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商

天侠

<p class="ql-block">张謇,江苏南通人,赫列历史上十大商人。他集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于一身,兼农业水利专家、城市设计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社会活动家于一生,汇</span>金融家、慈善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人,被誉为中国“近代实业之父”、“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中国“现代化”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b></p><p class="ql-block">他一生取得的成就和拥有的盛誉,翻遍中国历史,无人能出其右,几乎举世无双;林语堂先生盛赞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精英。</p> <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与张謇互赠的签名照片</b></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张謇说:自己是空忙,而张謇在南通是取得了实际成绩的;毛主席曾说“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不能忘记南通的张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纪念馆 </b></p><p class="ql-block">张謇自幼天资聪慧,16岁考中秀才,33岁考取举人,在这期间曾与袁世凯共事,并得到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的赏识;并极力邀请张謇加入清廷官场阵营,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被</span>张謇婉拒了,他一心只想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的进入仕途;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41岁的张謇才在机缘巧合之下高中恩科状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纪念馆远景</b></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因慈禧太后60大寿,便特设了恩科会试,正好考取60名;翁同龢想提携张謇,便向慈禧建议,此次恩科会试应选一位有纪念意义的状元,建议选第60名进士为状元,慈禧太后只说有道理,但并未表示可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阳小筑正门</b></p><p class="ql-block">翁同龢便动一念,要求60名进士都写对贺寿条幅,作为太后寿宴的礼品;张謇及时抓住这次机遇,细思良久,拿定主意,挥洒写到:<b>“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b>还特意将"年"这个字写出了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阳小筑曼寿堂</b></p><p class="ql-block">“濠阳小筑”建于1917年,是张謇晚年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约1860平方米,坐西朝东的庭院式建筑;濠阳小筑的主体建筑是曼寿堂,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楼上是张謇居住的卧室;楼前还种植着张謇当年从五台山移植过来的罗汉松,已有200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曼寿堂内景</b></p><p class="ql-block">慈禧逐一看过这60幅贺联,看到张謇写的时,眼前一亮,甚是高兴,但"年"字出了头,不知如何理解,遂问一旁的张謇;张謇赶忙解释道:<b>“年”字头上本无点,只缘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寿添,百姓人家出头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禧钦点张謇为恩科状元</b></p><p class="ql-block">太后听了这蜜饯似的话语更加高兴,便脱口而出:"倒是有状元之才",话音未落,张謇便立即伏在地上磕头谢恩;本是开心时的玩笑话,不料当真,太后转念心想,自己金口玉言,君无戏言,只好将错就错,钦点张謇为恩科状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与家人</b></p><p class="ql-block">张謇博取状元功名后,并未留在仕途的路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目睹恩师的遭遇和晩清政府的黑暗腐败后,张謇表示:<b>“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故居濠阳小筑</b></p><p class="ql-block">便辞去官职“走上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张謇一生着力干了两件事,<b>一件是推动政治变革,一件是发展实业及民生事业,</b>最终成果则集中体现在南通地方治理的成效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在濠阳小筑留影</b></p><p class="ql-block">1894年张謇大魁天下后,便积极投身于全国性的政治活动中,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甲午战争前夕,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凭借他早年赴朝平乱积累下对朝日国情的认知,积极支持翁同龢的主战主张,并单独上疏,痛斥李鸿章不仅“主和误国”,而且“以庸劣而败和局”;此举震惊朝野,使张謇名震一时;甲午战争以后,张謇满怀悲愤,积极建言献策,以“救亡图存”;他在为张之洞所拟的《代鄂督条阵立国自强疏》中,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建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预备巡幸之所等九条建议,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别墅正门东侧弧形阶梯</b></p><p class="ql-block">他是"立宪之父",第一次将西方议会政治引入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政体;他领导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客观上催化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他更是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领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在濠南别墅与家人合影</b></p><p class="ql-block">张謇在中国近代史的几大政治转折处,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是他将梁启超引荐给翁同龢,拉开了维新运动大幕;辛亥革命后,1912年张謇被孙中山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实业部总长兼江苏两淮监政总理,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顺应历史潮流由坚持立宪转向共和,他利用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促成南北议和和辛亥革命获胜,在“南北议和”中充当重要角色;他一手托三家:首先劝清廷顺应大势及时体面退位;其次劝革命党人适可而止,共创太平;然后再劝袁世凯以革命形势逼迫清廷退位,但不要扑杀革命力量,做华盛顿那样的开国元勋;1912年1月10日,清王朝在紫禁城内安享尊荣,袁世凯当了正式大总统,革命党人宣告革命成功,老百姓免受战乱,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成立。张謇在自身完成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蜕变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封建制度向现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变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任农商总长时的张謇</b></p><p class="ql-block">1913年任袁士凯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并亲自担任沪淞商埠督办,大力开辟北方八区、长江流域和沿海边陲地区商埠的任务,为中国同世界的贸易创造条件;张謇重视把开垦荒地作为振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大力推行盐垦、滩涂开发事业,竭力主张开放国有荒地供老百姓开垦,并支持地方政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力推行盐垦、滩涂开发事业;</span>通海垦牧公司就是一个最成功范例;张謇把实业作为第一要务,开始系统地制订经济法规,在他的主持之下,编订颁发了涵盖工商、矿业、农林、水利、畜牧、金融、外资等数十项法规条例,对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他搞了大半生政治,更想在中国大地上作这样宏大的引领示范,以实现他的救国梦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古时称通州</b></p><p class="ql-block">南通自“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始称通州,距今近千年的历史;历经后周、北宋、南宋、元、明、清,五个朝代,1912年通州才改为南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时代的南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于对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辩证理解,张謇主张除了在体制上进行政治变革以外,还要“借助实业来变更国体,南通被誉为张謇打造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以其非凡的见识和能力;推行强国富民,革故鼎新”的政策;放眼全中国、全世界,优秀的企业家比比皆是,但能够靠一己之力建设一座“现代化城市”,张謇可以说是绝无仅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中央公园内的张謇塑像</b></p><p class="ql-block">1915年袁世凯称帝阴谋渐露,张謇愤而辞职返回南通,从此他倾注全部精力办实业、办教育、办社会文化慈善事业、推行地方自治;张謇晚年在家乡的十多年,表面上看是在搞实业、办教育,实际上是在全力搞“地方政治”即“地方自治”;一些全国性的政治活动,依然闪现着他忙碌的身影,并以地方政治的成功,进行“南通模范县”的示范,进而引领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纱厂</b></p><p class="ql-block">1899年5月23日,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第一家大生纱厂;1907年,大生纱厂和大生分厂组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生纱厂改名为大生一厂;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赚了26万两白银,仅仅过了两年,到了1919年就翻了十倍,赚了263万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第一棉纺织厂创办人张謇塑像</b></p><p class="ql-block">南通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就是大生纱厂,他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纱厂,是我国轻纺业创建最早、历史最长、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标志性企业;也是张謇创办实业的起手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二厂</b></p><p class="ql-block">大生纱厂开工投产后连年盈利,张謇1904年又创办了南通大生二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三厂</b></p><p class="ql-block">1914年张謇创办了大生三厂,全称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占地600多亩,大生三厂是大生纱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三厂的铁路专用线</b></p><p class="ql-block">大生三厂铺设了一条长达6.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从厂区一直敷设到青龙港船闸码头,运来煤炭机械设备,同时将棉纱运至外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八厂</b></p><p class="ql-block">大生八厂筹建于1920年,是按照张謇制定的大生集团发展棉纺织业计划选定的厂址,准备建一座从原料到打包全套最新设备的纺织全能厂,为“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大生八厂装有美国维丁纱机厂14964锭,并陆续增加织布机400台;后又从日本购进240台丰田式自动换梭布机,使每人操作机数从原来4台猛增到24台,成为大生一厂推行改革的主要力量,张謇创办该厂的初衷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生沪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大生沪所,最初称为大生上海公所,</span>主要负责大生纱厂资金的筹措,聘请外国工程师,置办大生纱厂所需的各种机器和物料,把官府投入的纺纱机器从上海运送到南通,与江海关沟通,为通州师范学校聘请教师、购买图书、设备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8年大生纱厂又在上海九江路建造了四层大楼,并命名为“南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生纱厂医院</b></p><p class="ql-block">南通大生纱厂医院是张謇1915年在大生纱厂内建成的,拥有百年历史,承担大生纱厂内部劳动工人的医疗职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仁泰盐业公司</b></p><p class="ql-block">张謇1903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同仁泰盐业公司,最高时可年产盐5万桶,并改进了制盐工艺,所产精制盐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优胜奖牌,成为“中国海盐见著于世界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广生炸油公司 </b></p><p class="ql-block">1902年张謇创办南通广生炸油公司 ,有120名,资本初为七万元;利用大生纱厂轧花剩下的棉籽榨油,建起广生油厂,再用油厂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形成中国早期的循环经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海垦牧公司旧址</b></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张謇集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以低价购得通州沿海十二万亩滩地,经过近十年建设,承佃垦荒者共1300户,人口6500人,植棉初见成效,为大生纱厂的原料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复新面粉厂</b></p><p class="ql-block">张謇1901年创办了通州大兴面粉厂,位于大生纱厂南侧,占地24亩,利用大生纱厂多余劳动力磨制面粉;1909年重组更名为“复新面粉公司”,张謇任总经理;企业日产面粉4000余包,在苏州、镇江、上海等处设有分销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b></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多余电力,1916年张謇又创办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机器设备有德国造的碾米车6部,砻谷机8部,用14匹马力的马达带动,每日出米300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资生铁冶厂</b></p><p class="ql-block">1905年2月张謇创建资生铁冶公司,解决大生企业制造设备和机件(有轮花车、织布机、开棉机),和通海垦区制造农具等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公共汽车公司</b></p><p class="ql-block">1917年张謇开办了南通公共汽车公司,南通第一家客运汽车行诞生;1919年在南通设立了路工处,从美国进口了6辆汽车,不久又创办了通海汽车公司,开展长途营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b></p><p class="ql-block">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是张謇1903年创办的第一个民营航运企业,张謇任公司总经理;1904年又创办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在十六铺设有专用码头,开辟上海至泰州、扬州及盐城一带的苏北航线,俗称“小长江”航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船运公司已拥有轮船35艘,开辟10条航线;</span>打破了外资和轮船招商局的垄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燧火柴公司</b></p><p class="ql-block">1879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火柴厂,但都是外资火柴厂,1918年张謇在南通组建了第一家“通燧火柴公司”,1920年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有了我国自已生产的火柴,这一年有了国内民族资本开设的23家火柴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通燧火柴厂</b></p><p class="ql-block">1920年就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有了我国自已生产的火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展厅里,里面会议室的桌上就放了一盒复制的“南通通燧火柴厂”的火柴,这一年就有了国内民族资本开设的23家火柴厂,是当时我国火市场最兴旺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有斐旅馆</b></p><p class="ql-block">1914年张謇招集股东成立“南通有斐旅馆合资有限公司”,在城南模范路购地建有斐旅馆,内设有客房、餐厅、浴室、弹子房等,为南通最早的新式旅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淮海实业银行</b></p><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张謇创办的南通淮海实业银行正式成立,淮海实业银行的总经理是张謇之子张孝若,职员基本上都是张謇办的银行专修科和甲种商校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育婴堂</b></p><p class="ql-block">1906年,张謇在南通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所育婴堂,专门收养弃婴和家境贫困无力抚养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聪电话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张謇1895年年建立了南通大聪电话公司,形成南通市区电话网络,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建立的第一所养老院</b></p><p class="ql-block">1912年,时值张謇六十大寿,张謇用所得的亲朋好友祝寿礼金,建造了“第一养老院”,专门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更俗剧场</b></p><p class="ql-block">1919年初张謇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现代戏曲学校南通“伶工学社”,是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担任学社主任,还在南通兴建了一所新型大剧院,取名“更俗剧场”;梅兰芳、程砚秋、王凤卿、杨小楼、谭富英、赵桐珊、盖叫天、魏莲芳、姜妙香等许多知名演员,都曾先后在这里演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学纺织科校门</b></p><p class="ql-block">南通大学纺织科前身是:1912年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9月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长是张謇的三哥:南通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詧,是我国最早的第一所具有本科学历的纺织高等学府;1927年更名为南通大学纺织科、1928年改名为南通大学、1930年改名为南通学院纺织科、首任院长为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先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b></p><p class="ql-block">张謇1903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源头之一,中国最早设立的第一所师范学校;1916年他回到南通,在江苏这个一隅小城,他用新观念来引领政治潮流;尝试建设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以及第一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利学校、第一所、第一所水产学校、第一所航海学校、</span>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他建设医院、养老院、剧院,扶植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b></p><p class="ql-block">张謇1905年又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之一;张謇创办和支持过的那些学校,多年后都发展成为海内闻名的大学;他1902年创办的第一所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附设农科,变成了扬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盲哑学校 </b></p><p class="ql-block">他1905年支持创办的复旦公学,变成了复旦大学;他1910年创办的第一所中国陶业学堂,变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他1911年创办的第一所吴淞商船学校,变成了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建于1915年的濠南别墅</b></p><p class="ql-block">他1912年创办的第一所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变成了东华大学;他1912年创办的吴淞水产学校,变成了上海海洋大学;他1915年参与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变成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他1915年创办的第一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变成了河海大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𡋾业东立面</b></p><p class="ql-block">他1917年支持复校的同济医工学堂,变成了同济大学。他曾经资助并任校董的南洋公学,变成了上海交通大学;他参与发起并任校董的暨南学校,变成了暨南大学。还有一批他创办的更为专业化的技术学校,也变成了各行业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𡋾业前院</b></p><p class="ql-block">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位于南通博物苑西北角,坐北朝南,它的主楼是一座英式建筑,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南立面二层设正门,两侧是回旋楼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层砖木结构楼房,面积为2438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院内的张謇塑像</b></p><p class="ql-block">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在南通的第一个固定住处,最终他也在这里去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𡋾业后门</b></p><p class="ql-block">濠南别业是一座四层英式建筑,由南通籍的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我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𡋾业内景</b></p><p class="ql-block">濠南别业坐北朝南、底层为地下室;二层中间大厅为议事厅,两侧分别是议事厅和书记室,三层中间为大客堂,两侧分别是张謇夫妇及其子张孝若夫妇的卧室、书房、琴房、餐厅;四层为隔热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濠南别业背面</b></p><p class="ql-block">濠南别业的北立面具有文艺复兴特征,内部空间中式布局,东西对称,南北分为三进格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建立的国内第一所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1920年张謇邀请苏社成员游览南通博物苑时在中馆前合影,南通博物苑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b></p><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19日张謇与梅兰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南通博物苑谦亭合影。</p> <p class="ql-block"><b>张謇(左4)梅兰芳(6)欧阳予倩(左三3)合影</b><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博物苑</b></p><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创办的,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博物苑新馆</b></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苑,苑总面积为7.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博物苑新馆外景</b></p><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内主要建筑有南馆、中馆和北馆,三座建筑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馆内藏品约5万余件,分民俗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标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苑南馆</b></p><p class="ql-block">南馆建于1906年,楼下为动植物、矿物标本,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有一幅张謇手书的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了他创力博物苑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苑中馆</b></p><p class="ql-block">博物苑中馆,为金石碑帖陈列馆,“中馆”两字的匾额是张謇亲笔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苑北馆</b></p><p class="ql-block">北馆建于1911年,楼下展出吕四海滨出土的长达十多米的鲸鱼骨架,很是罕见。楼上陈列着通州、如东、泰州、海安等名家书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啬园</b></p><p class="ql-block">啬园即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墓园,是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张謇亲自在此选地5.3公顷,1923年底开始建园修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墓牌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陵墓前立有一座“三楹四柱”的冲天式牌坊,匾额上刻有:“南通张先生墓阙”的篆字,为著名书法家李祯所书;1926年8月24日,张謇先生病逝,享年73岁;同年11月1日出殡,张謇身着用大生纱厂所织的南通大布做的殓衣出葬,南通数十万送行者长街挥泪前来送葬,并葬于啬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啬园内的张謇塑像</b></p><p class="ql-block">因张謇号“啬庵”,取节俭之意,后人因此称其墓园为啬园;1935年,其子张孝若亡故,归葬于张謇墓东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啬园内张謇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青年时考中晚清状元,中年时搞实业富可敌国,晚年时推动地方自治;</span>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创下23个“中国第一”,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影响全国;张謇给我们留下了两份“传世遗产”,一份是地方上的“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遗产,一份是全面范围的“爱国企业家”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謇雕像</b></p><p class="ql-block">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的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的一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span>一生大气磅礴,一生敢为人先,一生惊天动地,一生可歌可泣,盖世功名,举世无双,书写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他的光辉必将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杜进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