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后知后觉(拒微拒聊)

<p class="ql-block">  当过兵的人,都自豪生命中有过军旅生涯,亲参过战事的,就更是骄傲既当过兵还打过仗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我从军的时间,是和平年代的建设时期,但我所在的部队,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队伍,尤其是55师,是参加过无数战斗的英雄队伍,最著名的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保卫战的西山口之战。</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下部队巡回,在55师某团的招待所,用得是睡袋,第一次见到睡袋很是新奇,一问,原来是中印之战缴获印军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距离那场战斗过去62年了,如今的年轻人知道的应该是寥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去年11月,有幸参加了一次去西安拜访55师1962年参战老兵的活动。当年参战的老兵,最年轻的也都80岁了,不管他们多少岁,提起当年的那场参战,仍是激情澎湃,脸上溢出的是昂扬的斗志,犹如回到当年、回到了18岁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场痛快的战斗,以最小的伤亡赢得胜利。毛主席都夸赞:“走的快,打的好,撤的也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位近百岁的老将军叫周悦发,是62年前中印西山口那场55师负责打头击背战斗的163团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 老将军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风趣幽默,聊起当年那场战斗,他说:敌人不投降就打到他投降!</p><p class="ql-block"> 老将军说这话时,浑身散发着:倘若有敌来犯,老夫提刀上马,将敌杀个人仰马翻的豪气!那豪气,让我加深了对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郑全义前辈讲述了一件让他一生不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62年前,郑前辈随部队快速向中印边界进发,路过一条小溪时,部队暂停休息,郑前辈巧遇另一只部队一同入伍的发小,两人兴奋不已,坐在异国小溪中的石头上聊起来,聊着聊着,郑前辈就因连日急行军的疲惫沉沉睡去,一阵紧急集合哨声响起,郑前辈猛地睁开眼睛,双脚还浸在冰凉的溪水中,身边代替发小的是他留下的一张相约来日再见的字条……。</p><p class="ql-block"> 春风少年郎,异国小溪中匆匆相见别离,在见时,两人鬓发已白。</p> <p class="ql-block">  郑前辈至今保留着当年中央慰问团赠的笔记本。他在这本笔记本上,图文并茂记录了那场令他骄傲的战斗。笔记本经历62年,纸张已泛黄字迹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郑老给我看这本保存了62年的笔记本时,脸上溢出的是军人的骄傲,小心翼翼翻着笔记本的我,满是崇拜和仰慕。</p> <p class="ql-block">  叶宏亮前辈陕北人,1959年底入伍到55师165团三营炮兵连,他是从卫校入伍的,所以成了连卫生员。</p> <p class="ql-block">  叶前辈的大哥1947年参加西北野战军,在1948年瓦子街战役中牺牲,时年18岁,至今未寻到尸骨!叶前辈参军后即参加了青藏平叛战斗,不久他的家乡便传说他牺牲在平叛战斗中,其老父亲悲痛不已,四处打听叶前辈尸骨何在。</p><p class="ql-block"> 叶前辈的老乡战友安宏飞,在得知部队要进藏参战后,考虑到战争的残酷性,悄悄电报通知叶父到青海与叶前辈相见。</p><p class="ql-block"> 叶父得到消息,连夜借钱上路赶往西宁,叶前辈连队特批三天假,让叶前辈到西宁团部陪同父亲,叶父见小儿子生龙活虎喜极而泣,诉说得知他牺牲消息后的种种,叶前辈就要上前线了,但上前线的事儿是保密的,面对老父亲,叶前辈千言万语只能在心里默默做着告别。</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叶前辈带着老父在西宁的照相馆合影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叶前辈退休后,倾力收集当年中印之战资料,拿起笔整理、记录编写了《鏖战雪域之巅》一书。2017年人民日报还对叶老前辈做了人物专访,刊登在当年的环球人物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  郑毅前辈当年在55师164团,该团当时是预备队,战斗打响没等用上他们预备队,战斗便已进入打扫战场阶段,打扫过程中,郑前辈所在连队还俘虏溃败印军十几名。</p> <p class="ql-block">  这位前辈叫王贻伦,浙江东阳人,从军在西藏米拉山雷达站,他虽少小离家,但仍乡音未改,操着浓重的水乡普通话告诉我,他82了,是八零后。</p><p class="ql-block"> 见到他我才知道62年前的中印边境反击战,参战的不光有陆军,还有空军雷达兵!</p> <p class="ql-block">  62年前,西藏没有空军,也没有雷达站,为了配合打好中印边境这一战,中央军委从南京军区抽调思想好、技术硬、身体壮的官兵,在十月底迅速成立了一只雷达部队,秘密火速赶往西藏前线。</p><p class="ql-block"> 这群江南水乡长大的军人,第一次西进,就在寒冷的冬季,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缺氧、寒冷、物资匮乏,考验着这些年轻军人的意志。这群水乡人,以顽强的中国军人意志守卫着拉萨的天空,保护着祖国领土、人民、文物古迹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送王前辈离开时,王前辈告诉我:他们雷达站养的猪都养不大,基本都因高原反应得高原性心脏病而亡,他拉起裤腿,我看到满腿伤痕累累,他说都是高原反应所致。</p><p class="ql-block"> 反击战之后这群水乡人留在了西藏,留在了海拔5384米的米拉山。从此,西藏有了雷达站。</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有很多媒体都采访过这些当年的参战老兵,他们一次次饱含激情的述说当年的参战经历,一字字详记62年前那场战斗的点滴。他们骄傲他们是军人,骄傲他们曾参加过保卫祖国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老兵们自己动手整理了当年的很多资料。</p> <p class="ql-block">  那段历史虽已渐渐远去,老兵们从不曾忘记。</p><p class="ql-block"> 茫茫人海中能记住你们的,应该就是曾经并肩的彼此,你们证明着彼此青春的闪耀!</p><p class="ql-block"> 祖国不会忘记你们用青春捍卫祖国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天的拜访匆匆结束,心绪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站在西安城墙下抬头望着明月,似看到当年那群年轻军人,为了祖国,在严寒中迈着冻肿的双脚,顶着高原反应的气促,用满是冻疮的双手紧握钢枪毫不迟疑的冲向敌人,他们目光坚定,意志坚强,用燃烧的青春履行军人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哪有岁月静好,都是前辈为我们扫除了苦难,才换得今天的安康!</p> <p class="ql-block">  军营是个神奇的所在,从过军的人,都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军营-青春聚集地;军营-青春爆发地;军营-青春保存地。</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军人的青春充满军装的颜色、军营的热度、军队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次去西安,初始我全当是一次看望战友的旅行,可接触了这群80后(年龄都是80岁以上)老兵们,听到当年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跋涉,有的战士因双脚被冻坏,有的因严重高原反应均不能参战时,痛哭不肯离去……。我被他们吸引,被他们感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不悔当兵的经历,更是自豪曾为保卫祖国参加过战斗。</p><p class="ql-block"> 虽为军人,他们不喜欢战争,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随时会为祖国、人民而战!</p><p class="ql-block"> 62年前中印反击战的参战老兵们,他们是无愧于祖国、无愧于青春的军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p> <p class="ql-block"> 感谢王文斌夫妻全力支持,感谢孙毅、刘成德前辈的忙前忙后,感谢陈启军司令提供的素材,感谢崔大军、牛燕的热情招待,感谢同行的影视工作者对老兵们的用心,是他们提供了我接触老兵,感受老兵,被老兵感动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祖国75华诞的国庆,祝祖国越来越好!愿和平永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1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