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老三篇”,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当时,上初中的我们都熟背记心。从《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知道有个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亲聆战场,抢救伤病员,因手指感染病毒不幸牺牲。今天偶读到《白求恩的基层意识》一文,倍感亲切,深深感恩白求恩的高尚共产主义精神,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的基层意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囗刘诚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已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精神内涵蛮多,比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比如“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比如“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比如“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还有一种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初,白求恩来到武汉,中国方面本来拟安排在武汉大后方,他拒绝了,“我是来抗日的,武汉不是我的目的地,我要到延安去”。从武汉到延安,关山重重,危险重重,时时都会遇敌。一百来天,白求恩一度失联。曾有新闻报道说,“白求恩已被日军俘获杀害”,虽是假新闻,却是真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3月底,白求恩到了延安。毛泽东接见了他,两人畅谈了两三个小时。白求恩谈了他一个构想,要建立战地医疗队。他说:“这样可以救治前线百分之七十的重伤员。”毛泽东非常支持。国际医生来中国,救治前线重伤员,自然是题中之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救护重伤员没问题,问题是到哪里去救护。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发生了冲突。有关部门拟把白求恩留在延安,两点考虑,一是安全,白求恩从武汉到延安,路遇危险无数,差点牺性,人家万里迢迢来帮助中国,必须最大可能保护其生命安全;二是白求恩医术高超,可以让他在延安培训更多的医护人员。这是从专业考虑的,这理由是蛮充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听到这个安排,坚决不肯。他要上前线,前线才有重伤员:“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什么咖啡、嫩牛肉、冰激凌、软绵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白求恩这话是真诚的,而延安要好好保护他也是真诚的,真诚与真诚也发生了真冲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白求恩先来延安的杰出的国际主义者马海德,出生在美国,曾获得日内瓦医学博士学位,后在上海从医,因为读到了史沫特莱《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萌生了去延安的梦想,在宋庆龄帮助下,如愿以偿到了延安。同是外国人,同是医生,让马海德来劝白求恩,确实是最佳人选。不想,马海德也碰了一鼻子灰,差点被白求恩打了一顿。马海德刚说明来意,白求恩顿时怒起,操起椅子,猛掷过去,马海德赶忙躲过,椅子砸开窗户,飞到院子里,可见白求恩怒火之盛用力之猛:“军医的岗位在前线,而不是在后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火盛,用力猛,源自白求恩意之决,心之坚。这可把马海德吓了一跳:“这瘦老头这么大的脾气!”脾气确实大,他去前线的决心大啊。白求恩向马海德道歉了:“我可以为我的鲁莽行为向你道歉,但你也必须向前方的战士道歉,他们更需要我。”拼命争享受的多,拼命争吃苦的还有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因此到了前线,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算是年龄最大的战士了,他比司令员聂荣臻大9岁,比贺龙大6岁,比王震大18岁。年龄最大,又是客人,不能不对他有所照顾。白求恩对这些照顾“不买账”:“你们要把我当作一挺机关枪使用,我不是明代的瓷器古董。”毛泽东曾给聂荣臻打电报,要求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津贴。这数目算是非常高的了,聂荣臻月薪才5元,白求恩的津贴是聂司令的20倍。白求恩坚决拒绝,“我不需要钱,可是我万分幸运,能够来到这些人中间工作。我已经爱上他们了。我知道他们也爱我”。白求恩把那100元津贴全部用到伤病员身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可敬,不要钱是一种精神,甘吃亏更是一种精神。他到中国,不愿到大城市武汉,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延安;到了延安,也不愿去相对安全的延安医院,而要去有生命危险的前线。这样给自己找工作,是什么精神?照古贤说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照伟人说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享乐主义有多盛行,吃苦精神就有多珍贵。都飞奔大机关,谁走向最基层?都贪求高福利,谁想起真贡献?一个个乘着高铁与飞机,奔钱而去,谁想起拿起锄头与手术刀奔前线或基层而去?今夕何夕?见此良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百姓多吃苦,那是一种无耻;服务百姓者甘愿多去吃点苦,这是一种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声明:文字选自《义乌商报》,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