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美篇”成美友纯属意外,老朋友“边关军魂”经常写一些有关边防的文字,为了看这些文字我入了群。开始也没当回事,只是为了看看。都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逐渐入道是今年年初,进去之后赫然发现,我的美龄竟然是1650天,挺沧桑的一个经历了,其实是个新手。<br> 进“美篇”是偶然,发作品却渐成首选。过去几十年陆续写过一些随笔,不会投稿,大都是交给朋友们去发,报纸,刊物,百度,今日头条都有。动笔是爱好,也许是缘分或遗传,这是猜想,因为老爹曾是某广播电台的首任总编,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不当真。<br> 写作也是一样,一般都是兴致来了写一段,没压力也没指标,随性而已。疫情期间老朋友陈辉说,这会儿哪也去不了,你就把边防的事说说吧。于是连写带整竟然有几十篇了,想想很感慨,一方面感谢老朋友的指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那时的一些要求——写读书笔记。一场大学习下来我能写四五篇,逮住一个切入点就能展开一段文字,然后根据需要填写日期,这样既练了随笔也比抄书省事,还能显得很专注,应付检查自然是绰绰有余。 能自主决定编辑刊发,“美篇”这个功能有特点。<br> 认识“美篇”这个平台是个渐进的过程,先是“边关军魂”的介绍,他说在这你就是编辑,套一句网络上的话,可以你的地盘你做主。而且能配乐,能修改。他的介绍点醒了我,因为这在其他大网站上包括一些自媒体上都是挺麻烦的事。写一篇文字本身就不容易,投稿时还要看运气,找关系,没准就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甚至会让一番辛苦付之东流,恐怕这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在“美篇”平台,你编好的文字不光可以自主发表,还可以分门别类地往一些栏目投稿,甚至获得加“精”的机会,要知道这是得到肯定的一种表示,也是不断提高的一种渠道。毕竟谁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完美展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发出的文章可以自主多次调整,“美篇”这个设置有担当。<br> 文章写得好不好那是本事,可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事先已经修改过多次,但发出来后还是会有新感觉,觉得需要调整一下,不然心心念念的总是缠绕在心,不改不快。发出来的文章要调整在很多平台上都是犯天条的事,也可能会引起一连串麻烦,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触及。“美篇”不同,可以改,而且是自己改,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不用求人找人,也不用担心会有麻烦。这对我们这些二把刀,半截子老头来说那真是天大的福利。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这虽然算不上,可实际上为很多人创造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更让很多人对那句名言有了体会,即:“文章是改出来的”。实际上反复与折腾也是一种提高,没准还是一种享受,可以让你在特定的意境中遨游。 <p class="ql-block">能自由选择照片加配乐,“美篇”这个架构有创意。</p><p class="ql-block"> 作品能有一堆照片作衬再加上配乐显然观感上要好点,更何况我们写的多是边防,是多少年前的往事。题头找一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打上标题修饰整理一番,这样可以养眼一点,当然这需要一番技术操作,也需要美感。</p><p class="ql-block"> 说到美感,我们这些多是土生土长的,叫土包子也没什么,好歹里面有馅吧。但几十年的经历还是会形成一些审美观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美之所以美首先是被大众认可,一首好歌能风靡一时就是因为朗朗上口被大众喜欢,当然黄瓜萝卜各有所爱也很正常。况且这都什么时代了,文笔不能瘸腿啊。</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历史感,现实感是独特的,对于作品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照片也是思维的一部分,与想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所谓图文并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写边防多涉及到一些旧事,有老照片做衬,真实性更强,底气更足,当然也更难,因为能把相应老照片保存几十年的人都不简单。“美篇”作品中的照片数量通常不受限制,这是一大利好,对我们来说能留下来本就不容易,能尽情展出更是一种奉献和快乐,也算是物尽其能吧。</p><p class="ql-block">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配乐诗朗诵,在音乐声中聆听述说犹如进入一种美的享受中,给作品配乐也是同感。这首先得拜平台所赐有这个功能,能让你的音乐潜有所拓展。文字你写,照片你加,配乐你选,这个编辑还真像回事。其实很多人都有编辑的天赋,你看微信上的转来转去就有编辑的意思,至少是喜欢或肯定才会推荐吧。比较而言我喜欢节奏舒缓的纯音乐,轻音乐,钢琴曲。这里有学习,有比较,也有爱好。用歌曲感觉有时会影响阅读,用快节奏或高分贝容易显得凌乱。要尽量与文章搭,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我选曲一开始是听是学习,然后是用平台提供的音乐素材,再后是从“QQ音乐”上下载,通常选不付费的,实在不行买个单曲。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起初是先文字后照片再选曲,慢慢地有经验了会整体考虑。现在网络有记忆功能,会时不时推荐一些音乐作品,觉得好听就下载,存上备用。</p> “美篇”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可以让众多琴棋书画的爱好者得以顺畅交流,还能让一技之长者得以发挥。没有平台,旷世逸才又能如何,文章如此,人也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若是那红花,那“美篇”便是绿叶,你若想放歌,那“美篇”便是舞台(绝非广告)。在这个平台或舞台上,不管是踏浪而来的“歌”,还是山川大海样的“情”都将记录在案,或汇集成“册”,或串联成“路”,都会长久展示,留存。<br> “美篇”是一个方便的交流工具。我曾写过一篇《大庙里的边防连》,没几天便在留言中有了发现,当年的战友冒出来了,若干位68年在那的知青也出来了,他们的留言让人叹息,而几篇边防作品后面的留言更是让人感动。留言里有我的老领导,老战友,还有一些亲朋好友。他们的一些点评简直精彩得不要不要的。我写的《内蒙古边防两支笔》后面有三大段点评,第一段是我的老领导唐凤才,精辟精彩,文笔神韵俱佳。后两段是边关军魂和古道胡杨,情真意切,美感十足。这种交流与沟通犹如酒酣之后的真情告慰,也如大江大河般坦坦荡荡,我把它附在后面。<br> “美篇”还像一个挺大的博览会,大家都有自己的点位和特色产品。在这你可以是厂商,也可以是游客,可以闲逛开眼,也可吆喝推销。可谓上厅堂小试身手放飞梦想,坐家中观天下博采众长。有这样一个地方相伴,相信精神生活上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阵地,有我们的追求和坚守,有一定之规。<br> “美篇”之美美在它像纽带,似万花筒,如朋友,能自主编发、删改、配乐,能留住大漠边关金戈铁马的滚滚烟尘和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巡逻艇上的猎猎军旗,昭示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忠诚与精彩。<br> 我虽新友,且近黄昏,但还是挺愿意在“美篇”路上轻松漫步,惬意徐行。<br><br>附几段留言:<br> 唐凤才司令员(曾任阿拉善军分区,呼伦贝尔军分区司令员):笔者汤向进最后一句话“武将文人老边防”说得十分贴切又形象。内蒙古军区文人很多,退休后写诗的,作画的,书法的,编书的,摄影的大有人在,可能把内蒙古边防的人文、历史、风貌、轶事和边防官兵艰苦守边创业的奋斗经历通过文字和照片献给读者的却寥寥无几。据我所知,也就是汤向进和他所称的两支笔—赵学峰与甘春声。如果把他们三位发表的所有文章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本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厚重历史的缩影。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小兵起步,初中打底,基层滚爬,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岗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是退休不褪色,用情用心用力记录着、传承着边防上的点点滴滴。我认真拜读过他们的多篇佳作,常常随着他们的文字与图片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很多都是感同身受,受教匪浅。我还十分期待以后能经常不断地读他们笔下的精彩故事。<br> 边关军魂(曾任边防八团副团长):这是一篇来自边防老战友的贴心之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都是不滿十六岁的小兵,将青春年华奉献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在几十年的边关岁月里,携手并肩,默默付出。我们同在边远的哨所坚守,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如今,我们共同步入古稀之年,却都怀着炽热的情感笔耕不辍。汤向进战友由边防哨所走向内蒙古军区机关,由边防参谋、处长再到边防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足迹踏遍高山、森林、界河、草原、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军区为数不多的具有如此边防任职经历的正师职领导干部。汤向进、赵学峰二位战友的众多边防力作给予我很大的激励与鞭策。我们三位边防老兵不只是在述说奋斗经历,而是在记录边关岁月,留下北疆边防的历史,更是抒发我们这些老兵赤热忠诚的边防情怀。谢谢老战友的鼓励!<br> 古道胡杨(曾任边防四团团长):向进老战友的美篇序文,清新流畅,感情真挚,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丰富阅历,有领导机关高参的深厚文字功底,讲述八千里边防便是信手拈来,言之有物,自然耐读,读后,备感鼓舞。<br> 老战友在西部工作期间,用细腻笔触,深情讲述着大沙梁的感人故事,就连我这个"大漠深处的老兵"也深受感染。浩瀚大漠的自然风光,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深切感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恢宏壮魄。正如老战友所言,"想听有沙声,无言有金光"。古代边塞诗人把诗写进历史,写进军旅生涯,写进西域大漠戈壁,无疑,老战友就属于来者。<br> 春声战友用细腻翔实的笔触,敏锐开阔的视野,大量的珍贵影像,讴歌边防官兵的动人故事,战士们驰骋边塞的身影,在"激情燃烧岁月"的音乐声中,一个边防老兵侃侃而谈,深情讲述着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的动人故事,草原的野鼠、马鹿、野驴、诱人的"哈拉哈河"大鲤鱼,还有官兵住的"干打垒"地窝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边境的奇特景象感人至深。 <br> 感谢老战友暖心评语,关心和鼓励,敬礼!<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