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不知道的世界名著——《哥萨克》

陌上花开

<p class="ql-block">体裁:小说</p><p class="ql-block">作者:列夫·托尔斯泰</p><p class="ql-block">类型:心理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时间:19世纪</p><p class="ql-block">地点:高加索</p><p class="ql-block">初版:1863年</p><p class="ql-block">主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奥列宁,俄罗斯贵族</p><p class="ql-block">玛尔扬卡,哥萨克姑娘</p><p class="ql-block">鲁卡施卡,哥萨克青年,玛尔扬卡的未婚夫</p><p class="ql-block">叶尔罗西卡大叔,老年哥萨克,退役军人</p><p class="ql-block">短评:</p><p class="ql-block">《哥萨克》是托尔斯泰小说中较短而又不太知名的作品。但它是俄罗斯文学中描绘哥萨克生活与哥萨克民族的一幅最好的画图。作者两个心理问题置于哥萨克人部落生活的背景之下。第一个问题涉及一个年轻人,他既想得到爱情又想顺应时势,以立足于社会。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未开化的社会在接受某种高级文化的统治时的痛苦与艰难。从一个俄罗斯贵族与一个哥萨克姑娘的交往中,从一群俄国士兵来到一个哥萨克村落以增强边防所引起的问题中,读者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民族不可能总是互相赞赏、尊重对方,并为对方着想的,尽管他们结盟以抗击一个强大的敌人。</p><p class="ql-block">概要:</p><p class="ql-block">俄国贵族奥列宁决定离开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去高加索投军,作一名下级军官。他这样做,有许多原因:</p><p class="ql-block">他一掷千金,败掉了自个儿庄园的一大半,他对空虚的生活已感到厌倦,并且他因一场爱情纠葛而进退维谷,为不能回报女方对他的情爱而内疚。</p><p class="ql-block">举行了一场告别聚会后,奥列宁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出发了,他和仆人万龙沙日夜兼程向南方高加索——哥萨克居住的地方进发,行程越远,奥列宁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感觉越好,在一年的服役期中,他有机会存钱,调整自己的人生哲学,摆脱妨碍自己去爱的心理状态。他深信在新天地里自己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能学着像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人。</p><p class="ql-block">到部队不久,他作为一支分队的成员被派去守卫特雷克河一线,防止居住在南岸山地和大草原上的部落来骚扰。部队的任务还包括帮助居住在水草丰美的临河狭窄地带上的哥萨克们。奥列宁所在的分队驻守在诺沃姆林村。这是一个不足两千人,主要由哥萨克人组成的村落。</p><p class="ql-block">哥萨克人以打猎度日,也站岗放哨、戍守特雷克河岸。妇女则理家务农。奥列宁随同部队进驻这座村子后,他却免于军务,自由自在地打发时光,因为他是一个贵族。</p><p class="ql-block">哥萨克人并不喜欢俄国军队,一是因为两个民族之间积怨甚深,二是因为两种文化相互冲突,有待于调和。奥列宁住在一位哥萨克少尉家,仅住了一天,他就明白自己不受欢迎。这一家之所以让他和他的仆人住进来只是出于无奈。</p><p class="ql-block">这一家共有三人——哥萨克少尉,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女儿玛尔扬卡。一个哥萨克青年曾向玛尔扬卡求过婚。这小伙子名叫鲁卡施卡,是村中的一条好汉,他曾溺毙了一个泅水来犯的山地部落人,而救下一个小女孩,奥列宁很快迷上了玛尔扬卡,但是他在姑娘面前又常手足无措。与玛尔扬卡这个未开化的哥萨克姑娘谈情说爱的冲动弄得他神魂颠倒。</p><p class="ql-block">奥列宁和鲁卡施卡交上了朋友。他打猎时在一个前哨站遇到那个哥萨克小伙子和一位哥萨克老人叶尔罗西卡大叔,老人早已退役了,奥列宁与叶尔罗西卡几乎每天作伴去打猎。奥列宁厌恶同僚们的滥饮、狂赌及趁着家中男人在外追逐妇女的勾当。奥列宁喜欢独往独来,或与叶尔罗西卡一道去特雷克河岸树林中去打猎。在那地方,他可以理一理自己情感方面的思绪。</p><p class="ql-block">终于,奥列宁悟出一条道理,对别人的慷慨能使自己幸福,赠鲁卡施卡一匹马,送叶尔罗西卡一件小礼物,这些在自己不过是九牛拔一毛,而对他人却是礼重如山,他对此感到欣慰和满足。此外,奥列宁有一枪射中野鸡翅膀的好枪法。也赢得了哥萨克们的尊重。他们从未见过这种枪法。</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玛尔扬卡在奥列宁心目中愈来愈占据重要位置。当姑娘的父母宣布玛尔扬卡正式与鲁卡施卡订婚时,奥列宁意识到自己确实深深爱上了玛尔扬卡。他把这种爱可能带来的后果在心中仔细掂量,服役期满后,携姑娘同归他应该回的莫斯科是不可能的。他也不能想象在这哥萨克村子终身定居。虽然他十分珍惜在此地的客居,但他知道过那种蒙昧而未开化的生活永不会使他幸福。他和他已暂时告别的那个天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社交的还是物质的。</p><p class="ql-block">奥列宁帮助玛尔扬卡摘葡萄时,他有机会向他表白了自己的心迹。玛尔扬卡既不生气,也不拒绝,只是淡然处之。此后奥列宁只要有机会就就紧追不舍,信誓旦旦地要娶玛尔扬卡。玛尔扬卡绝口不提自己是否愿意嫁给他。她也清楚这样的婚姻会遇到怎样的麻烦。所以她不像其他哥萨克姑娘,不管对鲁卡施卡还是对奥列宁都守身如玉,鲁卡施卡非常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既不心焦也不着急。瓜熟蒂落,他知道他比奥列宁占着怎样的优势。</p><p class="ql-block">一天,一队偷袭者渡过特雷克河,出现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当哥萨克们——奥列宁也在其中——向匪徒们发起冲锋时,入侵者把自己捆在一起,无人能溜之大吉,这样就能顽抗到底。鲁卡施卡负了伤,战斗结束后,他被抬了回去。人们发现他已康复无望。玛尔扬卡面对父母为她选择的丈夫,此时明白不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自己的民族,和奥列宁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醒悟到自己对那俄罗斯人绝不可能有持久的感情。玛尔扬卡断然拒绝了奥列宁,奥列宁要求调到另外一支部队,上面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和仆人离开了这个村子,告别了自己永远不会接受的那种生活。</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早在1852年,托尔斯泰就开始酝酿写作《哥萨克》一书。要整整十年时耕时辍,才完成了这本小说。本书的基本思想之于作者和其哥萨克老朋友艾彼什卡(书中叶尔罗西卡的原型)的长谈。托尔斯泰最初草拟的计划(1)写狩猎的故事;(2)写哥萨克传统生活方式的故事;(3)写自己在山中探险的故事。托尔斯泰初始的意向是创作一篇鸿篇巨制,要包括哥萨克历史的详细背景,忠实的重现高加索地区的风俗,也要织进爱彼什卡讲的所有故事。但后来,托尔斯泰一改初衷,匆匆写完了这部小说以赶上1863年出版的限期。</p><p class="ql-block">这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小说长约200页,原定的写作计划不是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就是因匆忙草成而舍弃。所以《哥萨克》一书在结构和风格上有很多特殊之处。但它却是托翁文学生涯演进中的重要一步——这是他第一部译成一种外文的著述,也是他第一部在国外引起热烈反响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本书对哥萨克生活中的描写迄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这还是一部心理分析的杰作,它所精心描绘的年轻人,是一个不断求索以填充自己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人。本书主人公奥列宁带有很大的自传成份,像年轻的奥列宁一样,托尔斯泰于1852年离开莫斯科,进入驻守在高加索地区的某团队服役。四年戎马生涯,托尔斯泰随部队转战高加索、多瑙河畔和克里米亚半岛。戎马倥偬中,他写下了一部详尽的日记,成为日后他写这部小说时珍贵无比的素材。羁旅高加索期间的日记包括了军人托尔斯泰生活的所有方面,不仅包含了战斗,也记下了狩猎、宴饮、读书写作之乐和无所事事的无聊苦闷,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亲身体验的记录,赋予《哥萨克》情节和场景以真实感,至于那气氛的烘托及留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更是和托翁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除此之外,主人公与托尔斯泰的背景也几乎完全一样。奥列宁和他的塑造者皆为青年贵族,,两人离开莫斯科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债台高筑和爱情的挫折。两人都希望在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迥异的生活方式中寻求崭新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城市生活的滋味万千,文化的缤纷色彩和颓唐没落,魅力和腐朽,创造性和死水一潭般的窒息,混杂在一起。对这种生活的逃避,构成了《哥萨克》一书的中心主题。小说紧扣俄罗斯人最为关切的事件,从都市文明的没落影响中解脱,回复到一种更自然的状态中去。奥列宁从莫斯科上流社会令人目眩的漩涡中挣脱而隐身于高加索山地,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需解答的重要问题是托尔斯泰是否在“自然对文明之争”中得出了和卢梭相同的结论。不错,在头几章中,主人公看起来的确激情于自然环境中,以求在清新的空气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后几章情节的发展确也证明了高加索正有奥列宁孜孜以求的那种自然生活,但他所代表的都市文明是否被完全摈弃了呢?回答是:托尔斯泰看出了两种生活方式各有优缺点,而且两者他都未予抛弃。这种客观性可以从对老叶尔罗西卡的刻画中看出来。如果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文明的批驳的话,那么这老哥萨克无可争辩地代表了哥萨克智慧和生活方式的优越之处,当然也不全然如此,作者把它描绘成了一个勇武的猎人和士兵,人情味十足,但是却满身缺点。他招人喜欢却好色,是个被上帝遗弃了的小人。在奥列宁面前他并不表现出远见卓识和古老的智慧只是骑马、打猎、喝酒,鼓励奥列宁纵情声色而不必把未来挂在心上。同样,在另一个哥萨克主要人物鲁卡施卡身上也是勇力和美德兼具缺点和委琐并存,叶尔罗西卡、鲁卡施卡和他们的族人因为勇敢、奔放、热爱故土家园而值得称道,但同时他们也杀人、偷盗、酗酒和淫荡。</p><p class="ql-block">以同样的方式,托尔斯泰抨击了他自己和书中主人公所处阶级的通病:自私、鼠目寸光、虚伪造作,易怒而不负责任。尽管托尔斯泰看见了贵族们的缺点,也将它们织入奥列宁身上,却也并未忽视他们的可贵之处。奥列宁的优点表现在他的基本道德上。其道德观不能容忍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所以他对自己的缺陷及原先的生活方式深为不满,他努力寻求解脱的妙方,尽力让自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而成长,尽管这种追求以一种散乱无章的方式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幸福,奥列宁的观点摇摆不定,这种摇摆贯穿故事始终,在第2章他声称“为别人而活着即幸福”。而在第33章他则相信:“自我克制完全是扯谈……我只爱自己,我控制不了爱她的欲念,和她过一辈子的欲念。”通观全书,奥列宁始终未找到幸福之路,尽管他与哥萨克们一起度过了一段时光虽少,却没有忧虑、无牵无挂的生活。但他也确实发现了都市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哥萨克生活是水火不相容的。当他与玛尔扬卡建立某种关系的努力失败时,他从个人的觉度认识到了这一点;当他感到自己并不能真正成为哥萨克文化的一部分时,他从更普遍的意义上也认识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奥列宁寻求幸福的行动贯穿全书。除此而外,绚丽多彩、引人遐想的描述段落也将小说紧紧地聚合在一起。托尔斯泰以明晰、简洁、苍劲有力的风格描绘出了哥萨克生活和他们的辛勤耕耘,给读者留下一幅难以忘怀的图画。在这部早期著作中,他对自然、农耕和乡村生活之爱是倾注于骑马、打猎和收获场景里的,从而获得了鲜明的效果,这无疑是托尔斯泰后来在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天才的预先显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