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原晋祠公园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翁山下。晋祠是晋水的发源地,也是西周晋国国号的由来。后人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者唐叔虞,便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重游晋祠已是旧貌换新颜,记得前两次游晋祠是从东门进出,也没有晋祠公园之说。看介绍方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文旅创新之需,现在晋祠基础上,扩建东、西两湖的自然风光,综合称之为晋祠公园,而原晋祠改称之为晋祠博物馆,突出了晋祠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现在游晋祠公园的自然风光是免费,而进入晋祠博物馆才要收费。时过境迁,方便游客利民的好举措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  9月28日上午游晋祠公园,因天气下雨的影响,只好把重点放在游晋祠博物馆,而在游博物馆时,又将重点放在晋祠主要景点的“三宝”、“三绝”、“三匾”的中轴线上。我们上午9点从公园南门进入晋祠公园,这里有电瓶摆渡车来往于公园南门至晋祠,距离约1.5公里。为了能了解公园这段路程的风景,感受晋祠公园迎国庆菊花展的喜庆氛围,我还是选择步行这1.5公里,在小雨之中观景也有另一种情怀。</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晋文公殿,我第一次游晋文公殿,读书时看历史,知道山西人杰地灵,载入中国史册的很多明君贤主都出生、发迹于这里,晋文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从晋文公殿看历史变迁,可知晋祠的重要历史文化脉络与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大唐盛世无不体现晋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0年前两次游晋祠有点走马观花,没有留下任何可记忆的资料。这次要多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多看介绍,多了解背景环境,制作一个自己可回顾的美篇,也不枉难得的一次重游晋祠公园。</p> <p class="ql-block">  流杯亭,角攒尖顶,多檐,四围抱厦式建筑。内部采用曲水流觞式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原于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祓楔仪式后,坐在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前,谁就取来饮下,称为“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  晋祠初名为唐叔虞祠,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之前,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有趣的是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讲述了“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叔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周成王儿时的一句戏言,就把叔虞封到唐国为诸侯。叔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其子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为缅怀叔虞的功绩,便修祠堂来祀奉他,人称之为晋祠。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逐步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有一座古老而神秘寺庙叫下生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供奉着千手送子观音而香火鼎盛,游客络绎不绝,我想这是不是佛教倡导今生善举修来世的佛理之说呢。</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下生寺不久,就来到晋祠博物馆门口。走进门口在晋祠中轴线上首先要去看的是三晋名泉。晋祠有三泉,即善利、圣母、难老三泉。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授匾“三晋名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三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曲径通幽的意境。殿下有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流潺潺,如丝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三股清泉在晋祠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晋祠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建。主体建筑采用上阁下洞形式,上层为文昌阁,祀文君;阁两侧为诗榭,内有清翰林编修杨二酉撰、书法家杨增书《晋祠全景诗》;下层为晋水七贤祠,祀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等七位与晋水有关的先贤。文昌宫、舍利生生塔与祠外原大魁星,鼎峙而立,护佑文运,称“文峰鼎峙”,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又称“古戏台”,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水镜台共悬有两块匾额。一块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的“三晋名泉”。另一块儿就是清乾隆年间的翰林及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书的“水镜台”。“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从形逃”,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世事就是如此巧合。</p> <p class="ql-block">  走过会仙桥,来到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金人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角的阳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p> <p class="ql-block">  走过“金人台,抬头可看到“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饰道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对越”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5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为晋祠建筑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献殿的两端是钟鼓楼,其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是古代报时的工具、祭祀的法器。《晋祠志》载,晋祠每晚要由守庙祠官于钟楼撞钟,称为定夜钟。撞钟方法独特,为48次,方法是“紧击七,缓击八,如是各三度,未后击三声”。</p> <p class="ql-block">  从献殿到圣母殿,要经过鱼沼飞梁,它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梁思成曾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被称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立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古建筑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八柱上的盘龙气势如虹,其整个建筑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之作,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宋望侍女像,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各具特殊形状姿态,脸部圆润,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情感,难怪有专家认为,晋祠侍女像是一批难得的活中国古代社会现实主义杰作。</p> <p class="ql-block">  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子孙殿。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七神。檐下走马板绘儿童嬉戏图9幅,构图均衡,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周柏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 又名"卧龙相"。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  晋祠有一棵隋槐位于智伯渠旁、会仙桥东,树龄1400以上,国家一级古树。在晋祠百年树龄的古槐不少,确实是先人留下来的瑰宝,为晋祠优美的环境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胜赢楼,创建年代不详,重檐歌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登临。东西向分别悬挂“胜漏”和“栖云"匾额。凭栏远眺,四面风景尽收眼底,古人谓其“危楼起天半,周栏四望通。水光射护动,山色入廊空”。“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经过5个小时的游览,对晋祠的认识更深了,感触也颇多。正如有人说过的:“晋祠是一座艺术殿堂,它有诸多建筑史上的第一先例;晋祠是一处风景园林,集历史皇家园林之大成;晋祠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其内涵丰厚见证时空之变迁”。整个晋祠公园既有江南苏州园林的小家碧玉,小桥流水之神韵,又有西北大漠园林的大气豪放,古色古香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  晋祠文化是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攀登创新发展的历程,盛世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 值此国庆之际:</p><p class="ql-block"> 祝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