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当下,整本书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阅读经典作品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对于阅读阅读教学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对阅读经典的目的存在模糊状态,阅读仅仅停留在感知作品内容的层面上。</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了余党绪的《走向理性与清明》让我明白了,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感知内容的层面上,阅读价值几乎为零。这样的阅读读一千本书和读一本是一样的价值,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读者是不可能在新作品中发现新的东西。真正的理解文本,必须借助独立自主的,以分析与论证为基础的思辨性阅读才是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 整本书经典阅读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坐下来,读下去,读进去。”然后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进而走向有效有序的阅读之路。 </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知道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是学生自主人格的建构和文化的建构,学生的通过阅读生命在成长,生命在拔节,生命在发展是阅读的根本目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语言、文化、思维、审美组装的容器,不是把书中的精华东西灌输给学生,从而忽视学生生命的需要和精神的选择,导致经典阅读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阅读经典只能在平等“对话”与“理解”中进行。阅读经典就是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达的人生,理解先贤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反观自己,体悟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阅读经典就是在经典中发现自己。</p> <p class="ql-block"> 阅读经典应该读原著,要精读而不是泛读。基于兴趣与感受的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经典阅读的需要。要求学生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养育学生品格的需要。作品是一个作家的人格象征,尊重作品就是尊重作家,就像生活中要学会倾听一样,阅读就是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p> <p class="ql-block"> 同时整本书涵盖的文化视野更广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更复杂,承载的思维方式更宏阔,更复杂、更系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面貌更为全面,也更有深度。而平时我们碎片化的阅读只是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一个细节、一个角落,而不是对生活的全景式的、多纬度的、多层次的展示与剖析。(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