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竞争,是残酷的、痛苦的,也是痛快的、愉快的。英雄,从来不会去鼓吹自己,真正的英雄,是天马行空,独去独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话,不是鸡汤灵丹,不是名警之句,不是起调拔高,不是粉饰文过,不是应景随波,不是宗师教训,……。是老师对学生的嘱托,他希望学生们能无由地生出气概、无畏地敌退险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梨》,一件水粉画,车志胜先生作,想起先生的《梨》,由党天才老师的水彩画《北方的梨》所引发。党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无缘,党老师没有给我带过课。车先生,高考前曾在双园画室学习,有幸,面受车先生教诲。若干天前,看到有同学转发党老师师生邀请展的消息,自然,当年在同学之间广为传扬的《北方的梨》以其代表作之一的分量必在首冲,那则不长的视频短讯里也给予近镜特写的专门突显。眼见此梨,追忆彼梨,其实,从第一次见过《北方的梨》后,时不时会想起车先生的《梨》,至于为什么,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志胜先生,1937年生,山西定襄人,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于美术教育系。除了功力深厚的其一,先生最能震撼人的其二,是后期脑溢血导致右手不能作画而改用左手,仍创作出技法精妙无痕、意味浓重长情、常怀人文史鉴、观者过目难忘的作品。其三,教育实施中的“高超”方式。其四,学养所露,角于冰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梨》,首先我是以崇拜为基调,在双园学习时间不长,初到的第一眼就看见贴在壁上高处的《梨》,现在回想,不知道《梨》究竟是油画、或是油画复制、或是水粉、或是水粉复制,敬仰崇拜的程度达到极高,以致于却步、不前、远观、瞠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触所在,团块随揉之间,而且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调所达,一致渗透双行,不失个别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采所现,明快潇洒独标,因此却步仰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韵所涵,硬朗古典之味,感使命感天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以上四种因素,大致形容及体会《梨》,仅作侧见,功力的深厚程度,这些只是一个方面的指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手能否再现右手曾经的风范,需要毅力与顽强,推倒重建,不光是勇毅的问题,而且必须有十足的坚韧,即从反反复复不够满意逐渐到桩桩件件合乎心意。车先生具体耗费了多长时间,我不得而知,但现场给学员改画我亲眼得见。陈学员水粉画里塑造的静物水果,正巧是梨,他用色偏差、用笔犹豫、笔触太多、亮色却晦,整个画面明显已脏,当他头疼暂停准备离座时,先生悄然进到教室,驻足在他身后。老学员都说,车老师用左手作画,先前耳听,此刻眼见,第一眼落在陈学员的调色盘上,对他说:“色盘有多脏,画面就多脏,洗了它”。那左手拇指、食指与余三指共同协力,“钳”住画笔,老师要他找白色,他用大笔在临座借来一“疙瘩”,挖在笔头,左手掌预兆性地接并护着,置在色盘。下来的操作,他傻眼,我也傻眼,我俩看得十分专注。(以下回忆非先生原述,均为尽量还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盘上的色,不要太多、太杂,应该有秩序,乱糟糟的,不好,影响画面,没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控制笔头上的水,涮完以后,洗净,控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脏了,就要换,你这桶水,实在太脏,不能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点白色,不够,再拿一罐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惊愕,仍照做。车老师着落确切的几笔后,画面观感已彻底扭转,这才略施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梨,最亮的地方,用纯白,加一点点柠黄,很肯定的,一笔下去,不要改。强烈的地方,要让它更加强烈,然嘛潭稀的地方,让它越然嘛潭稀(即强更强,弱更弱,以求对比强烈,产生力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多用纯白、一点点柠黄,这样施色用笔,对于当时的高中生而言,很震撼,直至现在,回想、审视、判别、分析起来,震撼如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础范畴的关隘、焦点、难点、重点,车老师都有他教学体系中对应的拆解方法,也可惜,我在这个体系里学习的时间不够长。师长、教育、揭示、启发,近乎是一回事,四者归宗结旨在“启发”,也重新起帆在“启发”。师者的最宜形容有二,一为字典,一为灯塔,字典型为注解式教育,灯塔型为点亮式教育,点亮高于注解,注解期在点亮。先生双兼,也注解,也点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有一天,车老师带我们进了他当年位于教学区对面的画室兼卧室,室内墙边靠着几件大画,他为我们概括讲解《墓碑前的女人》,匆匆一眼,该作主色调是“黑”,他让学员们自主发觉这个“黑”,然后,重点提到他最喜爱的阿尔巴尼亚油画家巴巴,巴巴最厉害之处在于“一种颜色的变化”。我努力体会想象着一种颜色在单调样式下的繁多意味究竟如何产生,当时的领会的确似是而非,领略而未能会意。消化到吸收,等同于不懂到开窍,过程或长或短,关键在于一直思索其中的不解之点。坚持,是万用的真理,车老师对创作及教学的始终坚持就极为鼓舞人。总之,对心智并不稳定成熟的又青又涩的高三学生,显著感觉到提振。个人的观感,崇拜之执大于励志之用,难免沉静不得,心绪浮躁,自觉是浩气,其实在鼓荡中蹉跎了光阴,这些特殊观感至今仍未消减其奇异,比“学得短”还要可惜,至今成为遗憾。原封不动地珍存在记忆中吧,何必去推敲它,何必去下定义。默默地把这些精神思想的因素,在心底培植,移用迁化。车老师床头随手堆起来的书,有狄更斯、契诃夫的作品集等,底下的没有随便去翻,不知是何内容,文史哲与艺术历来不分家,车老师的移用迁化指引我在后来至今的所有方式方法,至于具体哪一种艺术门类倒已不关重要,学术精神之意,大抵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似“平”而无奇的单调色,其中却有多种对比与变化。车老师也追求于此,这种操作难度大、属高级。月前,看到一篇某师兄的回忆文章,写到车老师,又看到一张作画侧影,以我的了解上限,恐怕是最新照片。站立画架近前,左手执笔着色,略呈弓步势,那熟悉的“一种颜色”操作,油画布面上人物模特端坐,黑发、黑裙、黑琴、黑椅,大号笔笔头的黑色正压在色块分界与造型细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时迟,那时快。比如通常的反差感表达,若似这般忆起师长,说零落,却细腻,呈现出微而愈精、广而愈大的趋向。沙粒囊世界,水滴括四海。一画之法,一通百通,一、二、三、万,由此迁想,点亮式的“启示”如同教育与传承之“泉眼”,车老师是我心中理想状态的“志一井”并“及宝泉”的师道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车老师,没有机会再去领受如“字典”如“灯塔”式的教诲,着实可惜。当再看到先生的消息,是几年前的一则,后辈拜访他,他欣然赠字,看合影,仍精神:群而不党,泰而不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系《论语》中的名警之句,任何谁,要照做、办到,难。我又想,他老人家春秋已过古稀,仍然在以此与所有同道、后学共勉,尽显风骨。某种程度上,车志胜先生与陈嘉上导演经典之作《精武英雄》中具有“很好的”体力的船越先生相似度极高。不仅是武术、修养、体力、借鉴的问题,是船越先生所说的关于“宇宙苍生”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党不骄,在群在泰,调状态,不算艰难,难的是,“不”怎么样。向我心中天马行空独去独往的英雄,车志胜先生,郑重致敬。</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图②《梨》局部,图④《石榴与青花瓷》局部,图⑤《力挽狂澜》局部,图⑥《北国老人》局部,图⑧《群而不党 泰而不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