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清末民初时,外馆地区铜作坊有十余家,有前述两家外,还有泰兴号、宝山号等老字号,以及有荣和/荣增和铜佛铺的新商号。 </p><p class="ql-block"> 1892年石荣、石富兄弟在外馆开办了荣和铜佛铺、荣增和铜佛铺,擅长承做蒙藏寺院佛像和宗教法器,金银铜器制品驰名蒙藏地区。</p><p class="ql-block"> 荣和与荣增和的金银铜制品为京城第一,并且规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金银铜器,都是由民间艺人经过板打、錾刻制成。包括蒙镶工艺,在金银等贵金属上,镶嵌以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类天然宝石,手工艺要求极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铺制作的佛像,仅千佛(镶于寺庙内上千个小佛龛中的佛像)就做过多次。</p><p class="ql-block"> 在雍和宫法轮殿正中,建有一座雕刻宝像的曲栏大法坛,坛上有大型铜鎏金莲台,莲台上供奉的是高6.1米的铜鎏金宗喀巴大师佛像。宗喀巴(1357~141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内这座高錾刻宗喀巴铜坐像,就是由永成、荣增和铜铺于1926年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1936年~1938年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铺还特制铜錾刻小型佛像,专供于黄寺施作佛事。</p> <p class="ql-block">铜佛像为网络下载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五日,举办"善愿日"法会和"跳步札"打鬼活动。众香客在祭拜后,多请一尊铜錾刻小型佛像,以求阖家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馆经商走库伦,路途遥远,且货物贵重,往往雇用镖局护行。</p><p class="ql-block"> 在外馆有镖局开的分号,当时京城有名的"贯市李"镖局。李家镖局曾获封有"御驾镖局"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仁虎先生的《旧京琐记》中记载,"贯市李者以标局起家,固素丰,颇驰名于北方。两官过,迎而进食,甚具备。命其子侄随扈以西,各予五品官"。</p><p class="ql-block">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途经贯市(昌平羊坊镇)时,贯市镖局李家-镖王李尧臣,提供车辆并为两宫保驾护航,后来两宫由西安返京之后,慈禧太后念及献轿护驾有功,赏封李家镖局"御驾镖局"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后期,内外蒙古王公贵族入京朝觐的年班制度,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除正常的年班外,增设了内廷行走年班,即给重要蒙古王公贵族以格外恩惠和朝觐的特权,这样来体现清朝皇帝与每个蒙古王公贵族之间亲疏不同的利害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咸丰朝起,清廷停止了传统的年班来京,规定仅允许在内廷御前行走的王公贵族来朝觐。咸丰八年(1858)咸丰皇帝下旨:"以后年班,除御前行走之内札萨克蒙古王、贝勒等照常来京外,其余内、外札萨克各蒙古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额驸等均著停止来京。"</p><p class="ql-block"> 咸丰皇帝之所以对年班制度进行限制,也是由于维持年班制度的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仅参加年班的蒙古王公贵族在北京廪饩一项,每次就需白银55000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当年蒙古王公朝觐人数锐减。此后由于清朝内部动荡不安,外部危机重重,致使蒙古年班制度最终弛废。</p><p class="ql-block">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内馆所处的东交民巷位置,被划入使馆界,外馆也因年班来京的蒙古王公来的太少,或自有府第,或租赁民房,官方馆驿已多年不住。故官员上奏,内外馆监督"无从稽察,无可弹压,几同虚设"。在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初),清廷将内外馆两职并撒,官方馆驿变成了普通客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灭亡后,外蒙古政局亦发生动荡。191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建立所谓的"大蒙古国",并实行帝制。1915年外蒙古被迫取消独立和帝制,实行"自治",但实际上为沙俄所控。1919年11月,徐树铮将军率西北边防军出兵,占领外蒙古首都库伦,取消自治,收复了外蒙古。</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在库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局变化对外蒙古贸易多少有些影响,经济随政治起伏涨落。</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旅蒙经商不需要部票,各种限制和束缚相对的减少。虽然蒙古王公贵族首领和旗主不再进京朝贡,使官方使团人数骤减,但民间的商旅往来反而增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馆对外蒙古的贸易额,比清朝时更为增大,资金不断积累,归化城和外馆许多原来的行商,变为坐商大贾。</p><p class="ql-block"> 北京晚报在文章"老北京店铺选址有诀窍"写道:【清末,在"外馆"附近开了许多店铺,它们不止于以货换货,而认真做起了买卖。据1919年统计,在外馆斜街周边有149家这样的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扎堆儿于外馆及黄寺两处。这里来往的蒙古人居多,他们在返回故乡时都会带回内地的商品。无形中,外馆斜街一度成为很繁华热闹的街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馆的商人们组成"外馆杂货行商会",他们自己推举会长,负责一切商贸事务。商人们不仅对货物进行批发,也开店零售,一时间各种店铺纷纷开业,吸引了大量京城内外人士前来购物消费。外馆变成了专门对外蒙古与俄国的国际商品贸易中心,也成为喧闹的商圈和购物休闲市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馆的服务行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来往人多了,其他服务行业地随之兴起,如饭馆茶室、酒馆烟铺、医馆澡堂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外馆有24小时营业的饭店,名叫"鸡鸣馆",后来人称之为"深夜食堂",即指那些在夜深之后还在营业的饭馆。民俗学家金爱申先生在他的《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专门论述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爱申先生在"吃喝忆旧"章节中提到外馆的鸡鸣馆:【鸡鸣馆,北京以前各店肆,多以别名名之,…地在安定门外吊桥北,二道桥南路东,大悲院隔壁,以油炸炒面片出名。至于得名的缘故,因外馆密迩,出口客商皆在此收晚,打坐地尖,夜不封灶,做通宵营业,凡口外猪车,客商货车来京,无论日夜,皆到此齐集,日出上饭座时,已做过若干起营业,所以称为鸡鸣馆。</p><p class="ql-block"> 自清代以至民初,外蒙内附,二百余年,外馆最富,街道房屋,极其讲究,今已拆落迨尽。北郊又是北营泛地,即安定门外一带,鸦片烟馆已至十余家之多,大粪厂亦多在此,所以诸般营业,都很发达。鸡鸣馆除招待来往客商外,北营差弁、富户瘾士,多在此夜饮,当时有“三馆”之称,即外馆、烟馆、鸡鸣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京城内实行宵禁,晚上要关闭城门,城外的人进不去,城里的人也不能随便出门,所以城内的买卖家儿大多早早上板儿。</p><p class="ql-block"> 城外不宵禁,可自由往来,一些与外馆通商的商人,口内外贩牲口赶脚贩,八旗军队驻守清河和北苑进京办事官兵等等,大多到鸡鸣馆收晚儿打尖,鸡鸣馆夜不封灶,昼夜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后来鸡鸣馆名气渐大,城内的富商士子专门到此夜饮,一些瘾君子也奔这儿来消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客人,除了一些饭馆外,外馆地区的澡堂子,也是24小时对外营业。这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兴起,当年蒙古人年班进京时,从口外骑马赶路而来,那些王公贵族和随行客商们,进京朝拜前都要在这里的澡堂子清洗一番。</p><p class="ql-block"> 北京晚报还刊有《清代北京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走东口"丝绸之路》的文章,其文中提到外馆当时的澡堂状况:【…,在外馆地区还有几家供蒙古王公和客商洗浴的大澡堂子。那些风尘仆仆从口外来的蒙古王公和客商们,进京前都要在这里泡澡、洗浴、搓澡和修脚。除清洁卫生,解除疲劳外,还有一项事要做,即清洗从草原带来的气味。蒙古人以食牛羊肉为主,身上难免有内地人不一样的味道。有些王公因要进城去晋见慈禧太后,怕身上有羊肉味而引老佛爷反感,因为他们知道慈禧太后属羊,最忌恨别人吃羊肉。所以,他们有人要在这里泡好几天,好在大澡堂子都有饮食供应的业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少去了那些王公贵族,澡堂子对来往的客商吸引力更大,一般的大堂通池与单间小池,都挤满了泡澡的汉子。澡堂分前后院,客商洗完后,往往直接到后院店房休息,店小二便张罗着从附近饭馆订制送餐。有的澡堂子的休息室里,除吃喝、搓澡之外,还能抽大烟、打麻将、赌博。</p><p class="ql-block"> 据一位民国初年旅居中国的俄国人的回忆进澡堂子的经历:"沐浴完毕之后,被搓澡工在大理石板上一顿按摩揉搓,然后回到躺椅上,享用冰镇啤酒和冷餐肉,再交给修脚师傅,享受'一个又痒又痛的过程',过后十分舒适开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外馆街上也开有钉掌铺、兽医馆和屠宰场,北大庙往北,即三环路到土城一带,是驼马羊牧场。应运而生的,还有给牲口看病的兽医馆,走货商往往都有定点兽医馆。</p><p class="ql-block"> 外馆街上的多家钉掌铺作坊,榔头叮当响,生意红火,给骡马的蹄子上钉一个U形的铁掌,以便于长途行走,因为当时用于长途运输的,主要还是骆驼和骡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屠宰场临近牧场,售卖的牛羊在这里宰杀后,送到外馆客栈冰冻起来,然后送给京城王府和各处饭店。</p><p class="ql-block"> 外馆街上开有猪头肉作坊,做好后装上车子推出去售卖。金受申先生《忆京城—老北京的肉类作坊》中讲到外馆的肉车子:【卖猪头肉的分城郊两派,城派绝对背红柜子,切肉必须如羊头肉般的纸薄,郊派则东西南三郊多为白柜子,与驴肉的白柜子几不可分,北郊则为肉车子。郊派切肉专讲切块,不似城派的耐咀嚼。尤以北郊的肉车子,因地近专做蒙藏买卖的外馆,卖肉专以斤两计,半斤切一块,一斤也许切一块,所以不会切片,味道则较其他郊区和城派为好。</p><p class="ql-block"> 熏猪头肉多以红曲为主,即上涂红曲,加以火炭熏成,所以能肥而不腻。外馆所熏猪头肉,则讲不涂红曲,所以肉皮作淡赭微黄,味尤深厚。外馆肉车子姚三以此发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馆商贸的盛极而衰:</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9年收复外蒙古后,北京政府在外蒙各大城市都派有官员,并且驻着军队,道路安全性有保障,旅蒙商人往来不绝。不仅有驼队马队,同时也添加了汽车运输,加快了货物运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1年直皖战争发生,徐树铮率军返回内陆,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外蒙古出现暂时混乱,双边贸易时有中断。到1923年局势平静后,外蒙古政府还是希望内陆人去外蒙古做买卖,双边商贸又快速发展起来。内陆货物源源不断地出关,外蒙古的土特产,特别是上好的皮毛也大批进关。</p><p class="ql-block"> 那时外蒙古全部人口不足一百万,而且人口还在减少。他们的生产力低下,很多东西不能自己生产,生活必需品十分短缺。外贸商人办集市,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外蒙古政府对内陆货商实行限制,增加进出口的税率,同时开始发行蒙古货币,造成兑换混乱。这样,对外蒙古交易几乎亏本,外馆商人纷纷关店撤走。 </p><p class="ql-block"> 有商人程双料在外蒙古经商,回忆在1927年时的经历:【外蒙政府对货商的待遇一天比一天苛刻,即制度一天比一天严。先是增加进出口税率,接着是调查财产,重新估价,由补收欠税,进而多方蚕食,以至消灭。外馆商人也各做停业的准备,最后还是只携带了交通骆马,扔掉大群马牛羊及一切没法携带的财产,分别分路仓皇逃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持续到1929年,外馆商人对外蒙古经商全部结束,外馆的对外贸易成为历史。随着一个时代兴起,亦随着动荡而谢幕。昔日繁华落尽,外馆原有的货栈店铺和豪宅大院,逐渐衰败而成为平民居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盛衰兴废,胜败有凭。宋代辛弃疾有诗云:"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