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一看到喜欢的诗,就会分享给非马先生。非马先生在国外,很少能看到国内好诗。非马先生看后,说诗确实不错,但有的还能更好。围绕我分享给他的诗,总是推心置腹地与我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把诗写好。<br>下面这首诗:<br><br>太阳是一个监工吗<br>刘川<br><br>他一来<br>人们马上就起来干活、工作<br>它转身一走<br>人们马上躺下睡觉<br><br>非马先生说:“其实‘工作’可省。语言上可再加一润色。<br><br>“太阳是一个监工吗<br>刘川<br><br>他一来<br>人们马上起来干活<br>他转身一走<br>人们就躺下睡觉”<br><br>诗贵精炼。“干活”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非马先生去掉了“工作”。诗中用两个“马上”,显得语言单调,就去掉了一个。经非马先生这样一改,诗更加凝练、形象。其实,语言啰嗦并不在诗的长短。有的诗很短,照样是啰嗦。<br>非马先生说:“可惜许多‘诗人’都没养成修改自己作品的习惯,也可能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br>我喜欢的一首《父亲与草》:<br><br>父亲与草<br>汤养宗<br><br>我父亲说草是除不完的<br>他在地里锄了一辈子草<br>他死后,草又在他坟头长了出来<br><br>这首诗,我没有与非马先生交流过,但总觉得这儿“我”是多余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1300多个字,通篇也只称呼“父亲”,并没有加“我”,但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作者父亲。另外,《父亲与草》,诗只有33个字,就用了3个“他”,是不是有点多呢?<br>有诗友读后,说和我有同感:“我”“他”代词用的太多,影响诗意。<br>好“诗”多磨。非马先生写诗习惯,正如他所言:“每首诗都要经过不断的修改,直到读起来顺畅舒服,才算是完成。”<br>非马先生不只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写诗的。<br><br>加拿大洛矶山<br>非马<br><br>不怕冷的请站出来<br>唰地一声<br>漫山遍谷<br>顿时站满了<br>抬头挺胸的<br>青松<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