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唤醒新闻记忆”</b></p><p class="ql-block"><b> 不负使命担当</b></p><p class="ql-block"><b> ——《张建华新闻作品选》出版</b></p><p class="ql-block"> 最近,《唤醒新闻记忆——张建华新闻作品选》正式出版。这是作者为新中国75岁华诞而奉献的一份厚重礼物。</p><p class="ql-block"> 该书30万余字,分“新闻进行时”“新闻叙事”“深度新闻”“策划与创意”“路上与网上”5部分,收录了作者的166篇新闻作品,其中有一些是获奖作品。</p><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张建华,主任编辑,退休前是唐山广播电视台记者。</p><p class="ql-block"> 1976年起从事宣传、新闻工作,历任宣传干事、党委宣传部长。1995年任唐山经济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2002年任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编辑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张建华从事宣传、新闻工作以来,有数十篇新闻作品在国家、河北省、唐山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其中,《结束“诸侯割据” 打造“钢铁航母”》、《告别“贴牌” 打造品牌》等先后荣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等荣获“全国经济电台好新闻”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 内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 这部选集收录的新闻作品反映了英雄城市——唐山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既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缩影,也是一份珍贵的新闻记忆,可以帮助人们重温历史,<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人物报道在书中占了很大比重。他们是产业工人、基层干部、教师、医护人员、社区居民、农民等,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勤奋的劳动者,他们与劳动为伴,携手打造繁荣美丽的“凤凰城”,谱写了最美中国梦的唐山新篇章,从而印证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劳动创造世界”!人们从中不难看到,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才是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推动者。他们是真正的“共和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除了写“人”,写“情”也是这部选集的一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选集收录了作者的部分抗震救灾新闻作品,表现和讴歌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江泽民语),以及“感恩、创新、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为“枯燥”的新闻增添了红色精神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选集收录的作者的部分网络新闻作品,对在自媒体、多媒体和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党的新闻传播写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p><p class="ql-block"><b> 作者告白</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收藏着一份珍贵的新闻记忆。它包含着有形的东西——新闻作品、新闻论著等,也包含着无形的东西——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作风、经验等。它是集体的记忆,是历久弥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我的个体记忆,是我的初心和情怀,是我毕生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份红色的新闻记忆,一直伴随着我,始终打开着,给我以启示,给我以力量。即使因为年龄,退出了职业生涯, 它也与我不离不弃,时常被打开,时常被唤醒, 激励、鞭策着我活出精彩“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新闻记忆是记者一生的精神财富,不应该随着记者的退休而“退役”。因为新闻不是“易碎品”,它是明天的历史,对后世、后人 ,乃至记者自己都有学习、参考、借鉴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路上的新闻记忆,艰辛与幸福同在,酸甜与苦辣共尝。在这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闻远征中,哪怕山水迢迢,哪怕道阻且长,我们始终如一在坚守,从未停止奔跑的脚步。择一事,以终老;虽百折,犹未悔!</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永远传承和铭记这份珍贵的新闻记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用情传递中国声音,用功展示中国形象,用自己的微能量去传递正能量,唤起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吧!</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节选自《唤醒新闻记忆——张建华新闻作品选》</p> <p class="ql-block"><b> 作品选登(一)</b></p><p class="ql-block"><b> 烛光里的祭奠</b></p><p class="ql-block"><b> </b> (片花: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仿佛伤口被岁月重重包裹,最终化作珍珠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灾难中铸就的城市之魂,任时光流逝,却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请听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特写:《烛光里的祭奠》。 </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凌晨,抗震纪念碑广场。</p><p class="ql-block"> 原驻唐空军某部的200多名老战士早早地来到了这里:200多盏烛灯、200多朵百合、200多件背心上印着同一句话:“同一个生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看看死去的战友和新生的唐山。</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这里曾经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就在他们的脚下,埋葬了他们400名朝夕相处的战友,那是他们不忍踏踩的土地。李淑华轻轻地对几个女战友说:“不许哭,我们谁也不许哭;哭了,会惊醒熟睡的战友”“我们的脚要迈得轻一些,迈重了,会踩疼他们的!”</p><p class="ql-block"> 3点42分,200多盏烛灯组成两排光流,缓缓地、缓缓地向纪念碑前走来。一直劝说别人“不哭”“不哭”的李淑华,当真正站在纪念碑前时,却“扑通”一下,以中国最古老的方式长跪下去,失声痛哭……</p><p class="ql-block"> 李淑华曾经是这个部队的一名守机员。1976年7月27日晚上,她和班长高东丽带着两名新兵担任值班任务。凌晨3点42分,强烈的地震摇碎了唐山、摇碎了营房。就在那一瞬间,高东丽猛地按倒新兵,而她却被重重地压在下面.</p><p class="ql-block"> “东丽是被中央军委命名的‘雷锋式好战士’,当年,她才21岁”。现已50岁的李琼说。</p><p class="ql-block"> (录音:我看到高东丽呢,手上缠着线,头上戴着耳机。我们一般在夜里值班是不戴耳塞的,因为很少有电话。我估计在地震晃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时候她就把耳塞戴上了,然后同时她把塞子打进去了。有一个两屉桌,那个桌子没有倒,就是如果她撤一步,钻在那个桌子底下,她就不会死。但是她没有跑。)</p><p class="ql-block"> 高东丽把她21岁的美丽生命留在了唐山的土地上。那是如花一般刚刚绽放的生命!和高东丽一同留在唐山的还有400名空军战士。400个鲜活的生命化作一缕缕不散的英魂,雕刻成废墟上薪火相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在400 名战士罹难的地方,崛起的是高高耸立的唐山抗震纪念碑:而放眼四望,则是浴火重生、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的凤凰新城,此时此刻,200名老战士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 录音:李琼:这么艰苦的一段,我们也挺过来了,而且我们还做得很好,我们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p><p class="ql-block">培养我们的父母,也对得起培养我们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谷宇平:大家有时候举杯同时洒在地下,为我们那些亡灵战友们祭奠一下,同时也庆幸一下我们,我们能活到今天,都按这个日子,按今年算我们是30岁,过30岁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周华庆:我深深眷恋这片土地,我说特别不容易,唐山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管是自然条件,当时地震,留下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事情,都让我留下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28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唐山新闻》)</p> <p class="ql-block"><b>作品选登 (二)</b></p><p class="ql-block"><b> 重温历经岁月磨难却永不褪色的感动</b></p><p class="ql-block"><b> “感动唐山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b></p><p class="ql-block"> 本台消息 今天晚上,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颁奖晚会上,“感动唐山十大新闻人物” 评选结果揭晓。十位当选人物被依次请到台上,让与会者重温了那些历经岁月磨难却永不褪色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震后的30年里,唐山有着太多的人和事值得人们去感动和怀念。这十大新闻人物是唐山成千上万名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晚会现场,首先被请到台上的是已年过七旬的郭云亭。地震发生时,郭云亭正在幼儿园值班,她与33个孩子都被埋压在倒塌的屋子内。当她把33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全部救出来的时候,自己的3个儿女却因为埋压时间过长,窒息死亡。而她的家离幼儿园仅仅20多米。尽管失去亲人的痛苦永远也无法抹去,但郭云亭从来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 (录音——</b></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郭妈妈,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您是不是还有其它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郭云亭:没有!一定还得这么做,就是要把孩子们都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郭云亭之后被请上台的是截瘫患者王林梅。坐在轮椅上的她,被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推上了舞台,这时,全场为她响起感动与敬佩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让刚刚19岁的优秀女兵王林梅成为一个只有头部可以活动的高位截瘫病人。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她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在病床上自学英语,艰难地练习打字、上网,用电脑完成了16万字的自传《期待每个黎明》。此时此刻,王林梅用微弱但却坚强的声音表达着她对生命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录音:尽管地震使我的生命历程备感艰辛,历经磨难,但我依然觉的生命是美好的。因为生命让我还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感动唐山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当选的还有:</p><p class="ql-block"> 原石家庄育红学校党总支书记董玉国,第一时间驾车将地震灾情报告给党中央的开滦矿工李玉林,创作、演奏交响乐《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让世界了解唐山精神的杨煜,盲人世界语专家樊东升,搭建空中救灾生命通道的空军机场指挥员李升堂,最早用无线电向上级报告唐山地震灾情的解放军战士吴东亮,20多年默默投身残疾人事业的金胜恩,在渤海湾风暴中率领渔民兄弟勇救曹妃甸建设者的孟凡帝。援唐医疗队、解放军当选为“特殊荣誉群体”。</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28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晚间新闻浏览》)</p> <p class="ql-block"><b>作品选登(三)</b></p><p class="ql-block"><b> 为汶川捐一个亿 </b></p><p class="ql-block"><b> “帮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 本台消息 民营企业家张祥青为汶川捐款一亿元,“帮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一善举,是天津荣程集团董事长张祥青昨天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爱的奉献》的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作出的。</p><p class="ql-block"> 7天前,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张祥青心急如焚,催促妻子:“快,快捐款,打1000万过去!”地震不到24小时,这笔中国民间的最早捐款就转入了天津红十字会的账户。当工作人员提出要为他们搞个捐赠仪式时,夫妻俩一口谢绝了。捐完钱,张祥青每天仍然在电视机前,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他又对妻子说:“咱捐的不够,再捐些吧!”这样,他们又捐了2000万。</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张祥青夫妇被请到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现场。当主持人朱军悲痛地说到一位年轻的妈妈紧紧地把婴儿护在身下,手机里“躺”着这样一条短信:“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记得我爱你”时,张祥青与现场观众一样,都感动得哭了。他同妻子商量了一下,便哽咽着对着朱军的话筒说:“我跟爱人商量好了,再捐7000万,凑一个亿,帮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为汶川捐出一个亿,这是全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张祥青夫妇瞬间成为晚会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张祥青是唐山地震孤儿。他的家在唐山丰南市的胥各庄,正处于7.28大地震的极震区。在这场劫难中,他失去了双亲,兄妹们沦为孤儿,相依为命。他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割猪草,帮兄嫂干活。1989年结婚后,张祥青便与妻子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卖豆腐。两年后 又做起了废钢生意。</p><p class="ql-block"> 在钢铁市场低迷时期,他收购了唐山两家倒闭的钢铁厂,很快实现了盈利。2001年,他又收购了天津一家钢铁厂,成立了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虽然昔日捡破烂的穷小伙逆袭成亿万富翁,成为“钢铁大王”,但是张祥青心里却一直埋藏着一个愿望:“有能力了要回报社会!”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感觉不再是我们个人的了,而是国家、社会的!”</p><p class="ql-block"> 2002年,唐山市治理煤河污染,张祥青夫妇捐款300万。一年后,“非典”爆发,他们又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南方遭受雪灾,他们也慷慨地捐出300万。曾有记者问张祥青:“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说:“是许多人能因为你活得更精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b>作品选登(四)</b></p><p class="ql-block"><b> 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梦想</b></p><p class="ql-block"><b> 北京奥运之火在英雄城市唐山传递</b></p><p class="ql-block"> 年逾六旬的老农民张国华昨天深夜就从200里外的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赶到市里。今天,在奥运之火传递中的他,红色背心、白色运动短裤,胸前银须飘动,手中火炬熊熊,步履稳健,格外引人注目。所经之处,博得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31日上午8时零5分,北京奥组委圣火礼仪护卫队从火种灯中引出圣火,点燃了唐山市传递的第一支火炬。</p><p class="ql-block"> 奥运之火沿着唐山市体育中心——抗震纪念碑——曹妃甸工业区——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曹妃甸工业区广场传递。传递路线全长10.1公里,共有208名火炬手和54名护跑手参加了圣火传递。</p><p class="ql-block"> 圣火传递沿途站满了挥舞着国旗和奥运五环旗的市民。大家高呼口号,为火炬接力加油助威。</p><p class="ql-block"> 圣火传递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抗震纪念碑是唐山这座英雄城市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是这方人民不可折服的性格特征。20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并免费就读于唐山市玉田县银河中学的孩子们,跟随火炬手宋志永,登上了抗震纪念碑的台阶。他们展开了“唐山人民与四川人民心连心”的醒目条幅。此时此刻,现场“中国加油”、“唐山加油”、“四川加油”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唐山市能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城市 ,源于她独具特色的魅力:首先,唐山震后重建和腾飞的奇迹,与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完全契合。其次,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另外,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全国人民的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唐山市入选奥运之火传递城市后,奥运火炬手的报名异常踊跃。火炬手的选拔从今年的7月份开始,消息一经发出后,报名人员爆满,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垂髻稚子。最后,本着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采取由各行业系统推荐的方式,选拔不同战线、不同行业的先进代表,组成了火炬手传递团队。</p><p class="ql-block"> 面对圣火传递的盛况,许多唐山市民激动不已。火炬手们更是兴奋异常。张国华是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板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喜峰雄关大刀园的创办人,前不久刚刚被评为“唐山市十大农民”。作为代表唐山数百万农民的火炬手,他激动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为中国高兴,为唐山高兴!我这心跳的厉害,真是太激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2008年7月31日)</p> <p class="ql-block"><b>作品选登(五)</b></p><p class="ql-block"><b> 感动中国 唐山骄傲</b></p><p class="ql-block"><b> 宋志永等“唐山13义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b></p><p class="ql-block"> 本台消息 2009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隆重播出2008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曾在南方抗击冰雪灾害和四川抗震救灾中两次支援灾区的宋志永等“唐山13义士”,高票当选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p><p class="ql-block"> 2008年2月6日,特大冰雪灾害袭击南方。宋志永等13位普通的唐山玉田县东八里铺村农民兄弟,在除夕之夜悄悄踏上千里驰援灾区之路。当这13位农民的援助身影出现在冰雪中的孤城湖南彬州时,全中国人都被他们的义举所感动。三个月后的汶川大地震,他们再一次挺身而出,奔波在抢险救人第一线。抗震归来,他们又从灾区接来246名“川娃子”,在玉田上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支唐山13位农民所组成的队伍,成为一道感动中国人的美丽风景。他们所诠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成为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们的颁奖辞是: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感动中国”组委会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农民式的赈灾,镇住风雪,震动了人心,善良、朴素、深沉,13个农民,他们是勇士,他们是兄弟!“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的点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宋志永等“唐山13义士”当选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既是13亿中国人的光荣,也是700万唐山人民的光荣。昨晚,玉田县东八里铺村很多村民收看了颁奖盛典,与“13义士”共享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喜悦。村民王占华说:“我们村出了13个英雄,获得这么大的奖项,这是我们全东八里铺村的光荣!”来自四川灾区的学生说:为“宋爸爸”骄傲!宋志永表示,今后要努力多做善事好事!唐山市委书记第一个打来电话,希望13位农民兄弟再接再厉。昨晚,湖南彬州派代表赶到义士家乡,送来祝贺。</p><p class="ql-block"> (2009年2月6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晚间新闻浏览》)</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选自《唤醒新闻记忆——张建华新闻作品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