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溪仔滩,又名林田坝,或林田堡,地处漳龙古驿道龙岩境内的最后一站。一个狭长的盆地,由来厝坪仔、来楼塘、下坂、来厝仔、溪坝(下店仔)、岭尾、老厝岭、外楼仔、林田顶九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一条小溪蜿蜒着穿村而过,青山绿水,田畴楼宇,确是小桥流水人家,美不胜收。因为是驿道,当年便是商贾如云,达官贵人往返穿梭,更有赖、林、谢、马、吴、竭、陈等姓氏由四面八方云聚于此,并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数百年间,这里商铺及旅店林立,手工制造业长足发展,可考现存遗迹,有用于炼铁的铁炉坑;有制作瓦片的瓦窑;有烧制陶瓷的碗窑……很多生活必须品都能自给自足,特别是瓦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依然源源不断地烧制出许多瓦片供人们盖房子用。昔日繁华之景象,俨然使这里成了一个小都市。</p> <p class="ql-block"> 村口有一高地,名叫烟墩岭头,扼守着古驿道,这是山海通道的咽喉所在,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此地的管控,1637年明朝政府龙岩知县邓潘锡为强化扼守龙岩兵防,在此设林田堡(有“林田堡”古石碑一块为证),作为紧急军情下,在此燃起狼烟,通知五里之外的建安关提前戒备。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林田堡,嘉庆二年(1815年)又设分防关塘汛,配备马战兵4名、步战兵20名、守兵22名、马7匹。(注:原“林田堡”残碑于2017年7月11日被发掘,并无偿赠予龙岩市博物馆,2021年1月在龙岩市博物馆的资助下,在残碑发现的原址设立新碑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我祖宣公(第七代)是于1660年携次子应凤、侄子应天由适中三坑村大洋移居这里的,传当时应风公仅9岁,后在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至今已历三百六十余年,繁衍至21代。期间因为这里地少人多,无以为养,从第九世开始便有族人从这里外迁,据说应凤公的两个儿子迁往四川,迄今已繁衍裔孙近万人。约一百多年前四川宗亲曾派代表前来林田联系,准备率领众亲回来认祖归宗,提出要准备九十九口大锅,才能够接待膳食,负责接洽的火球公一时傻了眼,小小的村庄,集中全村所有大锅都不够,怎么接待呀!终因没有能力接待,婉拒了四川宗亲的省亲。四川族人因此就失去一次认祖归宗的机会,从此便断了联系。九世祖志才公生有五子,其中第十世为龙公、超常公迁回长流石寨,他们的后裔也有迁往四川的。</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繁华易逝,一切都被雨打风吹去。历经时间的淘洗,319国道的开通,使得这里成为了交通死角,曾经熙熙攘攘,处处人间烟火的溪仔滩,如今却稀稀落落,残垣断壁湮没草丛,仅有马氏、吴氏、竭氏及人口最多的我张姓人家四个家族留居此地。唯有“林田堡”这块古碑依然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繁华。现如今,共产党政府不忘为民初心,资助建设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直抵村头,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更有造福工程,基本上让所有村民搬迁进了城镇,家家户户有了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出于对故土的依恋,乡亲们时常会驾车回来转转,闻一闻这泥土的芳香,尝一尝这山泉的甘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