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 营 村 的 天 井 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 坑 院 里 的 故 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中国摄影旅游网的采风邀请,让我们有幸顺路去张汴乡北营村,去看了看有4000年历史的天井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河南地坑院景区,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独特建筑风貌的景区,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约11公里,我们5点多进入地坑院,心想着太阳落山后能看到灯火辉煌的地下四合院,很失望,景区管理人员说,每年过年的时候所有的灯才能照亮整个景区,赤、橙、黄、绿、青的色彩很是壮观。晚上我们住三门峡洗 温泉,房间不贵很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坑院的开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这里不仅是中原地区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被誉为“ 地下四合院 ”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秘与美丽,我们就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坑院,又称天井院,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是中国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据景区工作人员老贺讲:地坑院的建造过程极为讲究,工匠们首先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出一个边长为10几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深度可达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出几孔窑洞供家人居住,当家里的孩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家人再挖一个窑洞为他们办喜事,每娶一房新人就挖一个,像咱们当地盖房子一样,直至把地坑挖成四合院。窑洞布局合理,冬暖夏凉,既适应了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过去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巧妙利用和改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为独特的是,窑院的一角会特意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出入院子的门洞,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院落的私密性,又便于日常生活。站在地面上,远远望去,只见绿树环绕,却不见房屋踪迹,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方知村落所在,这便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的奇妙景象。景区不大,游客也不太多,旅游旺季时很是不错,坑院里有很多的表演节目,很贴心也很接地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寒,不怕热,天才的构造,建筑的奇迹,智慧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地坑院,是当时老百姓的安乐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荒废多年的八卦地坑院酒店,停工多年, 无人问津, 这里发生了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种神奇的土灶台,它依次开9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9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可以很快做出当地著名的十碗席,是当地婚宴必不可少的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这就是地坑院内的灶台名叫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越往上炉温越低,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灶台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意思是宴请宾客做流水席的时候,放七个锅有些紧张,放八个锅有些慢,而放九个锅则刚刚好。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满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坑院窑洞中摆放的纺花车、织布机、碾盘、石磨和各式各样的已很难见到的农具,仿佛时光倒流,感到温馨而亲切。这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生活,这也曾经是我们童年时的生活再现,看见每一件物件都感觉很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地坑院,一幅幅中原农村生活的画面呈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是老罗家,有兄弟二人,迎着寒风,冷得直打哆嗦。中原大地,雨水少,兄弟二人在嘀咕着: “ 明天我们准备挖坑,把房屋建到地底下去,就可以遮风挡雨,保暖防寒了 ” 有人问: “ 那样雨水下去不怕淹没了吗 ” 老罗兄弟俩说 “不怕,我们这里雨水少,在地下住,可以冬暖夏凉,” 于是,兄弟二人开始着手挖坑,将土挖成一个四方形深坑,只有锄头和撮箕,一边生产生活一边挖坑,对于当时那样简单的条件下的他们来说,挖坑是一项浩瀚的工程,不像今天这样,有挖土机,机械化的操作带来现代工业文明,而那时候,全靠手工操作,完成建造,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老罗兄弟俩的这个地下坑住宅就耗时八年才完成!当坑挖好后,既然兄弟俩共同建造,那么就得分清楚,大哥住哪边,小弟又住哪边,是有讲究的,有一种尊与卑的地位区别。兄为长,弟为幼,兄就住高大宽敞的一边,弟就住低矮狭窄的一边。在挖坑建屋的过程中,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因此常常请左邻右舍帮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着别家的导游,听着滔滔不绝的解说让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地面上,院中的一切一览无余,站在上面和院中的人说话唠嗑,毫无距离感,如果要走进院子,必须走正规通道,每个地坑院都有出口,人们从距院子不远的地方开始,修出一条缓缓的坡道,像隧道一般通到了院子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有一个问题,这地坑院下雨怎么办?村里人说:这个地区很少下大雨,即使下大雨,有渗井排水。渗井的具体构造我不清楚,大约是一条下水道,再接一个容水量较大的蓄水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陕州,真的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古代。地坑院这地方,院子里还有花花草草,生长得特别好,感觉特别有生命力,再看那些门口摆的农具和家用品,就能想象到以前这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地方的人生活节奏很慢,大家都坐在自家门前,聊聊天,打个盹,别提多悠闲了,偶尔有小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欢笑声回荡在四周,感觉特别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地坑院考究的门窗、高挂的灯笼、崭新的布局。地上世界的热闹喧嚣,地下的天井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安安静静,进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只是通向地面的烟囱冒出的炊烟,才能说明院落里还有人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里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为一体,展示传奇的建筑与生活,景区有地下宫殿、村落,还提供民俗表演、美食等体验。春秋游览气候宜人,如果你有时间来看一看还是很不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门峡水电站(中国大型水电站) 离此地很近,可一并去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文编辑:刘慧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