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乐享驴途户外群10驴友乘着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共同游览婺源诗春、和村等古村落,徒步连接所游村落间的中岭、金竹岭、洪中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 诗春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距清华镇14公里。诗春村历史悠久,南宋高宗壬戌年,新十世祖建康知府施仲敏从江西省浮梁榔木田迁入婺源大安里下小坑,建村,距今918年。</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诗春村口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施氏宗祠允洽堂</p> <p class="ql-block"> 宗祠门口的旗杆石,这是历史施氏宗族人才兴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进村门楼是村里主要的出入口,随溪而建的是村中的主街巷,沿街而行到村后就是中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 永思桥</p> <p class="ql-block"> 出村后山坞农田已经抛荒多年,田边的古道上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野花开得十分灿烂</p> <p class="ql-block"> 马兰(Aster indicus L.)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有匍枝,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上部有短毛,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全部叶稍薄质,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花托圆锥形。舌状花,舌片浅紫色,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5~9月开花,8~10月结果。</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西部、中部、南部、东部各地区均有分布。朝鲜、日本、中南半岛至印度也有分布。生长在林缘、草丛、溪岸、路旁。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称“马兰头”。</p> <p class="ql-block"> 古道进入山林后,青石板上覆盖着枯黄的落叶,给人带来凄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中岭头的步云亭被修葺过,路亭古坦一侧芳草萋萋草木深,让人即刻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 <p class="ql-block"> 古道过溪处没有找到过溪桥梁,大家好不容易才穿过草丛找到一个窄小过溪处跨越过溪</p> <p class="ql-block"> 进入和村行政村地界</p> <p class="ql-block"> 方村,清道光年间方氏祖先在小坑(溪)北岸山下建村,以姓氏为村名,现有二十来户,村中建筑多为新式徽派建筑,巷弄格局基本保留</p> <p class="ql-block"> 和村位于婺北边陲,全村共有276户930余人,耕地面积660余亩,林地面积28423亩,油茶面积1200亩,下辖1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以茶叶、油茶、蜂蜜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距婺源县城45公里,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3600元。拥有丰富的茶油、茶叶、蜂蜜、土楼、古道等土特产品和户外运动资源,有“土楼村”——九阄,“蜂蜜村”——血树源。</p><p class="ql-block"> 九阄村,按当时山场种山人的传统习惯,按照从山源头开始,划分为1—9阄,每阄山场注明“东南西北”四至,九阄村名由此而来,至今有284年的历史。该村土楼错落有致,整体风味浓厚,青瓦、土墙的建筑,代表山里人民祖祖辈辈朴实、勤劳、和谐的风格以及祖先遗留工艺建筑特色,被誉为“最原始古村落”。血树源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家家户户均养殖蜂蜜,年产蜂蜜300余桶。</p><p class="ql-block"> 该村紧紧围绕“做强大鄣山品牌,打造户外运动之乡和生态养生之地”的发展思路,发展古道、溯溪等户外运动项目和土楼、蜂蜜等生态养生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致富。2015年5月,积极参加了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乡村旅游(民宿)项目对接会”和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圆桌会议”,已针对性地与途家网等众多民宿产业“先行者”接触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 和村[Hécun](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两坑(溪)合口北岸山下。(聚落呈散点条带状,面积67平方公里。宋代开始,汪姓先居,后迁走,再先后有程、胡、詹、施等姓氏迁入。期间姓氏之间团结和睦相处,故名。分上屋、下屋。</p><p class="ql-block"> 方村[Fangcun](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东部偏北方向1.35公里山坞内。聚落呈团块状,面积059平方公里。清道光年间,方姓建村于小坑(溪)北岸山下故名。</p><p class="ql-block"> 黄砂[Huángsha](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南部方向1.93公里山坞里。聚落呈条带团块状,面积72平方公里。清朝中叶,(齐姓建村于山坞小坑(溪)河岸黄沙地上,故名。</p><p class="ql-block"> 血树源[Xiěshùyuán](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南部方向3.89公里处山坳。聚落呈散点状,面积0.48平方公里。民国年间,程氏建村于山坳上一株较大的红心柏树(当地称血柏树)旁,故名。分里血树源、外血树源。</p><p class="ql-block"> 九阄[Jiujiu](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方向3.74公里山坞内。聚落呈条带状,面积0.5平方公里。清道光年间,洪氏建村于当时山场划分的第九阄山界内,故名。</p><p class="ql-block"> 山腰里[Shānyaoli](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方向4.32公里山坳里。聚落呈散点状,面积为0.02平方公里。清光绪年间,戴氏建村于半山腰上,故名。</p><p class="ql-block"> 柽子树坑[Chengzi shukēng](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方向2.81公里山坳里。聚落呈散点状,面积0.6平方公里。清道光年间,程姓建村于小坑(溪)芳,以种植油茶《柽子)为业,故名。分里柽子树坑、外柽子树坑。</p><p class="ql-block"> 白石垇[Báishroo](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偏北方向3.05公里山坳里。聚落呈散点状,面积9平方公里。清同治年间,程姓建村于白麻石坳里,故名。</p><p class="ql-block"> 昌坞[Chángwù] (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偏北方向2.86公里山坳里。聚落呈散点状,面积0.28平方公里。清光绪年间,何氏建村于状似粮仓的山坞尽头,名仓坞,方言误为昌坞。</p><p class="ql-block"> 猪心汰[Zhuxintái](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部偏北方向3.14公里山坳里。聚落呈散点状,面积0.18平方公里。清光绪年间,何氏建村于状如猪心形山坳向阳缓坡处,故名。</p><p class="ql-block"> 角子尖[Jiǎozi jian](自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西南部方向2.86公里高炑尖东南麓。聚落呈散点状,面积0.69平方公里。明朝初年,齐姓建村于状似牛角的山坞尽头,故名。</p> <p class="ql-block"> 进入和村有并行的两座桥梁,一座是现代的公路石拱桥,一座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木质古廊桥</p> <p class="ql-block"> 沿往南的公路行走几百米就走上了金竹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秋花开的非常炫丽</p> <p class="ql-block"> 山中枫叶随着天气转凉已有黄变,在蓝天白云与青山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p> <p class="ql-block"> 转眼就到了金竹岭亭</p> <p class="ql-block"> 下岭的古道保存完好但却比较陡峭,也是今天三条古道最陡峭的一段,大家小心翼翼地下山</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一棵小树烂得只剩下白白的树纤维垂下,很像一把立在地上的拂尘</p> <p class="ql-block"> 坞头亭</p> <p class="ql-block"> 走上公路,豁然开朗,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原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田园诗春</p> <p class="ql-block"> 田间古道上来自武汉的大学生三五成群、四六一伙地聚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写生作画</p> <p class="ql-block"> 小溪桥是宋代的一座拱桥,又名曰敏公桥,建造于宋朝淳熙丙申年间,原有桥亭七间,大临王炎赋诗:“横梁绵绣水朝东,衣紫归来御席同。吴兴故国忠节老,杏檀经训世畲忠”。</p><p class="ql-block"> 传说,小溪桥由诗春第一世祖南宋高宗壬戍年建康太守施仲敏建造。当年施仲敏由景德镇浮梁榔田迁入诗春安居,为繁荣后代子孙,大展鸿图,请了风水大师把脉,大师建议施仲敏在诗春水口小溪上建座石桥。为什么要建这座石桥呢,大师根据自然形成的山脉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因为村庄前面是个天马形,整个村基有五马下槽之形,只有拉住这匹天马,其它的马就不会跑掉,建这座桥也就是这个马鞍,古驿道为马绳,目的是套着这匹天马就不愁五马跑掉了。不过建这座桥和你相克,桥建好之日也就是你归天之时。施仲敏沉思着,为了诗春后代兴隆昌盛,不顾个人存亡,毅然地建了这座小溪桥。施家后代人为了永远纪念这位祖辈施仲敏,因此这座桥又更名为“敏公桥”。</p> <p class="ql-block"> 钟秀桥的桥拱由二十六块青石砌成,桥额上还刻有"钟秀"与"清道光年间建”的字样。钟秀桥的桥亭别出心裁,亭的长度几乎是拱桥的一倍,桥亭为双开间,木柱、粉墙、鳞瓦、格窗,虽然柱和梁都朽得厉害,梁托上却依稀能够看到花纹板饰,桥亭与道路呈十宇形,通路的一问高于路面三级台阶,靠山的里间又高于外间一级台阶。临桥的山体,植被茂盛,红豆杉、储树、栎树、檵木、黄荆,一起组成了幽秘的环境。一根藤蔓攀上砖墙、伸进了格窗里。如果站在桥门洞口,一眼可以看到香樟与枫香组成的水口林。相传钟秀桥是清代村里一个名叫施金仙的人捐建的,桥亭的功用呢,是由"守和堂”的施姓村民轮流为过往行人烧水济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已经荒废的庵堂,原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尼姑庵</p> <p class="ql-block"> 从庵堂左前方进山就是洪中岭</p> <p class="ql-block"> 古道在野草丛生的田野中蜿蜒盘旋</p> <p class="ql-block"> 掩映林中的歇憩亭,比步云亭更有李叔同《送别》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山岭古道保存尚好,也是今天踏足的三条岭中最用心修建的古道,青石板最为整齐划一,其他二条岭石板都不太规整一致、都有些大小不一</p> <p class="ql-block"> 洪中岭亭重修于2017年,主梁书有“迁居凌河思木本,源水念山高止仰”,表达了修亭人对祖先的思念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 下山古道青石板时有缺失,但自诗春侧上岭始,路面非常整洁,与其他二岭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岭下村一角</p> <p class="ql-block"> 岭下村为洪氏聚居的村落,洪氏祖先自清华洪村,先迁居诗春庵堂附近,后见岭下一带山川形胜、土地肥沃,便携家带口迁此定居,繁衍生息,距今300来年,村里已有六七十户 、500来人</p> <p class="ql-block"> 诗春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在诗春古村转悠一圈,村里大部分房屋仍是古建筑,而且很多是三层、四层的明清古建筑,徽州古村落大多以两层建筑为主,有如此众多的多层古建筑的村落还是不太多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施氏支祠的遗址,可惜已经倒塌仅剩地基</p> <p class="ql-block"> 屋梁上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古建古街保存完好,巷弄纵横交错,互通款曲</p> <p class="ql-block"> 村内古民居大门门楣有石雕、砖雕的 不是很多,大门上方多为书画,这也是诗春古民居的一大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