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副本)

贤即

<p class="ql-block">显无边佛土功德经的原文</p><p class="ql-block">《佛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p><p class="ql-block">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闲寂法林。坐妙菩提金刚坚固无量妙宝共所庄严红莲华台师子座上。与十方不可说俱胝那孺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大菩萨俱。及诸天人。阿嗦罗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可思议光王,承佛威神,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合拳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诸佛国土。时分庄严。有胜劣不。</p><p class="ql-block">佛言。善男子、我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庄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p><p class="ql-block">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孺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后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微世界贤微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殊胜普贤行地。</p><p class="ql-block">善男子。如是世界昼夜渐增。如是诸佛寿量身相。菩萨世界庄严亦尔。由彼有情福转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维,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皆现其前。影响觉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净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生生中,常忆宿命。修菩萨行。速得圆满。时薄伽梵。</p><p class="ql-block">说此经已。不可思议光王菩萨摩诃萨。并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行大方广论“论劫”</p><p class="ql-block">此经的缘起,是由不可思议光王菩萨向佛提问,诸佛净土在时问上的差异问题。首先我们先说说劫。劫.... 在佛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佛家的“一劫”,通常指的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不同佛经里面对劫的描述,还有一定的差距,劫亦指一物从生到灭的时间,短到比刹那还刹那,长到比亿年还亿年。不管是何种理解,按照常规的普通理解,大劫都是以亿年为单位来计量的,出教说“劫”的长度,就是让自己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应放下我执,把主观放下,从容应对客观世界。《阿含经》上讲,一个大劫就是我们这个容观世界一生一灭的时间。一个大劫由四个中劫构成,而一个中劫呢由二十个小劫构成。简言之,我们的世界一生一灭需要八十个小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小劫的时间有多长?《长阿含经》上讲,人的寿命足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减至十岁不再往下诫了。然后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一岁,回到八万四千岁。这么一增一减的过程,就是一个小劫。这个时间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劫由四个中劫组成,这四个中劫有名字的,分别为“成、住.坏,空"。也就是客观世界最初为“成”劫、冉到“住”劫,再到"坏”劫,最后到“空”劫,这四个中劫是次第排列的。阿含经也说,四个中劫中也只有“住"劫才适合人们居住的,因此也叫‘贤劫”。由此可见,我们大家生活在中劫中的“住”劫。这个"住劫”中也只有二十小劫,才会有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生存,即三亿七千万年,</p><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所以在"住"劫会有一千尊佛来教化众人,所以“住”劫也称为“贤”劫,释迦牟尼佛是二千多年前诞生的,是我们这个劫的第四尊佛。他是在第九小劫,当人的寿命减为一百岁时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创立了佛教,教化众生的,那么,大家可以知道我们正是生活在第二个中劫的第九个小劫之中了</p><p class="ql-block">这里顺便说一下常常提及的"过去</p><p class="ql-block">七佛者七佛",七佛者,指过去庄严动中三指过去</p><p class="ql-block">佛,现在贤劫中四佛。《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要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拘留孙佛),又有名拘那含(拘那含牟尼佛,又有名迦叶(迦叶佛),我(释迦摩尼佛)亦今于贤劫中成量正觉。"过去庄严劫中有三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所处的贤劫里,也仅只有四尊快,分别是在“住”劫的第九小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减至六万岁时诞生的拘留孙佛,人寿减至四万岁的拘那含牟尼佛以及人寿减至二万岁的迦叶佛。再者即人寿减至一百岁的释迦摩尼佛。此为上古七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一下,未来弥勒佛,他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第五尊佛,现在他正在兜率天的内院里讲经,作补处菩萨”,要等到第十小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说世界如是观</p><p class="ql-block">“世界”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代表我们可感知的一切客观事物之范围,佛教中,世界又是一个空间观念。常总提到“大千世界”,又常常听闻所云"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空间。《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p><p class="ql-block">“世”为迁流,屑于时间的范畴。时间如流水般,处于不断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再到未来,故称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p><p class="ql-block">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展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p><p class="ql-block">经典中说,娑婆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长网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树木繁茂,山四面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眼,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平行树,其间之门,墙、商、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饕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p><p class="ql-block">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干、中干,大干总称为三千大干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p><p class="ql-block">小世界的范围,即是一个日月系。我们所处的世界应该是指太阳系或可观测的一个恒星系了,有一恒星日),均有若干的卫星(月),恒星都是日,卫军部是月,对太阳系而言,马球固足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太阳的卫星也是月。</p><p class="ql-block">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p><p class="ql-block">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中干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p><p class="ql-block">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以三积干故,名三千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法华经·如来存最品》上讲,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干世界有无量无数个,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个。《长阿含经》上所讲,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为“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教化佛土,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牟尼为了教化娑婆世界,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紧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p><p class="ql-block">《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中,佛作了世界之方广大的精致说法:</p><p class="ql-block">娑婆世界一劫等于极乐世界一天,而</p><p class="ql-block">极乐世界一劫又等于袈裟幢世界一天,而</p><p class="ql-block">袈裟憧世界一劫又等于不退轮音世界一天,不退轮音世界一劫又等于绝尘世界一天,绝尘世界一劫又等于明灯世界一天,明灯世界一劫又等于妙光世界一天,妙光世界一劫又等于难超世界一天,难超世界一劫又等于庄严世界一天,庄严世界一劫又等于镜轮世界一天,按照此规律,无数几何倍数递增,直等过百万阿僧祗世界,最后世界一劫等于莲华德世界一天,此世界普贤菩萨和文殊,观世音,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为行普贤之行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显无边佛土功德经》,或者异译的寿量品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这样的世界逐渐递增,计算的佛刹尘土沙粒那样多的数量倍数后,最后的一个世界的一劫,是莲花德世界贤德佛刹的一天。莲花德世界。就无比神秘莫测了,那是一个完全超越了人类意识范畴的存在,按现代语言,是无穷无尽的N维度世界,浅映娑婆世界,不同莲(世界)不同色。异彩滨城,远离尘污,如诸佛菩萨修行般。即使莲在人问处于五种浊恶之中,也出淤泥而不染浊;不与俱恶,一心守身,口,意三业之清净,连一滴清纯至致的水都无法停留于花上:戒香满盈,妙香广布,远近皆可闻之,能使一切见者都心生喜悦,安然禅蕴。人生亦应如莲(心世界)。安祥则步步生莲(成就)。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恐,永远为慧思者所崇仰,为世间善知识所喜爱。一花一佛一世界,至善至美。</p><p class="ql-block">相对于佛救而言,念诵这部极短经文,其核心涵盖了十方净土和诸佛名号:</p><p class="ql-block">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净土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之净土,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之净土,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回满红莲敷身佛之净土</p><p class="ql-block">绝尘世界,法幢佛之净土,明灯世界,师子佛之净土,妙光世界,遍照佛之净土,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之净土,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之净土。镜轮世界,月觉佛之净士,过百万阿僧祗劫,至莲华德世界,贤德佛之净土:</p><p class="ql-block">《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如是宣释。也就是说我们地上无数天,分别等于各佛世界的一天。用地上无数昼夜来解释满天诸佛位面的时辰流逝,暗喻了人们心存善念,行善事..--死后可按功德,灵魂进入各个极乐世界,享用长寿,脱凡证身,教导人们行善积德,造福世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积知识为福田</p><p class="ql-block">《华严经》中的《十地品》上讲: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p><p class="ql-block">民国高僧印光达师(1861-1940)也讲,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成定恐三法而已"。</p><p class="ql-block">如诚法师(1940-2013)对此解释最为精妙: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严格讨论其中的要点,只有戒定思这三法而已。然而这三法,又是互相包摄、互相融合,不容许各自独立分开。而初心入道的人,对于持戒这件平,尤其重要,所以《楞严经》说:“慑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悬。足则名为三无漏学。"所以如来初成正觉,就在菩提树下宣说《梵网经菩萨戒》,使得一切菩萨,以及梵释诸天,与国王大臣,士入百姓,憎俗道众,以及娟忧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样都来受持。所以知道这个戒法,是如来炼就圣人,烹治凡夫的大冶洪炉。</p><p class="ql-block">成定悲三学,闻思惨三事。修行就足学习与实践,就是学以致用,就是用学来的智慧在实践中训练身、口、意,</p><p class="ql-block">闻思修本身就是惨行,修的悬意净,修的足心净。闻广足为了获得智识而悟其慧,忠是在闻的基础上让心产生智慧,修是在闻思的基础上,在禅惨等的实践中觉证智慧。</p><p class="ql-block">广知可以为自律:知行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忠维究竟,广俱殊胜,修则为人获认知、自控、专注提升之能识,心达物理。读此经,获益良知识,唯愿心常安然,心静如莲,淡看世人喜怒哀乐,静闻世问贪喷痴恨,在宁静的岁月间,让我们读懂一花一草的世界,心似莲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