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策划制作/大地情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字照片/李佩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晴岚南峪口</b></p><p class="ql-block"><b> 文/李佩聪 </b></p><p class="ql-block"><b> 繁峙东南峪口村</b></p><p class="ql-block"><b> 历史悠久负盛名。</b></p><p class="ql-block"><b> 最是静岚晨光色,</b></p><p class="ql-block"><b> 知县过此独留神。</b></p><p class="ql-block"><b> 而今景色更怡人,</b></p><p class="ql-block"><b> 山上松树郁葱葱。</b></p><p class="ql-block"><b> 崭新房屋一排排,</b></p><p class="ql-block"><b> 人在优美画图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佛国走廊入口</b></p><p class="ql-block"><b> 在五台山北麓、羊眼河西南岸,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山村,它又地处正峪沟(伯强沟)和西峪沟(正沟)两沟口交汇处的西南端,所以叫南峪口(明朝以前叫柏峪村)。更准确的地理位置是在东经113°58′和北纬39°21′之间,海拔1204米。</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群山起伏,绵延不断。山间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奇峰兀立,峥嵘竞秀,有名的憨山就矗立在这群山簇拥之中,显得更加娇美可爱;羊眼河水清澈见底,奔流不息,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蔚为壮观。雨后初晴时,天空彩虹绚烂,山间云雾缭绕,崇山峻岭,层层叠叠,若有若无,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尤其是雨过天“晴”后的清晨,南峪口周围有一种特殊的五光十色的静“岚”晨色。千锦百绣,翠色欲滴。</b></p><p class="ql-block"><b> 清道光知县周人甲诗赞:“雨余淡晓静无尘,峪口晴时分外新,百仞岚光重到眼,几回过此独留神。”只有置身此境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此景的美妙之处。因此,是繁峙县十大美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南山坡呈凤展翅</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远远望去,整个村庄依山而建,面南背北,自东西长三四里,一排排房屋建筑在绿树掩映之中。村南的道道山坡呈倒着的扇形形状,连在一起,又像是展翅奋飞的凤凰。山顶油松、云杉,茂密成林,苍翠欲滴,和下面层层梯田里的绿色树林自然衔接,由深到浅,顺势而下,直到山脚。平缓的山势,与背后巍峨高大的憨山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温雅平和的景象,令人驻足赞叹。</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前往佛教圣地五台山伯强沟的入口,有佛国走廊之称。古往今来,是和尚喇嘛从北面上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南峪口曾经是五台山寺院的庄子,村西最肥沃的土地叫罗神地。受佛教的影响,南峪口有三个寺院(南寺、北寺、姑姑寺)和数个庙宇(河神庙、西庙、观音庙、马王爷庙、山神庙等)。</b></p><p class="ql-block"><b>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存的明朝堡墙就是最好的证明。</b></p><p class="ql-block"><b> 村西边有很大一片土地叫教场,有东教场和西教场之分,相传古代这里曾经是教兵练武的场地,便由此而得地名。</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总指挥部设在童子崖村,东山底和南峪口两村都有阎锡山麾下的大部队驻扎。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也驻过解放軍。</b></p> <p class="ql-block"><b> 古建堡墙魁星楼</b></p><p class="ql-block"><b> 明朝修建的堡墙和东边红柱蓝瓦的魁星楼仅一沟之隔,互相对峙,十分引人注目。</b></p><p class="ql-block"><b> 堡墙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呈长方形状,由板筑夯土而成。它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70米,高约7一8米,底部宽约6一7米,顶部约2米,下宽上窄呈梯形状,稳定坚固、经久耐用。东北角有堡门,供人进出。有敌来犯时,村民可以在其中避难,且易于防守。站在堡墙上极目远眺,方圆二、三十里区域内的景物可尽收眼底;朝下看,只觉头晕目眩,两腿颤颤。遥想明清两代,几经战乱,村民们竟安然无恙,这堡墙实在是功不可没。</b></p><p class="ql-block"><b> 时代在发展,用这古老的防御工事来应对现代战争,就有点儿力不从心了,加之年久失修,雨淋风蚀,它再没有当年威武健壮的雄姿了,但那残存的部分依然是那么挺拔。1976年8月被认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学校是学文的场所,堡圐圙是习武的地方。幼时,在堡墙上玩打仗是很平常的事,孩子们在堡墙上跑来跑去,如履平地。所谓“打仗”,就是用土坷垃“开火”。先自由组合成两拨人,各自都是扔得远的、打得准的在“前线”,弱小的在“后方”运送“子弹”一一土坷垃。双方战斗激烈的时候,只见黄尘滚滚,“子弹”乱飞,带着风声,呼呼作响。就是大人们在场,也会感到非常害怕。有的胆大,越战越勇;有的胆小,缩头缩脑。战斗结束后,有的即使受伤了,也不会伤筋动骨。你看吧:一个个灰头土脸,彼此嘲笑,简直乐翻了天。那一张张天真烂漫、淳朴稚嫩的面庞实在惹人喜爱。</b></p><p class="ql-block"><b> 发生在堡墙上的童年趣事,至今回想起来,仍会忍俊不禁。</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玩伴们都垂垂老矣,有的驮着背、有的弓着腿,还时不时的走上堡墙,再转转看看,因为我们对这堡坡、堡墙、堡圐圙有着深厚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b> 再说魁星楼。</b></p><p class="ql-block"><b> 魁星,也被称为“馗星”或“奎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运之神,也是读书人的守护神。</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古时就建有魁星楼,寄托着南峪口村民期盼村中学子在科举考试中都能脱颖而出、高中金榜的美好心愿。</b></p><p class="ql-block"><b> 最早建的魁星楼毁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始,村里又建起了魁星楼。没几年,被一场飓风散架坍塌,空留台基。</b></p><p class="ql-block"><b> 前几年,盼出人才的乡亲们,第三次重建魁星楼。</b></p><p class="ql-block"><b> 楼内建有短墙,墙上有彩绘的魁星像:赤发蓝面,一手提斗,一手执笔,一腿后跷,栩栩如生,威严而不失和善。象征着朱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b></p><p class="ql-block"><b> 这不,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年中高考时虔诚的家长总要给魁星爷送点礼品,祈祷金榜题名!</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水源丰富惠下游 </b></p><p class="ql-block"><b> 人们不仅爱南峪口的山,更爱南峪口的水。</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有一个地方叫雾地,可“掘地为泉”。上世纪七十年代,公社组织全乡民兵打大口井,这是一项浩大的截流工程,把地下水截住集中归入水洞,再通过管道输送到下游山会、杨庄、李庄、中庄寨四个村,解决了这几个村的人畜吃水问题。自此,结束了下游村吃麻黄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杨成樑(繁峙县龙兴人),多次实地检查指导,亲自脱鞋下水和大家一起挖土搬石。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这四村居民的吃水,还可灌溉数千亩农田。老人虽早已作古,可村民们,至今还常常念叨着他。</b></p><p class="ql-block"><b> 泉水纯净人长寿</b></p><p class="ql-block"><b> 一进村的小河里,河水哗哗,四季流淌,像一条流动的玉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一直流到村西北边的大河里,浇灌下游的农田。这水与众不同:冬暖夏凉。冬天河面雾气升腾,河底水草绿得耀眼,还逍遥自在地来回摆动呢!人们冬天还可洗衣服。这水又特别纯净,蒸饭或烧开水时,锅底从来没有杂质,没有水垢。因此,南峪口长寿老人多,都牙齿洁白,没有黄牙。更奇妙的是村里唱戏时,演员们嗓子沙哑,发音开岔时,喝了这水,嗓音立马宏亮圆润如初。当过往来客禁不住脱口夸赞“南峪口的水真好”的时候,我们顿时也会觉得很兴奋、很自豪!</b></p><p class="ql-block"><b> 村庄古老历史久南峪口村古老文明,历史悠久。整个村子(含耕地)东西长约8里,南北宽约1里,长而狭窄。全村土地面积2389亩,却养育着2000多人口,人均土地1亩多,也是全县屈指可数的大村之一。这里曾经是南峪口公社(乡)政府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南峪口,</b></p><p class="ql-block"><b> 村口处钢筋水泥结构的牌楼,婷婷玉立,迎送着每一位过往的人们,上面“晴岚奇绣”四字,苍劲有力,喻其景色秀美之意。</b></p><p class="ql-block"><b> 一进村高大的照壁上“励精图治,光前裕后”八个大字鲜艳夺目,熠熠生辉。它不是简简单单空喊的口号,而是南峪口村民实实在在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村里条条柏油街道平整干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大街两旁洁白的墙壁上书写的红色标语紧跟时代步伐,鼓舞人心,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b></p><p class="ql-block"><b> 村委会的二层小楼,宽敞明亮。接待室、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等设施齐全;院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花坛内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煞是好看,整个村委会一派祥和气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紧挨村委会东边的乘风大舞台巍然高耸,宽大的戏场院里,各种健身器材布置其间。休闲长亭,农闲时节,村民们或健身,或是娱乐,或谈天说地,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舒心而惬意。</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要用山青、水秀、村美来概括我们村的优美还远远不够,人和才是我们村最靓丽的那道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村民和睦共携手</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姓氏颇多,李姓大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村民们相处和谐,勤劳朴实,村风优良。红白事宴或起房盖屋,人们积极帮忙,就是家中之事再忙,也会撇下前去帮办。</b></p><p class="ql-block"><b> 尊师重教好名留</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历来尊师重教,“再穷也不能穷学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也是历届村干部兴办学校秉承的理念。</b></p><p class="ql-block"><b> 早在六十年代,村里学校所有上伙的公办教师,基本不用花伙食费。每年村里给的白面、大米、小米、莜面、黄米面、黄豆、山药、大葱等种类齐全,就是联校或教育局领导检查指导时,所有伙食开支都由村委会全部报销。因此,公办教师争相到南峪口任教。这一传统在周边村广受赞扬。</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学校曾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初中、小学、幼儿班都有,学生人数多,成绩优秀,是全乡有名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b> 2005年,学校原来砖木结构的封裹檐教室,因采光不好,村委会便决定拆除重建。在奠基仪式上时任支部书记的李生财发出豪言壮语:“为了子孙后代能在好的环境里读书,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建起。”言词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令所有参会人员为之感动。之后,由于资金不足,他又东奔西走,四处求助。他的行动得到了各方知名人士的鼎力赞助。经过一年时间,一幢高大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所有村民无不欢欣鼓舞。如今遗憾的是,受城镇集中办学大潮的冲击,好端端的教学楼却成了一种摆设。</b></p> <p class="ql-block"><b>.人才辈出竞风流</b></p><p class="ql-block"><b> 从南峪口走出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姣姣者很多。大官小吏,在本地的或在外地的,在职的或退休的一天也数不完。恢复高考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约五十人以上,他们都怀着一颗炽烈的报国之心,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闪耀着亮光!</b></p><p class="ql-block"><b> 李爱生一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勘查院地球物理勘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矿业联合会注册的首届中国地质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聘高级地质专家。</b></p><p class="ql-block"><b> 赵丽树一一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国有大型企业,河钢集团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刘玉明忻州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大葱特闻名全国 </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农作物种类齐全,玉米、高粱、莜麦、小麦、大麦、谷子、黍子、黄豆、山药等均可种植。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水资源丰富,加之村民勤劳,即使大旱之年,农民照样有收成,且粮食颗粒饱满,是标准的旱涝保收之地。</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的农作物特产有山药、大葱、红萝卜。过去生产队选几块地,先种莜麦、小麦或大麦这些夏收作物,在莜麦地里套种红萝卜,割了莜麦可锄红萝卜;收了大麦或小麦,再种秋白菜或白萝卜,一年可收两茬。萝卜色、形、味俱佳。</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的大葱更是声名远播。这葱即使在三伏天,也不会因暑气的蒸熏而受伤害,直到老秋还保持着翠绿的态势。切碎的大葱进油锅一炝,顿时爆的“啪啪”响,顷刻间沁人心脾的香味便笼罩整个厨房,厨师们说:“只有南峪口的葱,才会有这种特征。”那扑鼻的香味,人们总是想多闻几下。就着大葱吃烧山药,那美味也成了南峪口人独有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有经商头脑的人,把南峪口的葱和山药通过火车远销外省市,人们争相购买,南峪口的萝卜、山药、大葱不也成了上品牌的农产品。</b></p> <p class="ql-block"><b>社火誉满全忻州</b></p><p class="ql-block"><b> 每年元宵节,绝大多数村是扭秧歌、跑旱船或蹬高跷。南峪口的社火能打出成套的。社火都在晚上进行。正月十三晚上《八岔庙》,十四晚上《平江南》,十五晚上《金沙滩》,十六晚上《百草山》。既能打出民间感人的真实故事,也能打出天上美妙的虚幻传说。那英勇悲壮的情节通过社火的打打斗斗表现的酣畅淋漓。先是跑场,所有扮演者都打着脸谱(大将是大花脸),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穿着短褂;有的举着大刀,有的举着短刀;有的举着长矛,有的举着三股叉……踏着鼓点儿,绕场跑圆圈儿,边跑边舞动着明晃晃的兵器,好不威风。既为拓展场地,又为扮演的英雄人物亮相。锣鼓喧天,唢呐嘹亮,令人兴奋。几圈之后,便形成了两军对阵之势。随着战鼓擂动,两军开始厮杀。将对将,将对兵,兵对兵,真刀真枪,寒光闪闪,直“杀”得天昏地暗,令人毛骨悚然,仿佛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战斗惨烈的古代战场。</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的社火多次应繁峙县元宵节组委会的邀请,前去繁城进行武术表演。在县里最繁华的十字路口作场地,覌众人山人海,早早把场地围的严严实实。公安民警负责维持秩序,那维持的难度之大,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吧?精湛的武术表演,让城里人大开眼界。还有几个记者现场录像采访,又由繁峙电视台进行播放,南峪口的社火顿时名气大振,家喻户晓。</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打社火”,由本村第五代“社火”传人李进财传授。</b></p><p class="ql-block"><b> “打社火”始于清朝末年。据传最早的师父人称董二侉来自河北,他身怀绝技惯使双锏,是当地有名的镖师。迁居到南峪口村后,董师父将所习各种武术绝技传授给村里的年轻后生,用于防身自卫,编排成了各种具有特定历史故事情节的完整武打套路,并配以锣鼓等乐器在农闲时操练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传人的演绎,薪火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打社火”。</b></p><p class="ql-block"><b> 学就是为用。当年村里有个年轻人,不知啥原因得罪了邻村的人,这人便引了几个壮汉去南峪口进行报复。他开始忍着,很被动,一直挨打。后来旁观的人也为他着急,就说“怎不用拳呢?”一句话提醒了懵懂人,他不再忍了,只用了三拳两脚,就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这拳术还真配上了用场,够厉害的吧?</b></p> <p class="ql-block"><b> 能工巧匠显身手</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土地少,要想富裕,就得勤劳,勤劳是南峪口人的最大优点。村中青壮年,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木匠、石匠、砖匠(垒砖的)、瓦匠(瓦房的)、焊工、钢筋工、司机等这类技术人才比比皆是。也有在外经商的,还有在村搞养殖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b></p><p class="ql-block"><b> .展望未来有奔头</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村西南部有着辽阔的大石滩,村委会引进了外地的民营企业,在石滩建起了箱包厂,部分男女村民可以就近打工,农活上班两不误。石滩南面的山坡上铁矿储量丰富,运送铁矿的车辆来来往往。山脚厂房高低错落,机声隆隆,和东边的箱包厂遥遥相对,共同唤醒了几千年沉睡的石滩,使原来空旷寂寞的石滩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山上还有极为珍贵的蓝晶石矿呢!或许以后这石滩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新支书李志刚年富力强,雄心勃勃,他也一定会牢记“励精图治,光前裕后”的伟大使命,继续带领全体村民努力拼搏,坚信:我的故乡南峪口村未来会更加美好!</b></p><p class="ql-block"><b> 南峪口能发展到今天这般美好,与历届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密不可分,他们的功绩将会永载村史,他们的美名将会流芳百世!</b></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佩聪,退休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