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意大利(12.1) — 海上之城Venezia(威尼斯)(上)

太极神仙

意大利之行第十站 威尼斯(上) 我们意大利行的第十站将要去往水城Venezia(威尼斯)。因为要去的是意大利境内唯一不通汽车的城市,故而决定乘火车前往。<div><br></div><div> 中午11:20从佛罗伦萨出发,13:47抵达威尼斯主岛上的St. Lucia火车站。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主岛共五站,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火车时速大约在160公里/小时左右。还算方便。<br></div><div><br></div><div> 从海上威尼斯到大陆的这条铁路铺设于20世纪。</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两个当时的城邦国家,通常分别被称为"花都"和"水都"。但盐野七生在其所著的《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中说,"<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水’字给人的印象多是静态的。即使有动,也是朝着一个方向缓缓流淌。然而,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则完全不同,它复杂多样,充满动荡,惊心动魄。" </i><font color="#333333">读完她所写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在一片沼泽地里诞生的威尼斯的千年发展史,对她的评价和观点深以为然。故而,本篇游记的题目里,我也仿照盐野七生,称威尼斯为"海上之城"而不是"水上之城"。</font></h3><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图带台阶的建筑就是威尼斯主岛火车站St. Lucia。</h5> <p class="ql-block">  出站即见海。海上之城威尼斯的感觉立即就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威尼斯是一座从茫茫无际的Laguna(泻湖)中升起的、漂浮在海面上的浪漫城市,地处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海滩上,南接古城拉文纳和波河。是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Veneto(威尼托大区)的首府。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是全球旅游之瑰宝。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下图所示是威尼斯的水上Bus站。船票可以从旁边的自动售票机上买,也可在路边报刊亭里买。可以买单程票,检票后75分钟内使用,只能使用一次。也可购买1天票,1天内可以无限次地乘坐运河内的所有水上Bus,除了不能乘坐机场线外。每次上船前都必须在码头上的检票机上打卡检票。许多码头的闸门也需要扫票上的码才能打开。</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在大运河里行驶的船,线路标志一般都是1,2..... ,这些线路会沿着大运河两岸交错地设立站点,一站在运河这边,下一站就停靠到彼岸了。因此非常方便,也可以不操心船的行走方向,无非就是多坐一站或少坐一站。而标注着4.n,5.n那样的公交船,则是沿着城中水道的一侧行驶,一定要看清楚方向,否则有可能坐到了对岸。当然,即便是坐到对岸了也没关系,在桥梁多如牛毛的威尼斯,随便找一座桥过河就行。😁</h3><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公交船的线路号贴于船头。</h5> 👇威尼斯的水上Bus线路图。密密麻麻的线路,与大都市里的地铁线路相差无几。 威尼斯城中布满了蜘蛛网般的河道,纵横交错,据说有110余条之多。房屋沿河道而建。从书中读到,威尼斯人建房,首先需要挑选坚硬的木材制成四方或圆形的木桩,将一头削尖,然后密密麻麻地打进沼泽里;之后再挑选当地特有的耐海水腐蚀的伊斯特拉石材层层垒上,石头缝隙间用粘土和水泥固定。看上去,这些房屋就像建设在水面上一样。 <div><br></div> 👇我们在威尼斯住的酒店也坐落在水边。别看外表不起眼,这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四星级酒店呢。有宽敞的大堂,前台接待离客人进出的通道有一点点距离,所以,这里也是这近20天以来第一个我们每天早上出门不需要跟前台说"笨猪呢"(<i>*意大利语早上好Buongiorno 的意思</i>)的酒店。😁😉 酒店的名字是"Carnval Palace"(狂欢节宫殿)—好气派的名字! 由于除了海里的鱼和海水晒成的盐以外,海水中诞生的威尼斯本身没有再多的资源,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威尼斯人自建国伊始就是商人。而经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便利的航道。因此,早先沿河岸最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当地富商的住宅,出门就是码头,一楼基本上都是商铺或仓库,二楼是主人的住宅,最上层则是烧火做饭和仆人住的地方。把厨房放在顶层,是为了避免失火影响整栋建筑。因此,我们现在沿河道周边经常可以看到比较华丽和漂亮的建筑。👇 在威尼斯共和国千余年的历史中,政府曾多次颁布命令,规定所有河道两边建筑的下水道排放口的高度不得低于涨潮时的水线。否则,涨潮时下水道内的污水会倒流回屋内,这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狭窄的河道,两侧的居民可以隔河握手了。 盐野七生在其所著的《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中提到,如今威尼斯的下水道仍然是直排入运河! 如果这是真的,再看遍布威尼斯的大小河道,似乎不怎么美妙了。😂 不过,盐野七生说,朝夕的潮流是河道天然的清洗方式。"<i><font color="#167efb">从建国之日起就把'活着的潟湖'作为至高使命的威尼斯人,从来没想过海水会有停止流动的时候。因此,污水会随着潮汐带到外海,人们不会连日被恶臭所困。与同时代欧洲的其他任何地方相比,威尼斯在公共卫生方面也处于相当高的水准。</font></i>"—希望如此! 威尼斯还是当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的始发地之一:1347年,蒙古金帐汗受够了意大利人的奴隶交易,围攻克里米亚半岛奴隶交易中心的卡法(<i>*卡法曾经是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的贸易基地</i>),威尼斯人和热内亚人联手抗敌。蒙古人久攻不下,将患瘟疫的尸体用投石器扔进城里,引发瘟疫。逃跑的威尼斯人和热内亚人作为瘟疫病毒的携带者,将黑死病先后带到了君士坦丁堡、西西里等,随后传入西欧各地,导致了历史上惨重无比的黑死病的大爆发。<div><br></div><div> 威尼斯人对这场疫情记忆犹新,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波及本岛,规定所有船只必须在岛外停留40日才能进入岛内。这就有了"qauarantena"的规定。词根"quaranta”是意大利语中40的意思。这就是今日英文中我们无比熟悉的“quarantine"(隔离)一词的由来。</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尼斯大运河的一个客运码头</h5><div><br></div> 而能充分保证大大小小泻湖里的水日夜流动的“功臣”非以形状成反"S"型的著名的威尼斯大运河为首的威尼斯丰富的运河水系莫属。 威尼斯大运河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大运河的一端通往威尼斯泻湖,位于圣塔路西亚车站附近,另一端则是在圣马可广场附近。大运河呈反S形穿过威尼斯的市中心,长3800米,宽30米至90米,平均深度5米,并与市内许多小运河相连,把威尼斯分为两部分。这条大运河其实就是一条自河川流向大海的水道的"升级版"。 <div>  如今的威尼斯只是一个观光都市。要说它有别于其他同类城市的,应该就是大运河。曾经征服了威尼斯的拿破仑特意制定了一个法律,将大运河定为国宝(<i>*这个法律保留至今</i>),只要是去过威尼斯、曾经坐船游过运河的人,想来都会赞同他的这个决定。<br></div><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呈反S型的大运河。</h5> 同样是根据盐野七生的描述,威尼斯的运河大部分并不是人工挖掘的,而是依照自然水路的流向,利用岛屿之间、沙洲之间的水流,留取其最深处,再用木桩和石材加固两边的河岸。因此威尼斯的运河蜿蜒曲折。在威尼斯,运河首先的作用是引水而不是通航,通航是结果,保证威尼斯全境大大小小的泻湖、河流的水生生不息奔腾入海是最主要的目的。"Laguna Viva"("活着的泻湖")是威尼斯人日久天长地居住在这一片原本的沼泽地里的最生死攸关的大事。<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岸边也插着密密的木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漂浮"在水中央的房屋,多么浪漫啊! </h5> <div>  大运河的两岸拥有超过170栋建筑,其中大部分是13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包括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宫殿、教堂、旅馆和民居穿插分布其中,艺术家足迹随处可寻。显露出千年威尼斯共和国的繁华与艺术。<br></div><div><br></div><div> 大运河在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会举行贡多拉比赛,比赛是为了纪念塞浦路斯女王在1489年将自己的国家贡献给威尼斯。这种竞赛每年都会吸引许多人到场观看。<br></div><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马克钟楼上俯瞰大运河,此处应该算大运河最开阔的地方了。<br></h5> 官网上说,与许多其他意大利城市不同,威尼斯的诞生有确切的日期:公元421年3月25日,来自帕多瓦的三位执政官为了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港口,着手组织建造了圣马可广场,威尼斯由此诞生。<div><br></div><div> 然而,我更喜欢盐野七生所描述的威尼斯诞生的传说:罗马帝国末期,为了逃离蛮族的侵扰,居住在意大利东北部Veneto(威尼托)的人们走投无路下,盼望神父给他们指出一条生路,而无言以对的神父张开双手朝向天空,与其说是在向神祈祷,更像是绝望的控诉,正在此时,天上传来一个声音:“爬到塔上去,往大海的方向看,所见之处便是你们未来的家园。” 于是人们登上教堂的高塔举目望去,彼时正逢退潮,从塔上可以看见零星露出水面的沼泽地,除了茂密的芦苇,不见任何树木的影子。因为是神的指示,于是男女老少在神父的带领下,带着造房子的木材,拖家带口地来到这片沼泽地居住下来。这就是最初的威尼斯。</div><div><br></div><div> 之后威尼斯的发展与壮大均与海洋有关:随着盐田的建立,威尼斯人与世界各地进行商贸往来,成为海上强国。18世纪,威尼斯公国建立,两位威尼斯公爵成为其第一位统治者。威尼斯的首都后来成为威尼斯共和国,在其达到鼎盛时期并在地中海建立了多个基地时,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帝国。</div><div><br></div><div> 无论是官方说法还是传说,不管怎样,一个具有神秘魅力的美丽的威尼斯绝对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圣马可大教堂上俯瞰威尼斯的诞生地—圣马可广场。</h5> 👇在威尼斯见到最多的除了水就是桥。威尼斯共有大大小小118个岛屿,通过400多座各式桥梁连接。这些桥中,有石桥、有木桥;有横跨大运河长长的大桥,也有连接小河沟两侧短短的小桥,形状各异,长短各异,材质各异,宽窄各异,构成了一幅幅别样的风景。 我们所住酒店附近的Ponte delle Guglie 桥,是从火车站通往主岛中心区的最主要的桥梁,上面有许多“石鬼”雕像。👇 👇短短的一段距离内竟然有两座桥!猜想这里过去肯定住的是达官显贵,为了自家出行方便而架桥修路。 👇下图是威尼斯最著名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座桥—Ponte di Rialto(里亚托桥)。它是威尼斯共和国鼎盛时期的象征,是横跨大运河的四座桥梁中最古老、最著名的一座。<div><br></div><div> 里亚托桥总长约48米,宽22米,桥下是一个长达28米、装饰华丽的拱洞,由12万根木柱支撑其基础。初建于1588年,并于1591年完工。当时威尼斯最杰出的工程师Antonio da Ponte(安东尼奥·达·彭特)的建设方案在与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 Palladio(帕拉第奥)和 Sansovino(桑索维诺)等著名建筑师的方案竞争中胜出,承担了这座桥的设计与建造工程。它是连接威尼斯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里亚托桥建成之前,大运河两岸之间没有其他连接通道。👇</div> <div>  14、15世纪时,这里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塞浦路斯的糖、希腊的葡萄酒、东方的丝绸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英国的羊毛、佛兰德尔的呢绒、德国的铜和铁,还有发达的汇兑业和金融业。这里尤其是东方香料在欧洲的集散地,德国人经常来批发,并在里亚尔托桥边有一座很大的商馆,叫德国商站(Fondaco dei Tedeschi),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奢侈品牌大型购物店,向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销售欧洲品牌。里亚托桥如今已没有当年的世界气象,但是还有鱼市和菜市,不乏生机。<br></div><div><br></div><div> 游客、摄影师和画家都喜欢来此桥流览城水相连的景色。我们在岛上闲逛时,在里亚托桥边排队等待拍照,遇到一对小情侣,小女孩非常友好地冲我们微笑,主动表示要帮我们拍合影,我们当然欣然接受了,并且也反过来帮他们拍了好几张合影。一问之下,又是德国人!德国离威尼斯近,所以在威尼斯遇到德国人不足为奇。</div> <div>  👇这是里亚托桥边繁忙的码头。客船、货船及岸边的游客组成了一首喧闹的交响曲。</div> 👇Ponte dei Sospiri(叹息桥) 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也是经常出现在照片、画作中的一座美丽的桥。这座桥距离圣马可广场仅几步之遥,连接着总督府和新宫。然而从外面是无法走上这座桥的,只能是在参观总督府时才可以踏上这座桥一睹其内部真容。<br><div><br></div><div> 它最初是威尼斯监狱里的囚犯们在被关进监狱之前必经的桥。经过这座桥时,从桥上的小窗口最后一次看到阳光,看到外面的自由,此时他们叹了口气。根据流行的说法,叹息桥这个名字最早是由英国诗人拜伦勋爵使用的。<br></div><div><br></div><div> 今天,这座桥被称为"ponte dell'amore"(“爱之桥”)。<br></div>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从总督府里走到“监狱”部分展区时从里面看到的叹息桥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是由建筑师Antonio Contin(安东尼奥·康丁)在1514年建造的。当时教主Marino Grimani(马利诺·格里马尼)下令建造一条通道,将监狱与治安法官的房间连接起来。叹息桥由来自伊斯特拉的白石制成,具有完美的巴洛克风格。在桥跨中央,可以看到Grimani家族的纹章。它完全封闭,由两条狭窄的走廊组成,这个走廊与外界完全隔开,旨在防止囚犯采取任何可能的逃跑路线。👇<br></p> 👇无论是里亚托桥还是叹息桥,都是身处威尼斯的画家笔下绝不可错过的主角。这是路边小店里摆放售卖的叹息桥、里亚托桥等的素描画,一张要45欧! 在威尼斯,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桥梁都不设坡道,只有台阶。因此,对于拖着大箱小箱的游客而言,如果不乘坐水上Bus,徒步去酒店或车站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div><br></div><div> 我们酒店附近的这座Ponte delle Guglie 桥还好说,作为一座从火车站出来通往市中心的主要桥梁,有供游人拖箱子的缓坡道。👇</div> 👇而下面这座似乎是大运河上最长的大桥,连接着火车站和城市边上的公交枢纽站,却竟然没有坡道! 实在是令我们感到诧异。 <p class="ql-block">  👇有趣且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只有区区几级台阶处,奇奇怪怪地修了一条还带拐弯的无障碍坡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途径这片区域时,"好事”地拍下了一位穿红衣旅行者的行进路线:先是充分利用了这个小坡道上来;再通过一段地下通道;接着只好拖着行李箱上台阶过桥了;从下面的第四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她前面一个穿黑衣的女子,估计是怕行李箱轮子受损,干脆提着行李箱上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顺便多说一句,在意大利旅行,要么挑选一只轮子超级结实的箱子,要么就要做好回来后给箱子换轮子的准备。—这是我们的经验所得。😜🤣</p> 无论你是否来过威尼斯,肯定都熟悉或至少听说过 "gondola”(贡多拉)一词。作为曾经是威尼斯人出门或载货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的贡多拉,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和帝都的三轮车一样,仅剩下载着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大小河道中这唯一功用。成为威尼斯人从游客腰包里掏钱的专用工具。👇 作为全世界唯威尼斯独有的贡多拉,船体纤细,船底平直,两头尖尖,微微翘起。轻盈的特征使贡多拉能较好地适应这些又窄又浅的河流。仔细看,其船首微向左倾,这是为了抵消船桨的重量,避免出现它在原地转圈的搞笑情景。贡多拉长度限制在11米下,宽度限制为1.75米,承载重量为700公斤。<div><br></div><div> 据说在16世纪之前,贡多拉的装饰各式各样,非常精美。但根据1562年出台的法律,为了防止人们炫富而规定所有贡多拉均要漆成黑色,不得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贡多拉均涂上了黑漆。只是作为如今的旅游用途,有的贡多拉还是稍稍做了装饰,主要似乎在座位上。👇</div> 👇下图是贡多拉船夫的独特装扮:带横条的针织上衣,黑色背心,黑边草帽。 👇威尼斯河道周边多有贡多拉停靠点,规模大小不一。 👇这个看上去是一个小站,停靠着两三只贡多拉,船夫边聊天边等有意愿坐贡多拉游览的顾客,这样的船,行走路线应该是可以互相商量着来,正规站点有正规固定的行船线路。岸边贴着一张价目表。观察了一下,多数站点的贡多拉价目基本都一样,按时间计费。 👇这个是规模较大的一个贡多拉站台。看坐贡多拉的游客不算多,也许是没到旺季。 👇贡多拉也涨价了,原来半小时80欧一船,涨到90欧,一船最多坐5人。夜晚游河则是35分钟 110欧/船。 我们俩对坐贡多拉兴趣缺缺,在威尼斯的三天里,除了第三天坐船游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是靠双腿逛威尼斯。 👇我们不坐贡多拉,但看着别人坐也挺有趣。😉这是在圣马可广场外大运河里的景色。 👇大运河里也要走规定的路线。插着木桩处应该是浅滩,船只需要避开。如果没有这些木桩的提示,即使是涨潮时,经验不够丰富的水手也很有可能无法避免船只搁浅;而退潮时,哪怕船小,也很有可能误入无法行驶的航路。<div><br></div><div> 据盐野七生的描述,在公元8世纪威尼斯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入侵的战斗中,威尼斯人就是通过拔起伫立在海中用来标示航行区域的木桩,诱骗法兰克人的战船进入泻湖中的浅滩,导致在海水退潮后法兰克人的战船船底深陷泥浆,被动挨打,威尼斯人大获全胜。</div> 👇我在桥上看风景,你在船上看我😁 👇从水面上穿过如今的爱之桥,是否彼此的爱会更加长长久久?浪漫的场景呈现在眼前。 👇泛舟在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上,眼前是大片通透碧绿的颜色,粼粼水波延伸向天海相接的尽头。雄浑壮阔如此,温柔旖旎如许,唯有一个字:美! 👇小桥、流水、扁舟、五彩缤纷的房屋,魅力无限的海上之城威尼斯令人迷醉其中。 艳阳西斜的傍晚,水边的景色更美。 粉色的天空,五彩晚霞倒映在淡金色海面之上,橘红品红浅粉蛋黄湛蓝碧绿……无数绚烂颜色随着海水波动,就如同打翻了的染料,随着水波不断涌动,每一次波浪的潮涌都变幻出新的颜色,呈现出令人惊异的艳丽。 波光粼粼,倒映着夕阳余晖,金光霞色照耀在海面上,船儿驶过,荡起水波,跳跃斑驳的光点聚了又散。 灯火阑珊的威尼斯,色彩斑斓的夜景,看醉了人,迷醉了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文字:太极神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照片: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背景音乐:门德尔松钢琴曲:威尼斯船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