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萨卡拉的秘密”专题馆:</p><p class="ql-block">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乔赛尔梯形金字塔,以及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自2018年以来,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它是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文物包裹原状</p> <p class="ql-block">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猫和其它动物的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方尖碑:</p><p class="ql-block">木、顔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作为古埃及最知名的纪念物之一,方尖碑通常以石材建造。这件展品更可能是做成方尖碑形状的仪式用品。上面以绿色颜料绘制了头顶纸草的伊西斯女神形象。伊西斯脚下是象征神庙围墙的图案,表明女神正站在神庙之巅。一旁的文字大意为:伊西斯,神之母,吾乃汝之姊妹,汝所爱之人。</p> <p class="ql-block">巴斯秦特立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陶香水瓶:</p><p class="ql-block">红陶,</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是古埃及金字塔的顶石或方尖碑的最顶端。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它被称作“奔奔特”,象征神话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表明其神圣地位。古王国时期,它们通常由闪长岩、花岗岩或一种精细的石灰石制成,然后在上面覆盖金或银。到了金字塔时代晚期则以花岗岩为主要材质,并刻有文字和符号。新王国以降,一些贵族墓中也出现了放置于墓室顶端的金字塔锥,相比早期的用途,此时的金字塔锥发挥的更多是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各色壶与罐</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国晚期以来最为常见的棺椁形制,这件萨卡拉地区新近出土的“绿脸”棺即其中之一。死者脸部呈现的绿色象征着传说中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同时也代表泛滥的尼罗河,是将神话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现。除了绿色皮肤和假胡须外,死者还佩戴了尼美斯头巾和宽项圈,均是有意将其刻画为奥赛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与通体涂为黄底的惯用手法不同,本件棺椁的下半部借用了木材本身的颜色,并直接在其上书写铭文。这种手法显然与棺椁主人的喜好或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也影响了文字的保存状况。</p><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p><p class="ql-block">杰迪蒙伊乌方赫之女,由“房屋的女主人”、正直的伊西斯梅赫所生的,帕伊梅丽特•薇扎伊西斯之言:向你致敬。</p><p class="ql-block">正义之主,远离邪恶,永生于生命之中,直至永恒。你为我开启了土地。</p><p class="ql-block">我在你的形象中转化,我在这魔法中强大。</p><p class="ql-block">请从这双玛阿特之地中的鳄鱼手中拯救我。愿你赐予我嘴,使我能够用它说话。</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以红、金、黑三色为主色调,描绘出死者理想化的形象和穿越冥世时所需的咒语。死者头顶绘有奈莫西斯女神,女神垂下的双翼围绕着胸部,象征庇护和祝福。人形棺中央是展开双翼的天空女神努特,她手持象征正义的羽毛和驱散邪恶的叉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木棺以金色为主色调,除了些许红色外,几乎不使用其他颜色,风格上与新王国中后期盛行的“单色墓”技法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p><p class="ql-block">国王给予德普的领导者、伟大的神、天空和墓地之主(⋯奥赛里斯),愿他给予⋯啤酒、牛肉、禽肉,一切美好的、纯洁的、永恒的供品,一位神灵赖以生存的供品,为了舍赤查迪的卡。</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神,天空之主哈比,</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神,天空之主艾姆谢特,</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神,天空之主克贝克塞努弗,</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神,天空之主多姆泰夫</p> <p class="ql-block">刻有人名的容器盖:</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哈托尔叉铃残片:</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 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叉铃是哈托尔崇拜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用于舞蹈或仪式唱诵,在神像的巡游中,女祭司也使用叉铃来演奏音乐。叉铃的声音由上半部分的金属片发出,在古埃及人眼中,这种声音能使神灵感到愉悦,也能召唤死者前来加入欢庆的行列,同时也能驱逐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和庇佑。</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专题馆:</p><p class="ql-block">1922年,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在底比斯帝王谷被考古学家发现。墓中出士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引发了“埃及热”。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铭文节选:</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p><p class="ql-block">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地区),北至米坦尼(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国)</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側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饰有黄金、象牙和斐昂斯的木箱:</p><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金、象牙、乌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因装饰物丢失而功能不明)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带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p><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小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权力的法老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木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盒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定制,用于存储珍贵的珠宝饰品,或是在宫</p><p class="ql-block">廷典仪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 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6-1295年),</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KV46)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 <p class="ql-block">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宗教改革失败后,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玛汝阿吞”(Maru-Aten)。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p><p class="ql-block">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01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方解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明(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散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何角落。</p><p class="ql-block">02纳芙蒂蒂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板正面是纳美蒂蒂的头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贵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家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艺。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习作。</p><p class="ql-block">03公主形象草图:</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肉。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p><p class="ql-block">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p><p class="ql-block">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一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男性坐像</p> <p class="ql-block">女性坐像、男性站像孩儿像等</p> <p class="ql-block">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p><p class="ql-block">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面面。凯音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转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替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缘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护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串珠项圈:</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同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红花 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5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神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馆大厅墙面装饰</p> <p class="ql-block">文创“猫神”:</p> <p class="ql-block">上博本次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汇集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p><p class="ql-block">展览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给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认识古埃及社会与文明发展史及中埃文明的互鉴机会。</p><p class="ql-block">对个人而言,在自己居住生活的城市,坐一辆地铁,花大半天时间,到博物馆,看一场来之遥远古国特别是最古老文明古国的文物展,不仅仅饱了眼福,也因此安抚了等待已久内心难以言状的那份小激动,这该是值得庆幸、记录、收藏、回味与分享的一件美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