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门镇下西弄与寺弄的交界处,有一家老字号的“吴恒源棉花店”,20世纪20年代,这里是是中共石门地下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石门的共产党人称之为红色堡垒。</p><p class="ql-block"> 吴兰卿出生于一八九八年,字杰,号小兰,曾用名:海澄、月仙。祖籍浙江兰溪。祖上在石门镇落户,开了一间“吴恒源棉花店”。中间为避战乱,也往返兰溪,一直到父亲去世后,由吴兰卿兄弟二人料理店务,靠弹棉花度日,两个妹妹在家帮忙。</p><p class="ql-block"> 吴兰卿好学上进,在劳作之余,不仅太极拳打得好,还喜欢画画。他画的大头像栩栩如生,镇上人争着让他画像,一时名声四起。</p><p class="ql-block"> 1912年11月,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上海美术院,吴兰卿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后欣喜若狂,但迫于经济压力,便报名参加学费便宜的函授班学习。因吴兰卿热爱绘画,学习很努力,学校的老师见到习作,非常惊讶在运河上的石门湾,竟有如此出色的青年才俊,便致信殷切期望吴兰卿能到学校学习。吴兰卿当然求之不得,但吴兰卿是靠弹棉花手艺过日子的,哪来的钱上大学,只好婉言谢绝。 时隔不久,学校竟然特地派老师亲临石湾小镇,动员吴兰卿到上海深造。校方还帮他出了一个点子,说眼前没有钱不要紧,可以慢慢积蓄,反正年纪还轻,过几年再去读也不迟。吴兰卿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在征得胞兄的同意后,他节衣缩食,每天从弹棉花生意的收入中尽量留下一元钱,积蓄了三年。直到一九二一年,吴兰卿正式前去就读,学习了西画、中国画、书法等技法。他的水彩画,特别是静物、人物方面的作业获得导师赞扬和高分,素描作品《马》曾获上海美专作品展第一名。现在他的家人还保存着当年校长刘海粟先生签署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吴家在石门镇寺弄街下西弄口开设“吴恒源棉花店”,可谓是闹中取静,是吴家赖于生存的棉花店。楼下房子被拦成二截,前半间为店,专门接待前来加工或购买棉花的客商,后半间则是是弹花车间,其实所有的工具仅仅是一把用牛筋为弦的大木弓,还有木棰、铲头,木磨盘等。就像民谣说的那样“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p><p class="ql-block"> 弹棉花时,吴家人用木棰频频敲击弓弦,使板上的棉花渐趋疏松成絮,然后,再将棉絮铺展成胎(棉被形状),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棉纱线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棉纱线布好后,再用木制圆盘压磨,使棉胎平贴、软实、牢固。绑在棉胎的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胎必须用红绿两色纱线,以示吉利。因吴家人弹花手艺好,人又老实本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房子上面,居中有是一个小阁楼,吴家的房子也就是石门人常说的“雄狗阵”,因造房子时造不起楼房,造平房又觉得不够用,于是把平房造高一点,铺个阁楼,所谓的阁楼仅仅是在三角形的屋尖下,铺上木板,有点像楼,但比楼小得多,因为吴兰卿喜欢画画,就将就着在楼上设了个画室,楼上有个小窗,可望见寺弄口和下西弄的茶馆店。</p><p class="ql-block"> 吴兰卿思想要求进步,喜欢阅读进步书刊, 1926年,吴兰卿在镇上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池耕襄和陈丹池,他们经常在这个简单的画室里聚会,同时前来的还有共产党人的追随者李恺良,在这里他们秘密筹建桐乡第一个党组织——石湾组织。同时会见了石门农民协会的会长叶友才,新工会会长朱美宝,在他们的引导下,石门的工会和农民协会搞得有声有色,农协还打出了旗帜,刻了印章,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在接待寺戏台斗争土豪劣绅,喊出了“租田照租,租金不收”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吴兰卿画室成了中国石湾组织的地下秘密活动点。吴恒源棉花店的店面则成了共产党活动的哨所,吴兰卿在画室装了个铃铛,把线连到店面,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果断地拉一下铃铛,楼上活动的人收到信号后,马上结束话题,开始画画、写字,或者下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共合作,经过筹备,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崇德县第二区党部宣告成立,由池耕襄任常务委员,吴兰卿任组织部长,陈丹池任宣传部长,张兰(张琴秋之妹)任妇女部长,党部设在东漾潭育英小学内。</p><p class="ql-block"> 1927年“四•一二”政变,池耕襄等七名中共党员被捕,吴兰卿为筹措活动经费身在兰溪而幸免于难,此后,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并留在兰溪。</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0日,吴兰卿长子吴侠飞、次子徐侠恒和孙子吴丹青,来到桐乡市文化局,带来了一叠厚厚的照片,是其父吴兰卿先生逝世多年之后,清理出的一部分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历史和沧桑,也凝聚着吴兰卿的心血和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