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译为“天长地久”契丹钱币的币文再译讨论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  公元907年,契丹统治者阿保机称帝,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他采用汉人的模式管治契丹。公元947 年,他们以辽河为名,定国号为“大辽”国。</p><p class="ql-block"> 大辽铸有不少载有契丹文的不同用途的“孔方兄”。其契丹文有大,小字之别,因大辽的消失,又没有留下更多的契丹文著作和词典,当下研究者很少,文字译意难解,被业界称为“死文字”。</p><p class="ql-block"> 但大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少契丹文的珍罕钱币,无论是小钱,大钱,均有深度研究的必要。如果连钱币上所载文字的意思都不懂或误译,如何能对辽钱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有意义的鉴赏?</p><p class="ql-block"> 对契丹文我是一名初学者,但认真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上,也会慢慢变的高起来。</p><p class="ql-block"> 最近因自己和泉友的关系,突然对契丹文钱币的研究热烈起来。</p><p class="ql-block"> 前几日试译了几枚契丹文大钱,可能对前人的释译结果有所挑战甚至是颠覆,我觉得是正常所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钱币的收藏者,研究者,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严谨的,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谁正确,谁更复合历史的真实,就信谁的,哪怕是这方面的学习者。</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微信视频号中有一位网名“Angel小猪咪”的五岁小女孩,对古文和历史上的政治家,人间处事方式的见解,口出金句,“出口就绝杀”,令许多成年人折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作文想对一枚对契丹文颇有研究的前者的释译再作商酌。</p><p class="ql-block"> 先赏析一下此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枚契丹字(小字)钱币。</p><p class="ql-block"> 直径46.7mm,厚4.7mm币文高1.2mm中穿8mm,重40.19g。中心圆孔,正面四字契丹小字。</p> <p class="ql-block">  币背穿上下镌刻汉文“契丹”,穿左右为契丹文“卐”字。</p><p class="ql-block"> 钱币字体立面深峻,笔画清晰,无粘连。铸工精湛。用金属圆柱体体积和铸材比重测算,铸材比重在14g/cm³左右,含金量达70%左右。</p><p class="ql-block"> 该币穿内壁被精修,光洁平整,地章也平整。</p><p class="ql-block"> 币背的“契丹”和“卍”字肉眼可见刀刻痕,似在一个模压而成的台阶上刻出来的。币文高于地章,低于穿廓。穿左的“卍”字有刻断笔。内穿面廓窄(2.5mm),背廓宽(4.5mm)。币文面,穿廓,外缘,外轮表面均金光灿灿,无明显锈迹,但在微距摄影下表现出有薄薄的红、绿,紫氧化层,呈现出锤纹状纹理。</p> <p class="ql-block">  此币所载背文无须讨论,一目则明。</p><p class="ql-block"> 币面的契丹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契丹文书写的与币文有异,我想是铸钱工匠在镌刻此币文时“走样”笔误之故,把左边的“宀”和下面的“八”字变体;右边的上“火”部写成“大”,下“力”部写作“𠃌”,令人費解。如按正常书写的笔画,这个契丹文它被前驱者译有下面几种意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摘自《考古学报》1978年第三期 清格尔泰 陈乃雄:邢弗里(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 刘凤翥 于宝 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撰文《契丹小字解读新探》 )</span></p><p class="ql-block"> 即它既可作为“地”,“后土”讲,也是“皇后”的“皇”字。</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契丹文释译为“天”。</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契丹文释译为“永”(久)。</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契丹文释译为“長”。</p><p class="ql-block"> 据此,此币一直以来被前驱者译作“天长地久”(读序为“穿下,右,上,左”)</p><p class="ql-block"> 这四字在辽宁省博物馆所存的“宣懿皇后哀册”上也有载,同样被人译作“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我学习后总觉得这种释译不够严谨。</p><p class="ql-block"> 如在“宣懿皇后哀册”把它译作“天长地久”更是不知所云。“宣懿皇后”已经仙逝了,还如何“天长地久”?是讴歌。“宣懿皇后”能与天地一样长久吗?对逝去的难道不是一种讽刺?是纪念“宣懿皇后”与辽国江山一样“天长地久”吗?在“哀册”上也不合适。如把它背面的币文“契丹”“卐卍”(岁)联系在一起,此币明显不是说一个人(如“宣懿皇后”),而是对大辽“契丹”国运的一种祝愿。</p><p class="ql-block"> 此币用贵金属精制,不像是对“宣懿皇后”的一种祭祀用钱,更像一枚纪念性用币。</p><p class="ql-block"> 如换一个释译方式,把穿上契丹文译作“皇”,读序由穿上,下,左,右读,此币的币文则变成含义更高大上的词语“皇天永長”,这四个字与币背的“契丹”“卐卍”相配,则表达的是大辽“契丹皇天永长”,長过“万万”年!</p> <p class="ql-block">  “皇天”乃阿保机称帝后,“大辽国”皇帝统领下的国土。“皇天永长”这是大辽契丹人对自己的国家,自己民族的一种信念,一种自信,一种骄傲,一种幸福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种释译比较起毫无</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赞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象的“天长地久”的释译来,除其读序符合多数辽钱币文的读序规律外,其意义也要宏伟,高大许多!</b></p><p class="ql-block"> 这种释译,还对其铸造断代也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它非“宣懿皇后”的祭祀钱,而<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纪念性钱币,就极有可能是契丹人建国之时对江山,对国家的特铸之币。铸造时间则在公元907年(大辽建国日)至公元924年(契丹小字创建时)之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仅是个见,不敢言绝对正确。作为契丹文的初学者,我尊重对契丹文研究的前驱者对契丹文研究的所有付出和成果,释译仅是对此契丹文钱币的铸造历史的一种探讨。如有错误,热望对契丹文有造诣者不吝赐教并斧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