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城关东峰四队知青简介

剑增

激  情  难  忘  的  知  青  岁  月 <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文桢、吓生、木金、金泉、孔棋和剑增,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来到政和县城关公社东峰大队落户插队。被分配在第四小队,小队长姓李,他是个农活非常能干的人,对我们生活、劳动和工分上都非常关心和照顾,剑增迟来两月,他还专门拉扳车到村口来接,我们真心感到他是个好队长。从此,我们开始难忘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农 村 生 话</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我们朴实的品质,柴米油盐的生活谛结了亲如手足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来到大队,分配我们住进一间很阴暗又潮湿的房子,只有一个窗口通风,约40平方房间,共住9人(其中三组3人),统铺式展开大家一目了然,一个靠着一个,冬天感到很温暖。窄小的弄道里搁着尿桶紧挨楼梯口,是我们共享的尿桶。隔着土墙就是农民的养猪栏,到了夜深人静,大家夜夜都可听到猪的吼声。楼上住着是电挍的帶薪插队生,没有一年他们就分配走了。厨房在会场旁边,六个人由孔棋当家。大家在文桢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农活互相帮助、生话互相照顾,一起下地种莱、上山挖笋砍柴、一起挑水做饭。第一年国家有少量补贴,加上每人家中带来的东西,生活过的还可以。</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男耕女织的经历,但个个都学会缝衣补裤的手艺,每当夜幕降临时常挑灯缝补是常有的事。尤其文桢手把手教会吓生针线活,桢兄手中线,吓弟身上衣,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每到月底文桢就带着我们到石屯各同学插队点联络感情,从东峰到际下、石门、坤口、工农走上一回也的要三到四天,由于际下和东峰都是和尚,在际下住时间都比较久,真是难为纪宪当家人。每到一个队他们不嫌弃我们,平时自已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们,杀鸡宰鸭不计较年终分红的得失,合睡一张床,共享一锅饭,倾尽了人间兄弟姐妹之情!这种过饨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村里农民对四队知青特别热情,有一年村里过冬至,我们从山上开路放假回村,刚走到村口,好几家就派人在那里等我们,拉我们到他们家过节。后来文桢和吓生到贫协主席家过节,其他4人分别去各个家过节。我们真得很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大家最喜欢夏收秋收,大队召开动员大会,集体吃饭,有大白米饭、有五花肉、鱼、青菜以及芋头米汤。大家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歺。当地装饭有个顺口溜“一碗浅、二碗满、三碗满上满”。反映当时农村农民生活的艰苦。 </p><p class="ql-block"> 一天辛苦劳动后,晚上到生产队参加读报纸了解时事、评记工分和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任务。休息和农闲吋,我们到队里各家各户串门,拉家常,交流生活和农活,使我们加深了解农村家庭生活状况,也提高自己干农活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农 村 劳 动</p><p class="ql-block"> 艰辛的劳动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重活险活脏活增强了我们自身的体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到农村各种农活还很生疏,在农民手把手的教下,六个人很快就掌握各种农活。不管农田中育秧、插秧、抓草、追肥和收割,以及上山种地瓜挖地瓜,样样表现都很出色。在东峰大队知青中还算是很优秀。尤其是:1、追肥,肥料用炭铵、草木灰和粪便拌成,放在小木桶里用手抓着肥料往秧苗根部塞。2、到夏收,要顶着炎热太阳收割,手抱一梱带谷稻杆,脚踩打谷机,脱好谷子,傍晚收工还要挑一百多斤的谷子回来。然后到溪里洗个澡消除疲劳。3、上山挖地瓜要自带午饭,中午吃好饭再喝点山边的泉水,躺在草地上休息,傍晚挑一担地瓜回来。4、到冬天我们冒着寒冷,到溪里挑石头参加大队同一组织的兴修防洪堤,大队安排集体劳动统一吃饭。因此在全大队知青中算我们六个人劳动力最强,出工率最高。</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参加劳动中印象最难忘的有几件事:</p><p class="ql-block"> 一是秋季下烂泥田收割糯米谷。当地农民将糯米秧苗插在烂泥田中,由于水温地温低,秧苗生长慢一年只能收割一季。收割时,脚要小心地踩在田底下的松木架子,一步一步向前走,一不小心就可能全身沉入泥浆中(就象当年红軍过草地一样)。这种农活对当地农民不当回事,对知青来说可算是危险农活,我们六人都親身体验过一、二次。</p><p class="ql-block"> 二是六个人到城关挑粪。每担粪便最少也有一百多斤要从城关挑到东峰,当挑到城关东门,大家肚子都空了,东门到东峰还有二、三里路,还要过鸟独岭,正好路过一家肉包店,每人买一个吃,当时能吃上肉包可算极大享受。到了东峰就算一天的任务完成。农民挑一担记10个工分,我们才记6个工分,同工不同分。</p><p class="ql-block"> 三是由于我们都是年轻人,饭量大,粮食不够吃。村里贫协吴主任带着文桢找村书记要粮食。村书记说,大家都一样。老吴说四队知青和其他队知青不一样,所以粮食也要不一样。村里领导商量后,问文桢怕不怕干重活。文桢说只要能吃饱饭,什么重活都可以干。因此我们跟着张大队长到山上开路和运输木头。这亇工种既重又危险,用板车将几百斤重的木材从山上通过新开的小路运到山下,一不小心就可能要翻车的危险,但最大的安慰一是工分高,二是有地瓜米饭吃的饱,大家还是愿意坚持住。</p><p class="ql-block"> 四是六亇人参加上山砍运毛竹。每年到了农闲季节队里组织上山砍运毛竹,每个人要自砍自运。一次只能扛上二到三根毛竹,沿着崎岖山路往山下走,扛累了就把竹尾靠在路的山边,中间用木杆顶着毛竹离开肩膀停下休息,走一趟一般要休息一到三次(这种休息方式是第一次从农民那里学来的印象深刻)。我们一天只能扛四到五趟。有时还自带午饭,中午吃好饭,躺在树边休息一会儿再干活。一天只能记六个工分。</p> <p class="ql-block"> 农 村 表 现</p><p class="ql-block"> 东峄四队知青的表现在大队领导人脑中印象很深,得到好评。有耕耘一定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的农村插队生活,国家对上山下知识青年的政策有所改变。对表现好的知青开始流动,对确实只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安排回城。我们队的文桢70年8月被推荐到建没兵团,70年10月吓生被分配到县水泥厂工作,金泉和孔棋71年安排回福州,金泉去福州电力公司,孔棋去福洲市航道管理处(水上城管)。只有木金和剑增继续畄在东峰四组插队。后来大队盖了知青奌,把畄下的知青集中起来,木金和剑增住一起。看着大家一个一个被调走,畄下的知青思想波动很大,很少参加劳动。木金和剑增就经常去东峰水泥厂吓生和德官那里玩,洗澡和吃饭。</p><p class="ql-block"> 到了72年73年国家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73年初,木金和剑增被大队推荐到松溪县(政和与松溪合县)参加试行入学考试,当时考试只有数学和语文,数学试题大部分初中水准有少数是高中水准,语文就是写一篇作文,他们还能应付一下,考完他们就回来。(后来报出張铁生交白卷的事件,暂时取消考试,变成基层推荐)。过了一个多月,剑增还在松溪县参加知青座谈会,突然德官和吓生从水泥厂打电话给剑增,说你被师范大学录取,他非常高兴,马上就回来,还听说锦波和祖基也录取师大和福大。我们还去坤口参加同学们举办的欢送会。</p><p class="ql-block"> 74年初我们六个人只剩下木金继续在东峰四组插队,真是苦了他,大家都很关心他。后来木金74年到建阳参加优秀知青表彰大会,并在大队入了党,还被推荐到天津轻工学院学习,大家才感到安慰和高兴。到74年我们六亇人都圆满完成难忘知青生活,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工作和奋斗,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结 束 语</p><p class="ql-block"> 几年知青生活的简介,只是一点缩影,许多农村生活和劳动情景难于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来。但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他们勤劳扑素热情的性格永远铭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可消失。他是我们一生中最好青春年华生活劳动过的地方,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p><p class="ql-block">注:以上是六个人亲身经历,也是上山下乡55周年共同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