父亲临刑前与妻女生死分别的最后一面:“小力立,爸爸要出去了,你要听妈妈的话,以后爸爸来接你们;张英,有机会要带着咱小力立回家,回家,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被押走后,敌人欺骗张英说:国共和谈后要释放政治犯,罗云鹏是共产党点名要走的,已把他送到延安。事实上,在被押出监狱的第二天,罗云鹏就被特务在看守所后山的大树上被绞刑执行了。罗云鹏,党的好儿子,为了共产主义信仰,献出了他36岁的年轻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解放战争后的1946年8月,国民党特务在清理积案时,由于缺乏罗云鹏妻子张英(樊桂英)是共产党员的档案证据,于是,在我党强大政治攻势下,便将张英母女二人释放。至此,罗力立母女已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监狱铁窗生涯。但特务机关警告张英:半年内不准离开兰州,不准与任何“赤色分子”联络。可张英母女始终牢记着一句话:“有机会要回家,回延安,继续回到党的怀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经过延安党组织和兰州党组织的关心和安排,张英带着罗力立离开兰州,先到投奔娘家亲人所在的西安老母和姐妹妹团圆暂居。1948年,张英又带着年迈的老母亲和9岁的罗力立,冒着生命危险,从国统区偷渡黄河回到解放区,回到山西省安邑县。1950年7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决定恢复张英(樊桂英)的党籍,重新安排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了一名运城医院妇产科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1957年考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就职运城市康杰中学工作。她中年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晚年养育患病的儿子。1994年退休,如今退休健在,每日忙于参加政府组织的关工委“延安精神研究会”等社会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公益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力立回忆往事感慨心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幼年同《红岩》中的小萝卜头一样,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度过的,是苦难的,但也是光荣的。我有幸生活在信念无比高尚、意志无比坚定的父辈中间,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了我,培养了我追求真理、乐观向上的品格,帮助我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共产主义信念。比起一个小萝卜头我已经幸运多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了8岁,而我和母亲一同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享受到了之后的幸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我能从监狱里活着出来,就连国民党的那些特务都觉得是个奇迹。仅仅8个月大就进去了,那里什么都没有,吃的只有监狱里那些黑面汤,中间还得了好几次重病。但奇怪的是,我受了这么多的苦难还能活着,当时有好多大人在监狱里都病死了。那时候,监狱里是没有我的口粮的,如果大家不省出来那一口一口的饭,哪有我活下来的机会。所以,这段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共产党员是最坚定,也是最乐观的,把监狱变成了学校,虽然我不能上学,但经常有人教我识字,教我唱歌,解放后,我选择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每当我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就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也是继承我父亲事业最好的一个平台。几十年来,我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非常有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希望用最温暖、最感人的方式,把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传递给当代少年儿童,希望当代的孩子们能铭记中华民族的抗争历史,传承红色信仰力量,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精神。独特的教育功能和资源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必将不断教育下一代、影响下一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年,虽然生活经历坎坷,但我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天陪伴儿子,照顾丈夫,是我如今最主要的任务。看着儿子的智症一点点进步,我感觉非常欣慰,儿子的陪伴也是我的福气。年逾八旬的我,感恩生活的一切馈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3月10日。这一天,王洛宾带着一包蚕豆,专程到运城来看望我和母亲。当时的母亲已经瘫痪在床无法言语,王叔叔手捧一束鲜花站在母亲床头时,母亲泪流满面。感慨万千的王叔叔,唱起了《大豆谣》: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小力立笑眯眯,妈妈转身泪如雨,街头上叫卖糖板栗,牢房中大豆也稀奇。小力立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名就叫《感恩》: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每一枝花朵,它带给我芬芳;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帮我的人啊使我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剧落幕后,我望着被邀请搀扶着走上舞台的八十六岁老人罗力立,望着她被全体演职人员簇拥在舞台中央和大家合影留念,同时向台下的观众们挥手问好的身影,这时我不由的从座位上站起,立正,右手高举,心里默默而语:致敬,《大豆谣》主人公原型罗力立前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文中史料信息均源自甘肃兰州党史办和罗力立《回忆录等文篇,特此示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0月1日于枣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峻山简介】笔名珺珊,1960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枣园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原夏县二中政教主任、团校委书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报主编、音乐教师,夏县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县关工委宣讲团讲师,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研究员。愿与各位文学史学同仁倾谈交流,挖掘本土民间非遗历史,振兴夏都民族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最美故事,传播本土最亮声音。(手机微信1393409637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