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能没有知青

郭绍卿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共和国初期,有过许多伟大的探索,知青是独具符号、独具影响力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无论这个探索是自愿的、响应号召的,还是被动的,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不可磨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道德风范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带着理想,自愿远赴农村垦荒。党中央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把他们命名为“知青”,从此知青以一种特定的风采,光耀大地。</p><p class="ql-block">1958年17岁的干部子女邢燕子,高中毕业后,放弃在天津当工人或者继续升学,自愿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她发奋图强,热爱农业劳动的新风气,收获了农民的高度认可,成为共和国最早树立的知青典型。</p><p class="ql-block">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高中毕业生董加耕,主动放弃北京大学录取,自愿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挣工分,成为第一个放弃上大学的知青。他的源动力是,农村还很落后,改变农村面貌,比上大学更重要、更急迫。董加耕再一次将中国青年的信仰施于天下。最早的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整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也被他们感动了。老人家十几次亲自接见邢燕子、董加耕,1964年还邀请邢燕子、董加耕、钱学森、陈永贵、王进喜一起参加他的生日宴会。而周总理仅邢燕子就接见了13次。没有哪个领袖会把工人、农民和初高中青年捧到如此高位。知青在伟人的关怀下,荡漾开来。</p> <p class="ql-block">1975年参加知青缩小三大差别学习班期间,对一名上海女知青印象非常深刻,或者说被她的事迹所感动,至今记忆犹新。她叫程春梅,1969年同金训华一起到逊克县双河插队,后被生产队推荐到复旦大学读书,这是只有非常优秀的知青才能获得的光荣与珍贵,比现在考入复旦还要珍贵。她认为这份珍贵是生产队所有知青共同奋斗而来的。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这份珍贵,义无反顾地又回到知青点,立志同知青们一起扎根边疆,建设新农村,成为从知青到大学生再回归知青的全国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还不是知青探索脚步的全部。林宏,北京八一射击场女卫生员,父母都是新四军干部,当时的军事科学院高干,林宏是典型的红二代,本不在上山下乡之列。1975年,她不顾周围人的质疑,毅然决然地辞掉轻松的工作,离开北京温暖的家,到双河与程春梅并肩插队、艰苦奋斗。杨成武等老将军亲自接见她,赞扬她展现出的新青年风采。</p><p class="ql-block">我和她曾同在一个垦荒点工作、学习、劳作。她把包括总参赠送给她的精装版《鲁迅全集》、世界冠军董湘毅的冠军奖牌等所有赠品,全部捐给了知青点,由我管理。我们用她的赠品办起了生产队的第一个图书室。</p><p class="ql-block">还有侯隽、朱克家等等。</p><p class="ql-block">知青与现代青年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年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精神。知青是带着精神来到中国的,他们把理想化作了实际行动,探索的是,农民和大学生一样平等,农村和城市一样有作为,没有贵贱之分。伟大的壮举,拉满了知青的气场,全中国都被知青带了节奏,凝聚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为国为民而为,就是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二、最有责任心的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到196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探索教育改革席卷全国,高考停止,</span>“老三届”<span style="font-size:18px;">滞留学校,</span>城市就业压力很大。</p><p class="ql-block">恰恰这个时期的1968年三月,珍宝岛战役打响,引发全国进入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状态,黑龙江边境更是擦枪走火,摩擦不断,极度紧张。祖国需要保卫,祖国需要大批青年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就伟人的高瞻远瞩,发出这样的号召,绝非仅仅为了解决就业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按照中央1968年6.18指示,沈阳军区迅速成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初开始,50多万北京、上海等地知青,身着绿军装陆续开进黑龙江,知青运动应运而起。保卫祖国沸腾了知青的热血,全世界都能听到他们震撼乾坤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都能感觉到汹涌澎湃的上山下乡洪流。许多知青都是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祖国而牺牲的准备,自愿报名来黑龙江屯垦戍边的。读过那些知青的回忆录,就知道知青的热血有多沸腾。</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不戴领章、帽徽,身穿绿军装的知青,为中苏边境带来了神秘色彩。五十万知青就是五十万大军,哪个国家能不害怕?超级大国在中国人空前的凝聚力面前,在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知青面前懵了、发抖了,再也没敢在边境轻举妄动。看看那张女知青手握钢枪,英姿飒爽地站在逊克边境巡逻的照片,就能知道知青的气势和作为。</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不满20岁的金训华,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他的同学们自愿选择到逊克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同年,为了从洪水中抢救一根电线杆子,金训华英勇牺牲,用生命诠释了知青的红色信仰和奉献精神。那个年代没有人质疑他的牺牲值不值,只要你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都是值得的。金训华被时代誉为革命青年的榜样。他浪遏击水的形象被制成邮票全国发行,激励了更多的知青踏着他的足迹上山下乡、保卫祖国。程春梅踏着他足迹,上完大学又回到了双河,林宏踏着他足迹,不是知青甘为知青,来到双河继承他的遗志。</p> <p class="ql-block">一群懵懂的上海、北京知青,刚刚到虎林县农场不久,就遇到一场山火,为了扑灭山火,阻止火势烧过边境,引起不必要的两国纠纷,他们自发地集合起来,英勇无畏地前往扑火。他们没有任何扑火经验,迎火而上,火势凶猛,很快吞噬了这群年轻的生命,幸存下来的也都被烧成重伤,落下终身残疾。其中一位16岁的上海女知青,身材瘦小,大家不让她去扑火,她硬是追赶上汽车,加入到扑火队伍,也英勇牺牲。她们不知道烈火烧身吗?在扑火之前她曾寄给妈妈一瓶北大荒的酱油,当母亲收到那瓶酱油时,她已经牺牲在了乌苏里江边,那瓶酱油成了她母亲永远的思念,母亲也从未打开过那瓶酱油。</p><p class="ql-block">最初,这群牺牲的知青,不但没有被追认为烈士,也没有墓碑,甚至还一度被说成了反革命事件。参加扑火的一名幸存的北京女知青,被烧得面目全非,调回北京被安排在首钢工作,谈及此事,她淡然地说,我没后悔。没后悔,激情燃烧的岁月,妙龄少女都能迸发出为国舍命的血性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三、改变农村面貌的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万知青是开垦北大荒的第二代,较之十万官兵(大部分是文盲)的第一代,他们对北大荒的冲击力更大,影响更深远。</p><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国有80%的文盲,到1968年,估计边疆农村的文盲、半文盲不少于80%。知青是中国历史上受教育最多的第一代,多少年多少代,也没有这么多人一起过读书。</p><p class="ql-block">我插队的那个村,生产队长告诉我,上海知青来之前,村里的人是不知道刷牙的,大部分人穿的都是免裆裤,扎麻绳,孩子大了也很难上学,即使上学也很少有读完初高中的,因为没有教师,音乐课更是想都别想的事。大多数生产队几乎没有人能完整地读全报纸。</p><p class="ql-block">知青来了,村里的人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黄浦江的风刮了进来:上海大世界竟然有13层高,太神奇了!劳动后,知青们天天要洗澡,太不可思议了。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在田间地头回响,也叩响了农民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知青是接受再教育,实践中又反过来熏陶了农民群众,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结构性素质。他们在哪里,哪里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意识就有了本质性的提升,就有了一下子飞跃起来了的精神面貌。又犹如被犁过的黑土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有了新的气场,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许多知青当上了民办教师,山沟里的孩子有了识文断字的机会。大批知青下乡十年,十年里该有多少农村的孩子受过知青的教育。这些孩子又恰好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打工仔、农民工。如果没有大批知青教他们学习文化,那么,不但改革开放缺少了文化基础,而且我国的高文盲率也还要延后,农村还会在更落后的泥潭中徘徊。</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统计过,知青开垦了多少荒原,但一定很难统计出,有多少知青成了教师、铁姑娘队长、女拖拉机手、赤脚医生、生产队长、农技高手、各种劳动模范、各级领导干部等等。</p><p class="ql-block">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当我重返青年点时,对我说,你们在这里再多待几年多好啊,知青都走了,村里的文化味一下子没了太多, 空荡荡的。</p><p class="ql-block">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当你被车接车送上下学时,知青的这个年龄,正住在天寒地冻的帐篷里为国家垦荒,正在用砖搭起的书桌上、在煤油灯下教农村孩子读书。</p> <p class="ql-block">知青牺牲了自己,用浅薄的知识照亮了农村,照亮了无数的农家子弟。说知青是振兴乡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臣一点也不为过,只不过那时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伤痕粉和公知们选择性失明了知青的作为。他们利用人们自私的劣根性,妙笔生花地肆意夸大知青的缺点,谬误百出地、指鹿为马地把伤痕、孽债、被毁掉的一代统统泼向知青,误导了社会对知青本质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四、有知青的地方就有坚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写就的岁月,有人称峥嵘岁月、有人叫蹉跎岁月、有人妄言知青是被毁掉的一代。知青独特的存在,收获了全世界的目光。《华尔街日报》的直截了当,更是生动地表达了外国人对知青的认知:知青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这丝毫不是夸张,知青少小离家,初涉世事便吃了最难吃的苦,做了最难做的事,被艰苦奋斗击打得火花闪烁。</p><p class="ql-block">何以流传,唯有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插队时,睡过桦树枝和谷草搭成的帐篷铺,也真正饱受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大田作业最能体现人的劳动体力和技能,每年的夏锄时节,一天铲地16小时以上,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垄,要一口气铲到头,孩子般的知青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受不了也要受。烈日炎炎,大汗淋漓,背部让烈日烤的渗出了盐渍,摸一把都是白色颗粒,还有蚊虫、瞎蠓的叮咬,特别是瞎蠓,成群的瞎蠓连老牛都能叮死。极度没有水,就喝发绿的泡子水。即使从苦水里走过来的贫下中农也被知青所打动了,他们说,知青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吃我们同样的苦,受我们同样的罪,我们要把最好的粮食交公粮。</p> <p class="ql-block">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二连,诞生于最北大荒的孙吴县。30多名最小年龄只有16、17岁的上海、北京等地知青,走进了近乎原始的小兴安岭西麓的辰清河。这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山深林密、一片野茫茫。从未见过的呼啸北风,裹挟着冰雪直往脖子里灌;从未见过的零下40°的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支起两顶帐篷,帐篷里两排通铺,中间用桦树条及草帘子隔开,一头住男知青,一头住女知青。帐篷外边是草甸、沼泽、野兽,杳无人烟。没有水,炉子融化雪做饮用水;没有电,点起马灯、煤油灯;野茫茫漆黑的夜,在寒冷的助威下,显得更长;没有路,砍掉杂草树木自己修路。几乎每一个人都冻伤过脚、手、耳朵、鼻子。到了春季,山水从帐篷里流过,知青们就睡在流水上用桦树枝和谷草搭就的通铺。开垦北大荒,哪怕你是妙龄少女也个个都是钢铁汉。</p><p class="ql-block">站在曾经的帐篷面前,望着自己亲手开垦的多情的土地,硕果金黄,变成了北大仓,已经白发苍苍的知青,落下滚烫的泪水。一片北大荒,遍地是青春。</p> <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知青,怎么就偏偏演变成了产生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多、产生划时代杰出人才最多的一代?他们是怎么成才的哪?</p><p class="ql-block">外国人称中国一位重量级的外交家,才华横溢、硬气博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风格。他,1969年16岁从北京下乡到周围遍布监狱、劳改农场的黑龙江北安垦荒种地。苦寒之地,干起繁重的农活,他和他的战友们,真切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艰难,了解了他们的方方面面,真切感受到了农村与上海、北京存在的巨大差距。于是,他们感同身受地升华了思想,觉得应该为缩小差别做出能为的作为,哪怕这个作为仅仅是劳其筋骨。</p><p class="ql-block">经历了少小离家,经历了艰苦的劳作,磨砺出知青们超强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为他们日后成才打下思想品质基础,为国家准备了干部和人才。</p> <p class="ql-block">博学与才华,从来都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书本到实践,从实践再到书本的反复过程。教员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苦涩的是知青,迷茫的是知青,没多少知识的也是知青;自愿、甘愿的是知青,放弃上名牌大学的是知青,上名牌大学又回到农村的还是知青;普通的城里人是知青,高干子女也必须当知青;一生默默无闻的是知青,才高八斗、硬朗博学、成为杰出人才的还是知青。</p><p class="ql-block">知青的探索为现代的大学生做了最好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在知青的生命刻度线上,知青的刻度最深。为云南知青进京请愿的丁惠民,虽然积极促成了知青大返城,但究其一生,心迹一直在知青。所有知青都怀念被风带走的岁月,从上海来黑河插队的前驻美大使,在今年的一次大学演讲中表示,对人生从知青起步,永远抱有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知青,存在感最强的一代青年,他们探索的脚步与共和国血脉相依,他们光耀大地的成绩单是宝贵的财富,将永远被铭记。</p><p class="ql-block">共和国不能没有知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