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贪心最容易上当受骗了(422)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牧羊人喻》【原文】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其已生,必大欢喜,重与彼物。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已生,今死矣!”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嘘欷不已。世间之人,亦复如是。既修多闻,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演说。为此漏身之所诳惑,妄欺世乐,如己妻息,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如彼牧羊之人,亦复如是。</p> <p class="ql-block">【译文】从前有一个人,牧羊技术很高,羊的繁殖也非常快,有成千万只。但他却非常吝啬,从不肯对外人有一点施舍。当时有一个人,他很会欺骗敲诈,就设了个计谋,去和牧羊人交朋友,并对他说:“我现在和你是最亲近的朋友,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分彼此。我知道有户人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我会想办法替你求来,给你做妻子。”牧羊人听了这话,十分高兴,就给了他很多的羊和各种财物作聘礼。几天之后那人又对他说:“你的妻子今天为你生了一个孩子。”牧羊人还没见过这个妻子,就听说妻子为他生了个孩子,更加高兴,又给他好多东西。那人后来又对牧羊人说:“你的孩子已经出生了,可现在却死去了!”牧羊人听到这个消息,大哭起来,十分悲痛。世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虽然广泛研习了佛家经典,却为了获得名利,把学到的佛法隐匿起来,不肯为别人演说佛教真实义理。这实际上是被有漏身躯所迷惑,妄求世间福乐,就像自己有了妻子儿女,被这些私心杂念所蒙蔽,以致一切善法都远离了自己。到后来性命以及财物都失去了,便十分悲伤,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这与那个牧羊人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寓言中的牧羊人十分自私吝啬,自私吝啬的人总是十分贪心,而牧羊人的贪心,导致他希望世上所有的好事,都归于自己所有。所以好事一来,也不辨真假,利令智昏,上当受骗也是必然的结果,有句古语叫做“无欲则刚”。其实对于一部分遭遇诈骗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内心没有一丝贪婪,那么诈骗者也无法得逞。现在社会上诈骗的事屡禁不止,原因就是人们的贪心无法遏制。</p> <p class="ql-block">这个寓言,是典型的吝啬贪心比喻故事,牧羊人事业有成了想要个老婆一起过生活,可是平时贪悭吝啬,舍不得出钱做事情,在经济上不愿意花费或投资金钱,遇到急事临时抱佛脚,只在关键时刻才匆忙应对的行为。这个时候,牧羊人求妻心切,被假象迷惑而蒙蔽了双眼,谁说的话都不相信,不听别人真心劝告,只相信媒婆满口胡言乱语,媒婆只看中牧羊人的羊财而自导自演,结果牧羊人最终上媒婆当受媒婆骗,“汝妇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人觉得自己不劳而获而沾沾自喜,辛勤劳动的养羊钱被媒婆骗去了,始终“未见于妇”,简直是竹篮打水两头空。没有春的播种,怎有秋的收获。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和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果。‌老婆在哪里?还没见过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p> <p class="ql-block">吝啬贪心的人,精打细算,四舍五入,与人做事总想入不承想舍,不愿意做吃亏的事情,凡事跟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心中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平时生活中,应该开支的不开支,不应该开支的反而开支了,糊里糊涂地过生活,做事情不大气,表现出来都是小气鬼的样子,吝啬又贪心打错算盘,总想得到好处,牧羊人被媒婆抓住弱点,利用甜言蜜语击破了低智能的心理防线,时此刻相当于舞台上的木偶任人摆布“闻其已生”,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从而得到意外的利益“必大欢喜,重与彼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则寓言故事“三个代表”,男方代表、女方代表,媒婆代表,实际上就是三方,说明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男方牧羊人吝啬贪心,“牧羊之人,未见于妇”,导致经济损失,真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件事,媒婆借介绍对象为名骗取钱财,女方是不是真的怀孕了?是不是孩子真死了?只有媒婆最清楚,为了达到骗财目的,什么假的都能造出来,媒婆的角色能说会道,嘴巴非常厉害,能把“死人”说活,能把“瘫人”说好,能把活人说死,还能把男女双方说哭,树上的鸟儿都要能给她说下来,这就是媒婆根据对方的贪心设置圈套,让对方上当受骗;第三件事,就是女方未婚先怀生子,本身的行为就是道德败坏,违背良心做事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为了达到骗钱的目的,女方主动配合媒婆行骗,这种骗术古往今来普遍性存在问题。这三件事都是人性的弱点,从道德方面来说,都是属于缺德的行为,败坏社会风气;从法律角度看问题,都是属于违法行为,扰乱社会治安。这三件事,说明了当事人各怀鬼胎,贪心所致。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现代这种情况多如牛毛,源于古今人心都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通过这三件事情,互相交流,展开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汲取智慧力量,吸取历史教训,警示教育后人,不能走老旧之路。</p> <p class="ql-block">古代骗婚的案例也不少:(1)春秋时期的卫宣公骗婚案‌:卫宣公为了自己的私欲,冒充儿子与齐僖公的女儿宣姜成婚,并生下二子;(2)宋朝祖无择骗婚案‌:为了娶到美貌的徐氏,祖无择与媒婆串通,请来美男子冯京冒充自己参加相亲,最终成功骗婚;(3)‌明代的袁相骗婚案‌:民间土豪袁相通过贿赂宦官李广,企图攀龙附凤成为驸马,最终被揭穿;(4)‌永宁公主案‌:明神宗万历的亲妹妹永宁公主被选中嫁给一个患有严重疾病的男子,导致婚礼当天出现问题;(5)‌女装大佬骗婚案‌:在明朝成化年间,一个外地学子被一个男扮女装的“美女”所迷惑,最终在婚礼上发现真相;(六)‌冒名相亲骗婚案‌:清朝康熙年间,陕西省郿县的杜必寿因长相和年纪问题难以娶妻,通过媒婆介绍了一个12岁的女孩。为了成功骗婚,杜必寿让杜三奇代替自己去相亲,最终虽然未成婚,但女孩的名节受损,影响了未来的婚姻‌;(七)‌图谋丈母娘杀妻案‌:清光绪年间,孙氏为给女儿翠儿找上门女婿,通过媒人刘之安介绍了一个年纪较大的王心宽。婚后王心宽对孙氏图谋不轨,导致孙氏受伤,翠儿被杀,最终王心宽畏罪自杀。这起事件因媒人不当介绍,导致了两死一伤的人伦惨剧‌;(八)‌父母包办婚姻被骗‌:张恨水通过媒婆介绍娶妻,洞房花烛夜发现新娘与媒婆描述的不符,新娘体态黑胖、五官扁平,与媒婆所言大相径庭段张恨水因此无视妻子40余年,这场婚姻因媒婆的欺骗而彻底失败‌;(九)‌职业新娘骗婚案‌:江苏盐城建湖县的小李通过媒婆徐某介绍认识了妻子小芳,但小芳实际上是一个离过四次婚的“职业新娘”。小李在结婚后发现小芳的真实年龄比她所说的要大,且婚后小芳的行为与婚前大相径庭,这段婚姻也因媒婆的欺骗而充满不幸‌。</p> <p class="ql-block">在《牧羊人喻》基础上拓宽视野,从高度和不同的角度寻找更有利的证据,证明贪心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从历史典故的智慧库里容易找到,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可信度高,举一反三的典故,有一定的深度,希望读者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贪心上当受骗的历史典故,‌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展现了人类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贪婪如何导致被骗的种种情况。典型的例子:(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最终,当犬戎真的进攻时,诸侯不再相信烽火台的警报,导致周朝灭亡‌;(2)‌徐福寻仙‌: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派遣徐福率领数千人到海上寻找仙山和仙人。徐福一去不返,最终导致秦始皇的信任被利用,而徐福则利用这种信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3)‌指鹿为马‌:赵高为了测试朝臣是否真心归附自己,故意将一只鹿称为马,许多大臣因为害怕赵高的权力而不敢说出真相,最终导致秦二世对赵高的信任加深,为赵高后来的篡权铺平了道路‌;(4)‌二桃杀三士‌:晏子利用两颗桃子作为奖励,通过设置一个看似公平的竞争,导致三位武士因为贪图奖励而自相残杀。晏子通过这种手段巧妙地解决了三个潜在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社会出现乱象,媒婆与介绍对象合谋诈骗男方的钱财,钱财骗到手之后,以各种理由提出离婚,刚刚办完离婚手续,媒婆又盯上下一家,以同样的手法,闪电结婚骗到了彩礼很快又离婚,反反复复不知道嫁给了多少个男人。骗婚大部分都是女方,男方也有案例不多。骗婚实际上,就是自己亲自播种仇恨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结果,报仇的机缘成熟了,必定发生人间悲剧,因果报应谁都不放过。被骗的人也不是全傻,何况傻子也有清醒的时候,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容易出人命案。有的人被割耳朵、鼻子等,手段十分残忍,有多大的仇恨,就有多大的悲惨命运,全身破相是小事情,丧失生命是大事情。</p> <p class="ql-block">吝啬的人,实际上是贪心的人,总不想付出,总是希望坐享其成,不愿意付出努力,最终一事无成。或者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斤斤计较,经不起别人诱惑,有那么一点点蝇头小利,自己所得的非常微小,微不足道的利益,而自己即被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忽视了更大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尝到一点点的甜头,心花怒放,防范意识全部崩溃了,完全失去了应有的理智,腰包里面的钱源源不断的向外面投资,所有的投资有去无回,发现问题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此时此刻已经无法回头,酿成了大错特错,导致了钱财流失,致使经济大损失,而自己变成贫困潦倒的穷鬼,真的是后悔莫及了,可是世界上本来没有后悔药。经历教训惨重的人,有些人经不起这种上当受骗的耻辱,直接跳楼、跳河自杀身亡;有些人一时悔悟,立马止损,虽然也保住了性命,但是很难以翻身了,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直到老死。</p> <p class="ql-block">凡事有贪心的人,做什么事情很难以成功,就算做成功了,也是表面上暂时,不会成为永久性,最终也会失去。凡是没有贪心,自然而然得到的成功,将会永久性的得到,得到了不会失去。如同矿石提炼成黄金了,黄金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普遍现象都是女方和媒婆串通一气,骗取吝啬贪心的男方钱财,自己不贪心,绝对没有人能骗。通过骗婚获得不义之财,往往都是那些好吃懒做,吃穿住行都是赶上时髦,总想不劳而获的女人。贪心的人,总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主要别人跟他讲到他想要的东西有关系,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不用任何思考,就十分相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被人家装入猪笼,扔到江河去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社会上类似诈骗案是非常多的,犯罪分子的手段其实很拙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骗子利用人的贪心,诈骗才能得心应手。你没有贪心的念头,自我控制贪念,你就不会成为被骗的人。在面对复杂的骗局时,吝啬的人可能由于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而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无法全面评估骗局的风险和收益,或者容易被骗子精心设计的谎言所迷惑;吝啬的人生活圈子狭窄或缺乏社交经验而难以识别骗局,不熟悉社会上常见的诈骗手法和套路,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吝啬的人在面对骗局时缺乏足够的心理防御机制,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识破骗局,或者因为急于获取利益而忽略了必要的警惕性。</p> <p class="ql-block">吝啬的人,为了减少经济方面上的开支,不愿意跟外界人接触,跟外面的人很少来往,从而闭塞了外面的信息,导致不及时掌控外面的相关有利自己的信息,生意上一亏再亏。家财万贯,不肯帮助有困难的人,爱财如命,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财富,原因是贪心太重,欲望膨胀,总想给自己的腰包填满财富,贪心越重,越贪越多,导致心劳身苦,结果把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真的是“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吝啬贪心在先,失败后悔在后。</p> <p class="ql-block">利用介绍女朋友骗取对方钱财的行为是极其不道德且违法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还违反了法律法规,是对他人信任的极大背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他人的甜言蜜语,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时。记住,真正的感情和尊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的。贪婪和欺骗最终只会带来短期的利益,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这种行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提高警惕,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些案例揭示了媒婆在婚姻介绍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个人名誉的损害、生命的丧失以及婚姻生活的痛苦。媒婆的不实宣传和欺骗行为是造成这些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典故展示了古代社会中对婚姻的重视以及骗婚手段的多样性。一些案例中,骗婚者利用社会地位、财富或权力进行欺诈,而受害者则因为轻信他人或对婚姻的渴望而受到欺骗。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法律制度,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平等。展示了贪欲和权力斗争中人们如何被贪婪所驱使,最终落入他人设计的陷阱中。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吝啬贪心的人要学会放下,戒掉贪心,平时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位,努力学习国家法律知识,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做守法公民,从执行规章制度开始,践行孝亲尊师,处处为父母亲着想,时时刻刻接受古圣先贤的老师教育。</p> <p class="ql-block">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二‌,也称为两分法或两点论,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它强调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马克思认为万事万物中存在着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包含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两方面。因此,一分为二是矛盾普遍性这一世界观所要求的科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一分为二的方法论指导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并且要看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作品中的媒婆指专业媒婆,大部分专业媒婆都会骗人的,只有个别媒婆不是专业见机行事,他出于帮助亲戚朋友而做媒人,这种媒人,绝对是好人,心地善良,不会骗取别人的钱财,值得尊敬和称赞。以同样的道理得出结论,不是每个谈婚论嫁的女人都是骗取财物,在互相交流沟通过程中互相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千万不能够棒打鸳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讲老实话,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必须采用写作的方法帮助社会大众,愿望实现社会大众增长智慧离苦得乐。感恩读者点赞,给足作者创作的动力。截至现在:588255人点赞,阅读量4000万。祈求中国老祖宗护佑所有人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百度,感谢原创作者。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不忘记老祖宗,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评论信息量太大,截至现在139071条评论,无法回复,恳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