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整洁成为习惯

澧滨笑笑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城市日常管理见闻与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  国庆前夕,城市创建办的同志们走街串巷,开展城市管理常态化督察。这样的督查每季度例行一次,主要是基于城市环境卫生管护指标的定性与定量检查。它的直接目的是保持津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招牌,通过常态化管理,减轻国家周期性复审的迎检工作压力。终极目标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与基层社区干部、广大群众保持互动,让爱整洁成为每个市民的习惯,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p> <p class="ql-block">  津市,这个水运历史悠久的城市,依靠澧水兴起,具有独特的码头文化,曾经因为水运的流动性与军事安全的地理性,兼收并蓄了全国13个省的商贾文化,也是上世纪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一个地域虽小却声名远播的精致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是芬兰帝国教育、医疗和宗教战略布局所亲睐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以来,津市城区人口由几万人增加到今天的10多万人。其中老城区和因城市扩容移民的城中村基本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盘活资源、争取国家中部老工业区旧城改造的政策和项目资金,在注重传承城市文明基因的基础上,进行了逐步更新改造,让古老的渡口城市变得更加靓丽。</p> <p class="ql-block">  津市因水运而起、因计划经济体制而兴,也注定了因为水运萎缩和经济变革而衰减,其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经历过优势衰减阵痛的津市人,后来以卧薪尝胆的坚韧意志急起直追,所以才有了今天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光环加身。即便如此,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脚步并未停止,依然在城市面貌改观、城市建设与管理上保持着常态化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争取国家旧城改造资金,投入7亿元,启动精致街区建设,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兴建商住、经济适用房、拆迁补偿房、人才公寓、工业城市历史陈列馆、大型综合商场、体育场等()万㎡。改造老旧小区268个,惠及2.5万户居民。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和小区长效管理入手,将268个小区连片改造,打造了万寿苑街区、105街区等20个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的街区样板。随着精致街区的纵深推进,三洲驿街道柏枝林社区又跻身全国100多个完整社区试点之列。</p> <p class="ql-block">  完整社区是一个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可以预期,随着试点的推进与铺开,社区配套设施既管老又管小,既有教育又有医疗,还有预防亚健康的体育健康设施。这样的完整社区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社区模式,安全方便、有温度也有人情味,是“都市圈”时代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我们在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之后,建立了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了综合协调的专门机构,对照国家卫生城市考核标准,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和评分细则。三年来,明确了各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抽调专业人员开展了常态化的日常监督管理。经过持续不断发力,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城市管理老大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化解。比如通过剥离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管理、开展“一拆四增”城市靓化工程、构筑绿色篱笆、实施精致街区改造硬化房屋周围地面等,一些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的问题正在向好转化。比如建筑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征用地块长期荒置问题、城中村居民文明种菜问题、房前屋后乱堆乱吗和乱拉乱搭问题。</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通过关注民生、疏堵结合,开辟便民通道,设置广告张贴区、划定经营一米线,以通俗的整洁、符合人类审美通感为标准,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措施,经过必要的监管叠加人本主义的关怀,用“玫瑰效应”最大程度的对冲城市治理中的“破窗效应”,使人们爱整洁的生活习惯慢慢养成。</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进斜阳映照的街道,静谧的渔民安置小区里,小巷顶着蓝天,一丝微风掠过,带来秋的清凉。一只毛色灰白相间的猫见陌生人到来,懒洋洋从窝里跳下来,走到驻足的人们腿边熟络地磨蹭着。小巷一尘不染,如生在桃花源的世界里。老式的砖瓦房整齐排列,给这条街道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一辆摩托车静静地停放在屋旁,似乎在等待主人归来。古朴的红砖基瓦,青灰色的水泥矮墙,形成两排平房的主色调。褪色的水泥路面,虽然篆刻着岁月的痕迹,却不见一丝破损。一束方形的光,聚集在檐口,仿佛将古老的气息照进了现实,昭示着未来。蓝色和红色的屋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巷子里的每一处角落仿佛都在诉说着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一切都透露出人们对家园的爱护与珍惜,整洁有序的环境让人感到舒心。</p> <p class="ql-block">  听同行的人介绍,这里的住民都是上岸渔民,他们保有在渔船上长期生活的良好卫生习惯,吃苦耐劳,一有闲暇便习惯性地收拾打扫庭院。邻里和谐,一方有难四方援助,那是长期搏击风浪形成的勇气与合力。当我们与之攀谈,能够深深感受到他们言语中带着的和善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他们曾因为争抢捕捞地盘发生过打斗。</p><p class="ql-block"> 是的,一个以此谋生的行当,如果有人不讲行规,偶有争斗也是社会界里合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经济基础的夯实和硬件建设的提档,都是城市安宁与美观的重要基础。老城区居民,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营、集体单位宿舍演化而来的集居区,经过历史以来物质与文明的积淀,居民对于优势文化的传承显然更加厚重。而由城市扩容、产业集聚、行洪等需要形成的城中村,不少城市新住民短时期很难改变散漫而随意的农耕习惯,对于居住的室内外环境往往不太讲究。这是先天的物质基础与强弱文化对比产生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  因此我认为:当多数的市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多数的纳税人能够均沾到公共财政的雨露、多数人爱整洁成为生活的习惯,社会就会更和谐、环境就会更美好、城市就会更靓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章主题歌:《清明上河图》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10月1日撰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