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从这里起步 ——参观江西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

秦立河

当汽车穿越一重又一重的山峦,进入一片开阔的原野时,我似乎明白了革命前辈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尝试建设国家的试验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识老区</div> 入住酒店以后,查阅地图,发现这里应该是新开发的区域,附近似乎没有小吃街之类的地方特色小吃。酒店的四楼是餐厅,对外承办酒席。我们连同孩子只有三人,店家会提供服务吗?抱着试一试的侥幸心理,到了酒店餐厅。前台是一位年轻女孩,热情大方。看到我们进来,立即起身向我们问好。我说明来意后,她笑着说:“几个人都可以,我们就是为客人服务的,请到包间就座。”说着把我们引进房间。包间虽不奢华,却也干净整洁。随即进来一位中年女性,提壶倒水,又拿出菜单。我担心会有最低消费,问过之后,才知道,不仅没有最低消费,并且告诉我们,这里的饭菜量比较大,不要点太多,吃不完浪费。并且询问我们饮食习惯,是否放辣椒。因为只有老伴带着小外孙女,也吃不了多少,就随便点了两个特色菜,要了一份面食。吃饭期间,那位热情的服务员不时进来添水。习惯了看钱服务的面孔,想到自己这些微不足道的消费,我自己都感觉非常不好意思。或许这就是老区人的本色吧,朴实,善良,热情,周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井:饮水思源</div> 第二天,去红井景区。从酒店开车大概十几分钟就到了。游客中心的广场上,耸立着共和国摇篮景区的标志:带黄色边饰的红色五星中央是黄色稻穗环绕着的蓝色地球,地球的正面是中国地图轮廓,地图上是红色的斧头镰刀的党旗徽标图案。下方是“共和国摇篮”汉字与拼音。<br> 景区是免票的,刷身份证即可。但从游客中心到景区需要乘坐电瓶车。当然也可以步行前往,距离并不是太远。但天气炎热,大多数游客还是选择乘车进景区。电瓶车司机是位女性,态度和蔼,驾车技术娴熟。电瓶车沿着景区砖砌小路,东拐西拐,大概十分钟左右便到了停车点。司机告诉我们,回去时仍然在这里上车,左前方就是红井。就是小学时课本上《吃水不忘挖井人》里记载的那口井。 红井位于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子外面,现在已经与瑞金城连在一起。居民已经迁到了新区,这里专门辟为景点。我们沿小路先到列宁小学,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房子。除门楣上有列宁小学几个字外,房内几排木质桌凳,前面放一块木质黑板。我带着小外孙女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仿佛听到当年孩子们的琅琅的读书声。<br> 从列宁小学门前走过,便是一组雕塑:毛主席带着红一连的战士给老乡挖井。站在正中间的毛主席右手握铁锨,左手插腰,旁边几个战士有站有蹲,露出劳动后的喜悦。 往前走路边有一书本雕塑,是一本打开的语文课本,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红井,一幅是主席正在挑起从井打起的水,几个老乡手拿旱烟喜笑颜开。下面是页码124页和125页。雕塑后面是平整的稻田,在清澈的浅水里,秧苗长势正旺。红井的周围也是稻田,现在由朱红的栏杆围着,中间一口蓝砖水泥砌成的圆形井口的水井。水井后面有一灰色石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落款是:沙洲坝人民敬立。站在红井旁边,俯瞰井里清澈的水,想像当年挖时的情形,感慨万千。<br> 1933年4月,新生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主席看到村里人从塘里挑水吃,塘水又脏又臭,便询问缘由。原来当地人迷信,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毛主席不信邪,亲自带人找水源、定井位,组织红一边的战士打井,从此村里人喝上了甘甜卫生的井水。红军离开苏区后,井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填埋,乡亲们坐在井边,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直到全国解放。解放后,沙洲坝人民重新整修这口井,并立碑纪念,取名“红井”。 站在红井旁放眼四望,稻田平整碧绿,生机勃勃。西北方向是鳞次栉比的房屋,东南方面有一个大一些的建筑。我们绕道村边小路,穿过稻田里的栈道,走向对面远看像礼堂似的建筑,走近一看,原来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纪念馆宽敞明亮,展出一件件珍贵文物、我不喜欢的照片图片、逼真的复原场景,全面的展示了从苏区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与辉煌历程。仿佛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感受了法制建设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过程。 从纪念馆出来,走过稻田中的路,从村子另一边进村。这里都赣南特色的厅屋组合式民居,由正屋横屋组成封闭式的围屋,中间有天井,多为夯土木结构,黑顶黄墙,窗户高而小,屋脊也要比北方民居低许多,简单朴素。我们沿着村边的路走去,沿街都是政府机关,里面设施简陋。因为是中央机关,后厅往往设置为会议室。长桌条凳,原木本色。正面墙挂有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br> 一路走一路参观,游客来往穿梭,景区也非常安静,低矮的房屋,开阔的田园,静谧的环境,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最后,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旧居。这里原是破落地主的私祠,1933年,中央执行委员会迁驻这里,毛泽东和苏区五老都在这里办公居住。狭小的房间,简易的硬板床铺,能够看出当年这里的生活条件是多么简陋。小院门前有一棵樟树,树干粗壮,树皮遍布青苔,树荫浓郁,毛泽东当年常在这里看书看报,与群众谈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大会堂前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div> 从红井景区开车不到十分钟便到二苏大景区。景区游客中心的标志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景区要小得多。主要建筑就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和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br> 这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国家博物馆,是一栋普通的土木结构江南民居,悬山顶,由两横屋和中间过道组成。进去第一间是工作人员室,其它都是陈列室。陈列了实物、文献、图片等多种展品,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革命烈士的遗像事迹、红军革命战争的胜利成果。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博物馆,但却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艰苦卓绝斗争史。 在博物馆的旁边,沿着博物馆前青砖甬路,几十米就到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从大门进去,立刻为它廓大的空间所震撼。大厅里彩旗飘扬,天顶正中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红色五星。高大的立柱支撑着高高的屋顶,主席台上,两排条桌,坐着身穿红军制服的领导人,毛主席站在发言席上,左手插腰,右臂前挥,正在激情演讲。主席台下,成排的木质条凳整齐有序。<br> 当年为迎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苏区中央政府决定红在城西北建设一座大礼堂。礼堂于1933年12月竣工。土木结构,八角造型,俯瞰若红军的八角帽。大厅可容纳2000人开会,礼堂北侧还建有容纳千人的防空洞。红军长征后,礼堂被毁。解放后,依样重建。 坐在台下的木凳上,感慨万千。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能够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建起这么宏伟的礼堂,在此博采众议,谋划建设新型国家并付诸实践,由衷在敬佩共和国先驱们的开拓精神与豪迈气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坪: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诞生地</div> 从二苏大旧址出来,开车到叶坪景区。<br> 乘坐电瓶车进入景区,在一个小院门口停下,下车后,首先到一苏大旧址。<br> 这是一座颇有历史感的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三开间带前廊,木栅隔板,两侧各悬一黄色五星。进门是狭长的大厅,包括中间的天井,前后厅连在一起,梁柱红漆斑驳。神龛的位置是主席台,扎彩门,上嵌一颗金色五星,悬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横幅;两侧有对联“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中央悬挂红四军军旗和马克思、列宁画像,台前张贴“工农砲垒”、“民主专政”两幅标语。整个祠堂挂满三角彩旗和红旗。内部结构紧凑,两边是木栅隔成的十几个小房间,房间内简易的木板床和办公桌凳,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这里原是谢氏祠堂,红军租用后,为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略加改造。就是在如此简陋的地方,诞生的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及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开启了建设新型国家政权的实验,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br>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立,仅仅10年的时间,在与国民党进行艰苦斗争中,就成长为一支能够建立政权的力量,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进行着治国安民的尝试,这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建立新中国的成功预演。 从一苏大旧址出来,又参观了其它建筑,包括科普史料陈列馆,介绍共产党人建立政权之初对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实践与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央印刷厂旧址、中央警卫营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新华通讯社等众多的国家机关。沿着纵横交错的小巷漫步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国民党反动派武力镇压和严密封锁下,是以一种怎样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进行着?房屋外观风格一致,室内设施简陋。 徜徉房前屋后的小巷,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简直无法想象,当年共和国的先驱们以怎样的一种昂扬的状态,坚定不移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视死如归的精神,为新中国的诞生进行着怎样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br>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更不会想象到新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但今天的辉煌是他们奠基,今天的道路是他们开创。正是他们遗传给我们的红色基因,让一代代有名无名的英雄们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创造过昨天的成就,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创造着明天的复兴。 离开瑞金时,仰望横跨公路上高高在上的巨大五星,仿佛发出熠熠的光辉,把前方的道路照得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