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刘桓中,2024年9月</h5> <h1><b>一、人工智能将改变一切</b></h1><div><br></div><div> 人工智能英语叫做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是 AI。AI 如同 GDP,几乎成了中国知识界和学生群的通用语,可见人工智能在当今世界多么热门。<br> 凡事皆习惯成自然。上世纪末,国人视私家轿车为奢侈品。如今成堆人在网上抱怨油价高昂,穷得快开不起车了。明清帝王躺在皇陵中听到这话,肯定会气得再死一回。他们极富极贵一生,出门还得坐马车一路颠簸。同在上世纪末,一些富豪还拿着砖头大的手机在街上炫耀,如今连乞丐都用手机接受施舍。<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末的手机“大哥大”</h5> 现在轮到了人工智能。几年前我对人说,三到五年后自动驾驶车有可能上路。听者个个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打死也不信。不久前去车店保养车,师傅告诉我,他得弄弄明白自动驾驶原理,不然这碗饭吃不了几年。<div><br> 武汉的萝卜快跑刚跑几天就把出租车行业惹毛了。大家异口同声质问:还让不让人活?不知有关部门如何处理此类事。一边是新技术革命大潮汹涌,不得不跟上;另一边是千百万人要丢掉饭碗,怨声载道。这种事的确让人头疼。<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h5> 其实自动化潮流早已席卷而来,只不过大都发生在工厂、矿山和建筑工地,一般人不易看到。常人能感知的是:如今钱毛了,可是很多工业品却越来越便宜,甚至绝对价格比几十年前还低。我小时候喜欢无线电。那时买个三极管要几元钱,电阻电容也按角计价。现在网上货源仍很多,价格低一个数量级,有的论斤称。<div><br> 以前常用旧服装接济乡下穷亲戚,现在人家不要了。人家说,十块钱买件衣服几年也穿不坏。那些批量生产的日用品,价格都在往下走。就连大型家具也在走低,尤其是板式家具。不妨去看看板式家具生产线,偌大的车间见不到几个人,都是机器在那里忙碌。<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动化家具生产线</h5> 不难想象,人工智能将全面提高自动化水平。现在的自动化靠的是传统微电子技术,智能水平不算高。机器一旦接近人的智能,那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全球产业所用人工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以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div><br>最大变化是工农业产品大降价。有史以来,人类整日忙碌,拼命争夺,甚至大打出手,血流成河,都是为了生存。竟然有一天,生存变得如此简单,各种物品像是从天而降到了你手中,人们再也无需为生存而焦虑。而这一天就在不久的将来。面对如此前景,你会怎么想?</div><div><br>也许有人会说:我会失去工作,社会再也不需要我,你说的那种前景不属于我。<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毕业生招聘会</h5> 的确,许多人会失去工作。社会乐观派喜欢用以往几百年的历史来推演,说明旧的工作丧失了,还会有新的工作,工作需求将不减反增。但这次的确不同以往。由于社会整体智能化,新的工作需求仍会被智能机器抢去,包括一些复杂脑力劳动,如工程设计、财务核算、法律咨询等等。而且,换个全新工作需要培训,等不到你培训完成,那个岗位可能又消失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AI实现工业三维设计</h5> 假如失业后并未失去生活来源,至少像退休一样没有生存焦虑,大概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你可以尽情去做喜欢的事,没有上司对你指手画脚,也没有老板时时用解雇威胁你。哪怕你整日游手好闲,别人也无话可说。这明明是神仙般的日子。<div><br>可是,要实现这一切,就得有一套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一批人仍在忙碌,另一批人无所事事,两批人收入差不多,那是不可能的。工作者和休闲者肯定要有很大收入差距,但收入差距又不能过大。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工作者的人数还会日减,甚至成为少数群体。那么,休闲者是否会倚仗人数优势实施多数人暴政?这都是问题。</div><div><br>总之,当人工智能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后,社会管理方式也需要改变。也许政府需要有更大的权威干预社会运行,以避免多数人暴政。这正是社会民主主义观念,是左倾意识。</div><div><br></div> <h1><b>二、社会民主主义发展历程</b></h1><div><br></div><div>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后期,西方各国普遍完成了工业革命,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加速发展,同时各国增强了社会福利,改善了劳动条件。这让老一代社会革命家十分失望,他们预言的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经济崩溃并未出现。</div><div><br>随着英美式宪政成为西方国家主流,社会民主群体在欧洲兴起,并纷纷成立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匈牙利工人党、法国工人党、意大利工人党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div><div><br>以恩格斯为首的第二国际于1889年应运而生。恩格斯去世后,第二国际分化成革命派和改良派。改良派理论家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写了一堆书,提倡社会改良,主张社会主义和平长入资本主义。后来经过他人发展,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体系。</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伯恩施坦和考茨基</h5> 社会民主主义首先在英国从理论变为现实。这有点出人意料,却也合情合理。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发展、社会体系和思想理论都比他国成熟。英国工党曾于1924年大选获胜,有过短期执政,开创了社会主义政党执政先例。<div><br>二战之后,英国工党击败保守党,反法西斯英雄丘吉尔黯然隐退,工党党魁艾德里出任首相。英国人在战争中打得太苦太累,不想再见到丘吉尔的大烟斗。艾德里战时担任副首相,主管战时民生,举措得当。英国人希望艾德里领导的工党能帮助大家度过战后困难期。<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工党党魁艾德里出任首相</h5> 工党立即将其社会主义思想付诸实施,以赎买方式将大批企业收归国有,包括电力、煤炭、金融等多个行业,甚至包括已有 25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还出台了全新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法》,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国民福利体系。<div><br>战后的西欧普遍面临物资短缺困局。各国纷纷以英国为榜样,拥护政府主导的福利政策。无论是工党、社会党还是社会民主党,凡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都被看好。鼎盛时西欧13个社会民主主义党派同时执政,一时间整个西方世界在向左转。</div><div><br>从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的左倾思潮在逐渐演变。为争取民众支持,左翼政党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个大目标,转而以社会改良为己任。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个转折点,自由市场观念重新抬头。到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带头人是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和英国保守党首相撒切尔。</div><div><br>里根和撒切尔的共同举措是减税,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撒切尔还针对英国国情着重企业私有化。英国国营铁路就是那时候转为私有。有人把两位政要比作《飘》中的两个主人公。男主说,我将安排好一切。女主说,我将随你到天涯海角。<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根和撒切尔</h5> 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向成效显著,90年代信息产业大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繁荣。于是,西方左翼政党便寻求弱化社会主义色彩,向自由市场靠拢,即所谓走第三条道路。西欧政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工党首相布莱尔和德国社会民主党总理施罗德。美国没有社会民主主义传统,但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的施政方针与此类似,也可以算作第三条道路的代表。<div><br></div> <h1><b>三、美国的选择</b></h1><div><br></div><div>美国与西欧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封建历史,没有贵族群体,因而也缺少由此产生的等级传统。相反,美国从不缺平等观念,早早就把“人人平等”写进宪法。</div><div><br>但美国独立后并未努力去实现人人平等,最大障碍是早期移民留下的奴隶制。西欧工业革命前期,美国还是个农业国,尤其是适宜种植的南方,其支柱产业是烟草、棉花、甘蔗这些经济作物。欧洲人的贩奴活动为南方种植园主带来大批廉价劳动力,由此支撑起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靠黑奴支撑的美国南方种植园</h5> 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固有生活方式,更不愿放弃祖先留下的财产。所以一种经济体制一旦成为传统,就很难改变。美国独立之后,联邦政府打算废除奴隶制,但未成功。杰弗逊在独立之前就把废奴写进《独立宣言》草案,但遭到南方各州的怒怼,不得不删除。<div><br>美国从早期移民开始,就形成了高度地方自治,从未有过东半球那样的中央集权。美国全国性政策都是各州妥协的产物,废奴问题也是如此。到1804年,北方各州已普遍废奴,南方各州则顽固坚持,最后形成妥协:密西西比河以东,俄亥俄河以南可以保留奴隶制。于是,美国便有了自由州和蓄奴州之分,直到南北战争结束。<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820年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划分</h5> 不仅如此,南方学者还在努力为奴隶制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出自自然法,是虚伪的骗人把戏。北方雇工名义上获得自由,但他们在工厂之外的死活无人去管。南方的黑奴从摇篮到坟墓都被照料,日子过得比自由雇工好。<div><br>这种振振有辞的辩护并非毫无根据。很多黑奴的确得到主人的善待,满足于种植园的生活。如果给其自由,可能一时间反倒不知如何谋生。但这种辩护回避了一个基本问题:既然奴隶制那么好,为什么不让黑奴自己选择?为什么还要立法抓捕逃奴?</div><div><br>辩护者们还把自己比作欧洲的社会主义者。他们说,社会主义对雇佣劳动的批判很正确,雇佣劳动的本质就是用金钱衡量一切,并不关心利润之外的事,这是一种罪恶。而且欧洲社会主义者只停留在理论上,美国种植园主则把社会主义付诸实施。</div><div><br>美国奴隶制经济能维持到19世纪后期,根本原因是美国工业革命比西欧晚了几十年。英国最早实现工业革命,也最早感受到奴隶劳动的低效率,所以英国作为贩奴大户,也是最早的废奴倡导者。同样,随着美国北方工业崛起,奴隶劳动已不再廉价,对经济本身来说已失去价值。南方奴隶主的挣扎只是在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和习惯生活方式。人们的吃饭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模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div><div><br>一个将天赋人权写入宪法的国家,竟能容许奴隶制延续到19世纪中期,这正是美国社会的特点。由某个权威机构认定一件事的对错,然后动用政府权利强行干预,美国人不认可这种做法。南北战争之后,联邦政府并未没收南方人包括南军军官的个人财产。掠夺战败者,那是东方帝国的行为方式,美国人不认可。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短期内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应该与此有关。<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后南军统帅李将军受到善待,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h5>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出现实用主义哲学,并成为主流意识,实非偶然。实用主义看重个人经验,排斥权威,凡事顺其自然,这恰恰是美国社会的思想结晶。美国正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实例比比皆是。<div><br>二战一直打到英国和中国岌岌可危,美国仍不为所动,直到1941年3月才签署租借法案,到同年12月珍珠港被袭才正式参战。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占上风时,政府似乎无所作为。一旦参战,却全国转入战时状态,整个工业和军队都被调动起来,大军乌泱泱扑向战场。这正是美国作风。</div><div><br>二战之后,西欧各国普遍左倾,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得势,就连北美邻居加拿大也卷入其中。美国却不受影响,联邦政府一直保持对社会经济的低度干预。即便民主党执政,其干预程度也比西欧和日本低得多。半个多世纪来,美国经济虽时有波折,却始终保持活力和高效率。如今,美国人均GDP在全球大国中仍占首位。<br></div><div><br></div> <h1><b>四、新变局</b></h1><div><br>现在要问:美国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吗?<div><br>早在二战之前,美国政府就曾对经济有过深度干预。20年代末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源头正是美国。罗斯福民主党政府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包括限制企业竞争、兴建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放救济金和农业补贴等等。因此有人把罗斯福称为社会主义者。</div><div><br>很多人认为,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的确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认为,真正挽救美国经济的是二战,是战争的特殊环境掩盖了干预政策的弊端。</div><div><br>大萧条引发了国际经济学界的严重对立。一方是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由于凯恩斯的巨大影响,直接被称为凯恩斯学派。罗斯福的经济政策正是采用了凯恩斯学派的主张。另一方是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或称自由经济学派。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市场来说话,尽量渐少政府干预。两位都是英国经济学家,可见英国学界在20世纪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凯恩斯和哈耶克</h5> 二战前后凯恩斯学派成为世界主流,美国却不同。二战后杜鲁门的民主党政府仍在走罗斯福的路,但被艾森豪威尔的共和党政府打断。其后美国一直在走中间道路,直到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危害。哈耶克被重新发现,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到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都深受哈耶克影响,自由市场理论恢复了往日的尊贵。<div><br>历史进入21世纪,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将生产力空前提高,巨额财富滚滚而出,财富分配却出了问题。</div><div><br>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将社会连为一体,为大企业提供了随意扩展业务的便利。一家大银行只要扩大服务器的带宽和容量,就能几乎无限制地吸收客户,扩大营业范围。一家通信运营商用同样的基站和宽带网,可以十倍百倍地提高客户需求和营业额。一家软件公司通过简单复制就能将同一产品变成千百万份商品,让传统厂商看得垂涎欲滴。<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将社会连为一体</h5> 这种新型模式培植了许多大牌跨国公司。顶尖公司的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股东的个人身家突破千亿美元。公司高管年薪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技术和营销团队年薪十万二十万美元的高收入者不计其数。<div><br>于此同时,传统中产者的收入却未见提高,有的甚至下降。低收入者的境遇也未见改善。也就是说,新型产业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扩大了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皆如此,新技术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尤为突出。</div><div><br>于是很多人发现,一向右倾的美国,社会主义思潮也在抬头,尤其是知识界。美国知识界是世界上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多年来引领全球。自二战以来,美国就接替西欧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美国知识界不仅承担了全球大多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人文领域也常有惊人突破。多年来诺奖大都送给了美国人。</div><div><br>这样一个知识群体如果向左转,你要是说美国人疯了,那肯定没有说服力。一件不入眼的事偶然发生,你可以责怪这,责怪那。一旦偶然现象成为倾向,甚至成为潮流,能责怪的就只有上苍了。上苍不小心做了一件糗事,那是对人类的启示。我们不得不正视那些看不惯的现象,弄弄明白,那是否恰为人类一直苦寻的天机。<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工智能会导致世界末日吗?</h5> 再回到当初的问题:美国社会今后将走向何方?<div><br>我们都是凡人,无法神预测,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仍将长期走在最前沿,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突破。未来五到十年,人工智能将使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最先改变的将是美国。随着社会演变,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也许会让人措手不及,有些人甚至将其看作世界末日,如同当下许多人将盛世看作乱世,衰世反而被捧为盛世。</div><div><br>在效率至上的美国,左倾思潮继续升温应是大概率趋势。如果大批人从工作者变为休闲者,任何社会都会变成福利社会,否则将导致严重社会冲突。少数管理者和技术精英变为高高在上的新贵族,那是不可容忍之事,必然会有全新机制来维系社会平等,缓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相伴而来的便是新思潮、新理论。</div><div><br>这正是人类将不得不做的事,也许恰是美国人正在做的事。<br></div> <h5>(图片来自互联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