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秋实

<h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br><br>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br>原文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就是心对於所接触的境界都不起见闻觉知一无所住,但是这个心却有外於六尘的分别性一生其心。也就是楞严经:若離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br>“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br>“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br><br>六祖慧能:“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祖慧能说的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br>“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br>“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