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高气爽的仲秋时节,我们同窗好友一行九人,从塞外古城大同出发,一路向南开启了一次心情愉悦自由自在的旅行。踏上旅途心随风动,开阔视野邂逅奇遇的同时,心中充满了诗意以及对远方的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游佳县香炉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朋友给出的旅游攻略,本次旅行由远而近,汽车行驶400多公里,直接垮省来到黄河对岸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探寻“万里黄河第一奇”的香炉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香炉峰,犹如入仙境。黄河边的一块巨石上,神奇古寺从天而降,酷似袖珍版的梵净山,它就是号称“西北第一险庙”的香炉寺。一座玲珑小阁建在东临黄河,三面绝空的万丈石顶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尊高脚香炉,故而得名香炉寺。一座小桥将巨石上的庙宇与小阁相连,小桥只有一米多宽,虽然有栏杆,但走上去还是令人胆战心惊。低头俯瞰,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放眼望去,滚滚波涛从远处奔腾而来,那种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冲击力,令人久久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佳县,在时任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参观了佳县八景之一的香炉寺。面对山脚下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黄河,毛主席感慨道:“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当看到渡口前木船穿梭,人流不断时又说:“许多人说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应该改变。不说别的,抗战时期是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鬼子,仅这一条也足以减轻它的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在黄河上建桥打坝,发展水电,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今天,可以告慰领袖的是,他老人家的预言早已成为了现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游临县碛口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香炉寺,驱车返回具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向着此次旅行的下一个目的地——碛口古镇进发。早就听说碛口古镇是个充满韵味和风情独特的地方,一直心心念念想一睹它的风采,现在我们终于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碛口古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它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状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碛口古为军事要冲,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也是闻名遐迩的晋商发祥地,晋商文化的实践和传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时,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如今,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有的只是古朴与宁静,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风格,街道两旁是石板路,房屋则以红砖和灰瓦为主,宛如图画中的江南古镇。拉着行李箱沿着石板路前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古老的窑洞,门窗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虽然岁月的侵蚀显得有些斑驳,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巧夺天工。脚下的石板路,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明清时期无数背井离乡的创业者必走之路,也是致富求生存之路。当年的晋商因为碛口之道找到了发展机遇,驼铃叮当,由杀虎口引深到草原,进而走向俄罗斯、欧洲……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速了文化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碛口后,转战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碛口已是夕阳西下。我们站在黄河西岸,看着宽阔的黄河,从远处浩荡奔流而来,气势雄壮往南而去。眼前的黄河虽不是涛声震天,却也逐波撵浪波浪滚滚,那雄浑厚重的气势,让我们这些来自塞北游客的心灵感到无比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身而望,碛口古镇居高临河而建,高低错落,檐角飞翘;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古堡、庙宇、门楼、民居浑然一体,独具特色。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青石板路凹凸不平,有着历史时光的包浆。特别是那幅石刻对联:“世界尽头是碛口,你在碛口哪儿呢”,充分展现了碛口人的自信和豪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晚我们就住在碛口的民俗窑洞旅店。吃过晚饭,我们来到街上欣赏古镇美丽的夜景,领略古老的黄土文化晋西风情。夜晚的碛口,满街灯笼闪亮灿烂辉煌,人间烟火在黄河岸边弥漫开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游吕梁李家山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碛口古镇曾是黄河水运的节点,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而李家山村就座落于离碛口不远的崇山峻岭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家山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碛口古镇南三公里处的一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村中拥有精美的砖雕木刻和依山而建的住宅群,被誉为北方黄土高原上的“小布达拉宫”。著名画家吴冠中对它赞不绝口,称其“像一幅挂在黄土高原上的立体画卷,窑洞建筑人类居住环境的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上这片土地,首先看到的是那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窑洞,如同古老的乐章,在黄土高坡上谱写着历史的沧桑与坚韧。从远处眺望,它就像一幅用黄土与砖石勾勒出的绝美图画。层峦叠嶂的山峰拥抱着这座古老的村落,仿佛是大自然伸出的温暖的臂弯。窑洞的土黄色与周围青山的翠绿相互映衬,质朴而动人。每一座窑洞以及青山绿水,漫山遍野的红枣林,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诉说着关于勤劳,关于生活,关于希望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家山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积淀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山西的广袤大地上,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静静地卧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岁月的长河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赋予了它无以伦比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如时光的信使,带领我们走进李家山村的深处。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谐,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人可以静下心来,聆听生活的真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李家山村的小巷,微风轻拂,帶来了枣花的香气,让人沉浸其中,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抚慰。登上山顶俯瞰,整个李家山村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接,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背景。此时此刻,不禁让人为这片土地的壮美而感叹,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与勤劳而折服。李家山的风景,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它的美,让人心灵陶醉,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 令人难忘的佳县、吕梁、晋中之旅结束后,本人欣然命笔分别写出了六篇旅游札记,这是上篇(1——3)包括:游佳县香炉寺,游临县碛口古镇,游吕梁李家山村。(下篇4——6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一生纵然走过千山万水,游遍东西南北,但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旅途经历和心灵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既可抒情感怀,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 秋韵写于甲辰.仲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