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 时 杂 忆</p><p class="ql-block"> 一、最早记忆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句话:少时快乐很简单,很有感触,勾起了我幼儿时的一段快乐记忆。</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托儿所(大约4岁左右)的时候,我所在的生产队托儿所,设在一户农家的客堂内。到了秋天,生产队会在托儿所前的场地上晾晒成熟的、未脱粒的黄豆萁,晒干了以后,大人们用“耞”(浦东口音gai。《新华字典》上读jia,解释为:连耞,一种打谷用的农具)用力拍打豆萁,使黄豆从豆夹中脱离出来。这个时候,常常会有黄豆飞过“腰㭼”(一种向外开合的半高的门,沪剧《卖红菱》里称“矮㭼门”)溅落进客堂,溅落进客堂的黄豆便成了孩子们争相捡拾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捡到黄豆后,会交给保育员。当时的保育员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把黄豆收集起来,记着每个孩子交给的数量(一般每人都不会超过10粒),放在一个小碗里,加点水、加点盐,然后在煮饭的时候,放在上面蒸。蒸熟后,按交给的数量分发给孩子们吃。此时刻,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小孩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是对于零食的渴求依然十分强烈。托儿所里,一个比我小两岁的男孩,经常拿着一个空的搪瓷小碗,嘴里不断地喊“饭饭”(浦东口音wai wai)的情景,恍如昨日、犹在眼前。因此,能额外吃到几粒咸香可口的美味黄豆,真的快乐无比的事。至今回忆起来,仍觉齿颊留香。</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人生中最早记忆的快乐,少时快乐真的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二、母亲教我学穿衣</p><p class="ql-block"> 有一则谜语:兄弟五六个,一人一扇门,哪个走错门,出来笑死人。谜底是衣服纽扣。</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自己学着穿衣服,具体是什么时候?记不起来了。但是那情形依旧清晰地印在脑海之中。那天早上,母亲站在我的身旁,告诉我:左手拎起衣领,先穿右手、再穿左手,然后双手抓住衣襟下摆对齐,扣钮扣要从上面第一粒开始,这样就不会扣错纽扣。自此,我牢牢记在心里,从未出现过“出门笑死人”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如果以后出现,那一定是老年痴呆了。</p><p class="ql-block"> 三、母亲教我学常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母亲常常叮嘱我们兄妹,做人要“态气”点(“态气”是浦东方言,我吃不准这个“态”字对不对?)。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仪态要“态气”,眉目要舒展,不要愁眉苦脸;身体要挺直,不要佝头缩颈、猥猥琐琐。二是利益面前要“态气”,可得可不得的利益,要谦让,不要与人争抢,更不要贪图不义之财。</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我们: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站要站直,不要弯腰曲背;不能太靠前坐一点点,也不能太靠后,特别是坐在长櫈上,整个屁股落在櫈板后面(浦东方言:落臀落襻)很难看,更显得没教养。</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我们:浇粪先浇葱,问人先问公。问,是问候、招呼;公,指的是长者。意思是要尊重长辈,敬老爱老。</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我们:烧香要烧枯庙里,救人要救穷苦人。意思是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养成了我为人处世总是同情弱者,与权贵交集总会感觉羞赧不堪的脾性。</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只读了四年小学,没有高深的学问。她教给我们子女的,只是为人的基本常识。</p><p class="ql-block"> 这些朴素的常识,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好是坏?旁人评说。</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