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一家艺术博物馆),处于南京市浦口区佛手湖畔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之中,由美国建筑师Steven Holl执笔设计。</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四方建筑公园,由四方当代美术馆、水榭、晶舍、拆房子、六间、碉堡、归隐、舟泊、三合宅等建筑空间组成。其中,入镜率最高、最负盛名的建筑,当然是四方当代美术馆,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斯蒂芬·霍尔设计。它奇形怪状,充满了神秘感。</b></p> <b>2015-10-13我们坐公交车到浦口,然后坐694路公交车到最后一站珍珠泉总站</b> <p class="ql-block"><b>走路没有多少时间,看到这个苏宁开发的豪华别墅,好像是荒废了。</b></p> <p class="ql-block"><b>徒步在9.30左右到达四方当代美术馆,第一个建筑,一看到,首先是感到特别前卫,也特别有韵味,奇特的结构,感到非常新奇。</b></p> <p class="ql-block"><b>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这一项目耗费十年,征集并建造了超过20位国际顶尖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打造出了一片集功能性建筑和多种艺术展示空间为一体的建筑生态。这里毗邻美丽的佛手湖和老山森林公园,让建筑师和艺术家能够在一片宁静,并且充满灵性的环境中施展他们各自的实践。 在这里,艺术和建筑和谐共存,公众不仅能够欣赏当代艺术和建筑空间之美,也能脱离城市喧嚣,冥想沉思,在这里获得灵性上的满足。</b></p> <p class="ql-block"><b>四方当代美术馆处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之中,展览包括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曾根裕、露西·雷文、马琳·杜马斯、阚萱、卡特兰、村上隆、安塞姆·基弗、杨福东、周春芽、张培力等众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b></p> <p class="ql-block"><b>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建筑名录</b></p><p class="ql-block"><b>斯蒂文·霍尔的“四方当代美术馆”(Sifang Art Museum)</b></p><p class="ql-block"><b>刘家琨的“原舍酒店”(Hotel Monochrome)</b></p><p class="ql-block"><b>矶崎新(Arata Isozaki)的“会议中心”(Conference Center)</b></p><p class="ql-block"><b>埃塔·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的“休闲中心”(Recreation Center)</b></p><p class="ql-block"><b>周恺的“归隐”(Hermit)</b></p><p class="ql-block"><b>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的“流动空间”(A Circle of Interaction)</b></p><p class="ql-block"><b>张雷的“碉堡”(Block House)</b></p><p class="ql-block"><b>马休斯·克劳兹(Mathias Kiotz)的“睡莲”(Pond Lily)</b></p><p class="ql-block"><b>戴维·艾德加耶(David Adjaye)的“光盒子”(Light Box)</b></p><p class="ql-block"><b>路易斯·曼西拉和艾米利欧·图侬(Luis M Mansilla & Emilio Tunon)的“佛手”(Fo-Shou)</b></p><p class="ql-block"><b>肖恩·葛德赛(Sean Godsell)的“竹影”(Shadows of Bamboo)</b></p><p class="ql-block"><b>欧蒂娜·戴克(Odile Decq)的“马踏飞燕”(Flying Horse)</b></p><p class="ql-block"><b>刘珩的“折房子”(A Folded House)</b></p><p class="ql-block"><b>袁烽的“晶舍”(Wonderland House)</b></p><p class="ql-block"><b>王澍的“三合宅”(San-He Residence)</b></p><p class="ql-block"><b>艾未未的“六间”(Six’ Room)</b></p><p class="ql-block"><b>张永和的“吊脚楼”(Steel Lattice Railings Buiding)</b></p><p class="ql-block"><b>崔恺的“竹下斋”(House under Bamboo)</b></p><p class="ql-block"><b>阿尔伯特·卡拉奇(Alberto Kalach)的“水榭”(Waterside Pavilion)</b></p><p class="ql-block"><b>马蒂和皮若·沙那克赛那豪(Matti & Pirjo Sanaksenaho)的“舟泊”(Boat House)</b></p> <p class="ql-block"><b>美术馆由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完成,美术馆悬浮在空中的设计理念,展现了早期中国绘画中空间层次的奥秘,以及水与雾的交织弥漫之美。设计充分发掘移动视角、不同空间层次以及广阔薄雾与水域的优势,展现出中国早期绘画深邃交错的神秘空间特色。</b></p> <p class="ql-block"><b>在悬浮空间和地面之间连接着一个大楼梯,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从地面一直上到整个建筑群的高点,俯瞰整个湖畔建筑群。“博物馆由一片平行透视的空间和黑色的夯土院墙构成,其上漂浮着的是一个半透明的结构体。”最终建筑师选用了竹模板黑色混凝土和多层复合白色阳光板为主要外墙材料。</b></p> <p class="ql-block"><b>《运动场》位于艺术湖区的入口处。这是徐震®于2013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使用白色碎石和绿草创造了一个路径交错的网络花园,这些路径是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的真实运动活动的路线。艺术家用这种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动荡、激烈、躁动的现代史,而所有这些意识形态的对话、冲撞与糅合,最后化作一处可供游客漫步其上的花园,也诉说了艺术作为一种关于美的和解方式的可能性。</b></p> <b>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由美国著名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设计,比邻24座建筑大师的奇想杰作包括王澍的三合宅,全球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艺术和建筑空间之美,脱离城市喧嚣,冥想沉思,获得灵性上的启发!</b><br> <p class="ql-block"><b>原舍酒店</b></p><p class="ql-block"><b>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采用 “一分为二,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公共空间隐匿于山洼,山脊部分的客房作小体量切分,使整个建筑群顺应地势,融入环境。材料采用黑、白、灰色的混凝土砌块,用普通水泥产品构筑当代的中国山水聚落。</b></p> <p class="ql-block"><b>六间艾未未的“六间”(Six’ Room)</b></p><p class="ql-block"><b>“六间”一字排开,在中间处转折13°。“六间”在语言上将建筑的功能和形体分解还原为基本的构成元素——由相同体量构成的标准独立单元和连接这些单元 ( 6x6x6的立方空间 ) 的通道走廊。在六间建筑中,这些独立单元完整地处在整齐有序并相对分离的状态。相同尺度的空间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中完成不同的功能利用。</b></p> <p class="ql-block"><b>休闲中心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建筑师埃托奥·索特萨斯设计,他也是著名的建筑流派“孟菲斯学派”的鼻祖。孟菲斯学派和波普运动属于同时代的艺术思潮,在美学主张上高度契合。眼前的这座休闲中心,是索特萨斯“审美即实用”主张的典型,他大胆的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引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回廊”概念,根据人体尺寸设计出合理的空间,且用体积和颜色将建筑分为不同的模块,使空间具备了游戏性的特征。在建筑内部,房间内的室内陈设也调用了索特萨斯的经典设计语言,博古架、小鸟台灯等家具错置期间如同一座关于孟菲斯学派的宫殿。</b></p> <p class="ql-block"><b>会议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他刚刚于2019年获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这座建筑嵌入山谷,体量完全被隐藏在谷地中,在地面仅散落几处立方体构造于一个椭圆形的构图中,外立面使用的材料除了清水混凝土以外,还有极简主义装置般的红锈板材料。</b></p> <p class="ql-block"><b>平台上散落着几个独特的立体图形,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把这些小规模的元素融入整体,并使用像锈铁板这样的自然材质,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呼应。</b></p> <p class="ql-block"><b>矶崎新是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位于湖区的会议中心便是由矶崎新设计,其灵感源自“隐形建筑”概念。这座建筑嵌入山谷,体量完全被隐藏在谷地中,在地面仅散落几处立方体,构造于一个椭圆形的构图中。外立面使用的材料除了清水混凝土以外,还有极简主义装置般的耐候钢材料。</b></p> <p class="ql-block"><b>归隐(Hermit House)</b></p><p class="ql-block"><b>【中国】周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佛手</b></p><p class="ql-block"><b>由西班牙建筑师路易斯·曼西拉和埃米利奥·徒弄·阿尔瓦雷斯设计。整栋建筑创造出了一种置身于森林中的空地的错觉。</b></p> <p class="ql-block"><b>佛手的设计理念是整栋空间被想象成丛林中的一片空地。这片空地以2个边界划分。内部的边界是连续且透明的。外部边界是蜿蜒的竹子屏风。佛手的外形就像释放在空气中的呼吸,连贯多样。别墅的入口像一个玻璃的漏斗,即使你站在外面,也仿佛置身其中一样。</b></p> <p class="ql-block"><b>折房子刘珩的“折房子”(A Folded House)</b></p><p class="ql-block"><b>这里的山与水有着可望不可及“模糊”的暧昧,想象的房子应象一张二维的很长的“纸卷”折成的四维空间,从山路迂回着“走进”水中,山水由此形成了“可望又可及”亦模糊亦清晰的关系。</b></p> <p class="ql-block"><b>舟泊【芬兰】马蒂·沙那克塞那豪(Matti Sanaksenaho)/ 皮若··沙那克塞那豪</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舟泊”特别对强调现有的自然环境使用,水面映射出整体造型。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的生活。也可能被看作船离开海岸线时的景象或者作为一个中国灯笼反射到湖面上。</b></p><p class="ql-block"><b>湖区的建设是以一种几乎反向“中国速度”的缓慢而完成,为了忠实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耗时十年,对于细节反复打磨。</b></p> <p class="ql-block"><b>碉堡(Block House)【中国】张雷</b></p> <p class="ql-block"><b>光盒子(Light Box)【英国】大卫·艾德加耶(David Adjaye)</b></p><p class="ql-block"><b>戴维·艾德加耶——英国时尚教父Alexander McQueen的家宅是他设计的,每年所有的诺贝尓奖都是从他设计的房子里颁出去的,美国丹佛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他设计的。</b></p><p class="ql-block"><b>光盒子是一个架起的60米细长箱体,横亘在小溪前。对于自然光线的处理方式很独特,整座房子就像一个光的容器, 外墙除了开有大玻璃窗,分别朝向建筑北面和东面的空地,其余部分只有像舷窗一样的小方洞。主要的自然采光来自布满屋顶的带形天窗。</b></p> <p class="ql-block"><b>竹影(Shadow of Bamboo)</b></p><p class="ql-block"><b>【澳大利亚】肖恩·葛德塞(Sean Godsell)</b></p> <p class="ql-block"><b>流动空间(A Circle of Interaction)</b></p><p class="ql-block"><b>【日本】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b></p> <p class="ql-block"><b>睡莲(Pond Lily)【智利】马休斯·克劳(Mathias Klotz)</b></p> <b>水榭<br>阿尔伯特·卡拉奇 作品<br>别墅完全横跨于水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坡屋顶木构房屋,如中国园林中的水榭一样,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观赏与被观赏的节点,成为整个展区精彩的景观。</b> <p class="ql-block"><b>水榭(Waterside Pavilion)【墨西哥】阿尔伯特·卡拉奇(Alberto Kalach)</b></p> <b>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平台、木框架、屋顶。平台高于水面约1.5米,由木框架柱子支撑在水面以下的混凝土基础上。在平台的南端有一个坡道连接湖边的陆地,作为别墅的入口。</b> <b>屋面是覆盖陶瓦的大屋顶,由一组直纹曲面组成,在中部卧室的屋面向外伸出很多,用以遮蔽阳光,保证居住空间的私密性。</b> <p class="ql-block"><b>2003年,亚洲建筑大师矶崎新与国内一线建筑师刘家琨作为策展人,邀请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共24位建筑师相聚在南京佛手湖畔。这里的湖光山色宁静且充满灵性,十分有助于建筑师和艺术家开展创作。于是,他们以“重建平衡”为主题,启动了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b></p><p class="ql-block"><b>“湖区内地势高低起伏、地理条件错综复杂,建筑师们通过抽签的方式抽取地块,再根据地块的环境特征来设计作品。”四方艺术湖区工作人员说,“湖区内的每一处作品都是坡地建筑的典型,为公众呈现了亚洲乃至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人文景观。”</b></p><p class="ql-block"><b>这样一场建筑界群英荟萃式的“文人雅集”,不仅留下了一段佳话,也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展出正式开幕之后,湖区逐渐成为了众多建筑业内专家以及游客的艺术探索地,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在这里,艺术和建筑和谐共存,来访者不仅能够欣赏当代艺术和建筑空间之美,也能脱离城市喧嚣,冥想沉思,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b></p><p class="ql-block"><b>20余座风格迥异的建筑作品,共同构成充满诗意的“建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 <b>2023年8月22日 王澍的“三合宅”(San-He Residence)三合宅位于南京四方湖区的一片山坡之上,周边环境景观尚可。但是该建筑并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见的案例对景观采取积极迎合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安静居于此处。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青灰色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形的一次具体的操作。它的显现与修正出自很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淤积,选择了双曲面的形式,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房子的基本状态是“睡着了”,建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所以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静谧的见证时间的流淌,时空的转变。在材质方面,使用了产自苏州的水磨清砖贴面,以及切割打磨的大青砖等传统材料,整体呈现了和谐自然的一派禅境。</b> <b>我们去的时候,好多建筑正在建设,当时网络上介绍很少,所以我们没有仔细去探索,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