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夏商踪迹

暖阳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后,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藏品为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的各专题陈列比较系统,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山西的历史,还可以系统的学习到一些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  大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文明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是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西侯度发现了243万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汾河岸边,桑干河畔,沁河两岸,太行西麓洞穴内,原始人类生息繁衍,足迹遍布山西南北,百余万年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留下了冠绝全国的旧石器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距今1万年前后,我们的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驯化动植物,制作陶器,营建房屋,聚族而居。数千年的血脉传承,多源流接续交融,部族聚落灿若星辰。各方文化相互激荡,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4300年前,陶寺文化在晋南兴起,华夏民族跨入文明之门。</p> <p class="ql-block">  山西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以及山西已发现的距今7000至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师氏剑齿象牙。‌</p><p class="ql-block"> 师氏剑齿象生活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距今大约600万年前至1万年前。</p> <p class="ql-block">  披毛犀头骨。‌</p><p class="ql-block"> 披毛犀生长在更新世时期‌,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持续到大约1万年前灭绝。</p><p class="ql-block"> 这些动物化石,标示了远古时代,这里的气候特点和适宜生存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  平额象头骨。</p><p class="ql-block"> 平额象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p> <p class="ql-block">  晋南麋鹿角。‌</p><p class="ql-block"> 麋鹿在中国历史上分布广泛,山西在历史上曾经也有麋鹿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人类活动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经过打制的石器工具。</p> <p class="ql-block">  石片。</p> <p class="ql-block">  尖状石器。</p> <p class="ql-block">  刮削器。</p> <p class="ql-block">  幼儿顶骨化石,距今10万年。说明当时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山西境内发现有丁村人和许家窑人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夏商踪迹 。</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分化加剧,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王朝中心区域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境内发现了众多夏时期的文化遗存,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p><p class="ql-block"> 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趋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已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了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玉钺。</p><p class="ql-block"> 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玉钺主要作用是仪仗和军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玉璧。</p><p class="ql-block"> 玉璧的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时也用作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以及作为佩玉的一部分供佩系。</p> <p class="ql-block">  石磨盘,石磨棒。</p> <p class="ql-block">  陶鬲。商代。</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壶。</p> <p class="ql-block">  陶扁壶、釜灶、陶豆。</p> <p class="ql-block">  单耳陶杯。</p> <p class="ql-block">  双耳陶杯。</p> <p class="ql-block">  彩绘蟠龙盘。距今约4300-3800年。</p> <p class="ql-block">  彩陶盆。仰韶文化,距今5800年。</p> <p class="ql-block">  红陶彩陶罐。</p><p class="ql-block"> 属于庙底沟彩陶罐。国宝级彩陶罐,它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遗存,通高45.8厘,口径35.5厘米,底径15.5厘米,泥质红陶,罐口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绘有黑色的直线与曲线组合而成的三角纹,纹饰结构设计巧妙,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动感与韵律。</p> <p class="ql-block"> 夏•卜骨。</p><p class="ql-block"> 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制作,占卜时用工具在甲骨上施钻、烧灼,产生裂纹,占卜者根据裂纹定吉凶。卜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商代鼎盛,春秋以后衰落。</p> <p class="ql-block">   土鼓。</p><p class="ql-block"> 土鼓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大约4300-3800年。土鼓通高为80.4厘米,上口直径25.6厘米,最大腹径41厘米。土鼓的主要作用为乐器和祭祀器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罄。</p><p class="ql-block"> 特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中期以前特有的敲击乐器‌。</p> <p class="ql-block">  三口园埙。乐器。</p> <p class="ql-block">  鸟头装饰附件。</p> <p class="ql-block">  陶纺轮。</p> <p class="ql-block">  陶垫。</p> <p class="ql-block">  夏代箭簇,左上角为青铜箭头。</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由于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而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故被称为青铜。</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一些小型农业工具等。到商代出现了比较大的青铜器皿。</p><p class="ql-block"> 中国青铜器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直至秦汉时期,其中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鸮卣。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 酒器,高19.7厘米。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下有四蹄足,两两相背饰爪纹。整体形如两鸮昂首背立。不仅是实用酒器,也是商代后期精美的艺术品。鸮,又称“鸱鸮”,也就是常说的猫头鹰,属夜行猛禽。以“鸮”为造像的青铜器主要流行于商代后期,在殷墟等地也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  乳钉纹方鼎。商代早期。</p><p class="ql-block"> 是山西迄今为止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寝孳方鼎,商代。</p><p class="ql-block"> 高25厘米,口长20厘米,口宽16厘米。此器系商王康丁赏赐给他的侄子寝孳,用于祭祀寝孳的父亲禀辛的宗庙彝器。腹内壁铸铭文4行26字。寝孳方鼎铭文是“(子),王易(锡)(寝)(孳)商(赏),用乍(作)父辛彝,才(在)十月又二,遘且(祖)甲日,隹(惟)王廿祀。”‌‌另一壁铸二字,似族徽。铸于康丁二十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1132年)。</p> <p class="ql-block">  龙形觥。</p><p class="ql-block"> 龙形觥,商代,是一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龙形觥所属的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遗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p><p class="ql-block"> 作为存世孤品,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一种饮酒器皿。</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曲内戈。</p><p class="ql-block"> 戈,商代晚期兵器。</p> <p class="ql-block">  青铜饰品。</p> <p class="ql-block">  弓形饰。</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8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