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红了

作者:肖海清

<p class="ql-block"><b>  秋分过后,豫东大地悄然换上了金黄的外衣,如同一位身着盛装的贵妇,优雅而庄重。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成熟的红高粱开始迎来它们的丰收季,它们的色彩斑斓,如同晚霞般绚烂夺目,映衬着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的田园画卷,红高粱田成了豫东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一排排红高粱,顶着硕果累累的穗头,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在诉说着它们的成长历程。那红艳欲滴的色泽,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点亮了整个田野,也点燃了农人的心。红高粱,不仅富含营养,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现在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b></p><p class="ql-block"><b>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来到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拍摄丰收场景。站在一望无际的高梁田边,眼前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田中,仿佛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着丰收的乐章。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红高粱被齐刷刷地割倒,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茬口。而那些辛勤耕耘了一年的农人,忙碌的穿梭于田垄之间,或紧随在收割机后,捡拾遗漏的高粱穗,或是站在远处,目光紧紧跟随着收割机的步伐,眼中闪烁着期待与满足的光芒。他们的脸庞被阳光晒得黝黑,额头上挂着晶莹的汗珠,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们脸上的笑意,那是发自心底的满足与幸福。</b></p><p class="ql-block"><b> 红高粱,这种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作物,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厚重。红高粱,又称蜀黍,是我国北方古老的传统作物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高粱。红高粱耐旱、耐贫瘠,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年岁。红高粱,不仅是粮食作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红高粱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抗日。那首著名的《红高粱》歌曲,唱出了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如今,红高粱熟了,它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红高粱收割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农事活动,更是一段镌刻于心的童年回忆。每当高粱红了,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遥远的童年时光,每一次想起童年时代家乡的红高粱,都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醇厚而回味无穷。然而,即使时光荏苒,那些记忆中的画面,却如同昨日重现,温暖而鲜活,永远珍藏于心,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风景,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站在广阔的田野边,看着眼前这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我不禁感叹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农人的辛勤付出。对他们而言,红高粱的丰收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因为这背后蕴含的是他们一年来辛勤劳作的结果,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这种成就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红高粱熟了,意味着一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意味着新的希望正在孕育。豫东大地,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正以她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而红高粱,就是这份魅力的最佳代言人。</b></p> <p class="ql-block"><b>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肖海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士,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周口市鸟类生态保护协会副主席,西华县摄影家协会、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西华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西华县老年书画摄影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自2001年从事摄影业余创作活动以来,参加各级影赛影展,有千余幅作品获奖展出和发表。摄影作品分别在2005、2010、2017国际平遥摄影大展、2009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十六届国际艺术摄影展上展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周口市摄影十杰、河南省HPA摄影十杰、河南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豫览影像十佳摄影师、周口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欢迎转发、打赏,您的转发、打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