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松溪在国庆日的三个高光时刻

小楼听雨

<p class="ql-block">天南地北,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城市乡村,一股股动人的爱国之情澎湃涌动。伴随丰收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节日。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回首松溪在国庆日中的三个历史高光时刻,共抒家国情怀,共浴梦想荣光,共聚奋进力量。</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49年10月1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雄鸡一唱天下白</b></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傍晚,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日,中共松溪县委、松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县城公共体育场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从1929年6月,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树起“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第二面红旗”,到1949年5月14日松溪解放,20年的艰苦卓绝,20年的牺牲奋斗,松溪苏区老区,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义无反顾地奉献出她所能够奉献的一切!</p><p class="ql-block">面对战争后的满目疮夷,站起来的松溪老区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用满腔的热情、不懈的斗志、蓬勃的力量,巩固政权、稳定社会、恢复经济,投入了新中国新松溪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58年10月1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开山劈路上青巅</b></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松溪县城到处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喜炮齐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琳保剪彩后,驾驶员潘冬福发动汽车,缓缓开出,标志着赛浦公路松溪至浦城路段正式通车。这条松溪人民的“幸福路”,是连接闽北、闽东的主要干线,也是衔接闽、浙、赣三省公路的重要线路之一,直至今日依然是松溪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p><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11日,北起浦城,途经松溪,南抵福安赛岐,由国家拨款兴建的赛浦公路干线开工。松溪县成立公路修建委员会,组织民工1000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负责修建途经祖墩、花桥、城关(今松源街道)、茶平4个乡总长40.9公里的松溪路段。1958年12月1日,松溪开通了客运、货运。</p><p class="ql-block">此后,国家又新建了从松溪往东直达浙江龙泉、庆元的公路干线,往南接通省城福州的公路线。同时,松溪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山区公路建设。2005年松溪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硬化目标;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县“乡乡通”二级公路目标;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施县道“白改黑”工程;201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县、乡公路养护公司化运营管理,有效的促进了松溪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29日,国庆日的前2天,松建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建设。</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7日,国庆日的前4天,衢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松溪县境内铁路里程约23公里,公路总里程为1107.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0.6千米、国道39.4千米、县道131.1千米、乡道472.7千米、村道424.1千米,公路桥梁187座。全县农村公路里程1027.9千米,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92.8%。</p><p class="ql-block">“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如今在“南宋交通法规碑”的故乡,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已沟通了城乡、沟通了山内外,如梭穿行的车辆正殷情地编织着古人曾梦想,今人正发愤的盛世景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66年10月1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渠金水万锄开 </b></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时任松溪县委书记的王乐道,在六墩引水工程(又称“六水灌渠”)的工地上,开挖第一锄。从这一天开始,到1970年7月完工,四年多的工期内,全县党政军群总共投入183万工日,最多时1万多人进场建设。这个当时建阳地区最大引水工程的建成,体现了松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因此,被称为松溪大地上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工程建坝于庆元县马蹄岙,干渠总长51公里,同时开凿隧道36处,建成浆砌空心滚水坝1座,倒虹吸管3座,渡槽9座,其中最高的旧县赤山坪渡槽高27米,长165米。六墩引水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造价45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5万元;完成土石方142.65万立米,使用钢材142吨,水泥3500吨,木材1800立米。</p><p class="ql-block">六墩引水工程建成,引水灌溉了旧县乡、河东乡、松源镇3个乡镇的20100亩良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松溪小平原由单季变双季、低产变高产、缺粮变余粮、荒山变良田,全灌区平均年亩产由200~400斤提升到1050斤。</p><p class="ql-block">“六水渠,宽又长,翻山越岭过村庄。千难万苦搞建设,人换精神地换装。”如今,六水灌渠依然滋润着松溪大地上的丰收,而在建设中焕发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松溪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