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桃村土地的变迁(二.集体所有)

迷宫的出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桃村土地的变迁(二.集体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下桃花吐高级社成立,后改为下桃花吐生产大队,下属六个生产队。生产队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大地上存续了25年(1958年——1983年),那什么是生产队。生产队,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国营农场中,它是劳动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农村,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p><p class="ql-block"> 最初下桃花吐生产大队成立,张春廷任党支部书记。全村农户的土地都归了高级社,也就是大队集体所有。也在这1958年,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大跃进」狂澜,刮起了一阵「共产主义」的旋风。国家的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如火如荼,从上到下大力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口号。国家开始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那时的口号是很多的,如:“三年超英,五年超美”,“人民公社是天堂,共产主义是桥梁”等,人民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年人民公社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下桃花吐生产大队加入了桃花吐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生产大队在上级号召下办起了公共食堂,下桃花吐生产大队的公共食堂设在村东边郝志刚家的大院里。五间正房中间的山墙全部打通,穿上梁,餐厅很大,摆上长条凳,长条桌和圆桌。生产大队指定十几个人做厨师,专门为全村人做饭做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天早晨起来,人民揉揉眼睛,洗把脸,充满着喜悦和憧憬,大人孩子兴高采烈的来到食堂吃饭。开饭时,有专人端盘上菜,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荤菜,饭随便吃,还不要钱。大多数是一家人或平时三亲两好的坐一桌,整个餐厅乱哄哄的,更是孩子的乐园,甚是热闹。食堂厨师们给人们打饭,手忙脚乱,应顾不暇,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的下桃花吐村,不像现在器械化劳作,没有各种肥料的帮助,土地也好像是故意不给人民面子,产不出粮食来,广阔的田野显得异常萧条。一切是靠人们的双手,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在贫瘠的土地上勤劳耕作,但收获甚微。好的一亩地才收获二、三百来斤粮食,差的土地绝收。大食堂已经挥霍的四壁徒空,没有能力办下去,最后沦落的两手空空,凄凄惨惨,还是散伙了,退出了历史舞台。民以食为天,是离不开吃饭的,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到食堂停饮后,有的人为了活命,为了能吃上饭,外出逃荒觅生去了。下桃村有些农户逃荒去了黑龙江,多数村民坚守下桃花吐这块土地维持生存。</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散伙后,紧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生存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下桃花吐生产大队本来不富裕,社员生活就非常困难,更是雪上加霜,几乎陷于绝境,在饥饿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但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干旱无雨,庄稼长势不好,生产队打的粮食上交国家公粮还不足,分给社员的粮食少了又少。国家为农民度过难关,生产队分点自留地,允许小开荒,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度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未七十年代初,“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开展,下桃花吐也不例外,这个自然村是一个在桃花山下七沟八坡环境较差的山村,却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下桃花吐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德芳带领大队领导班子对全村土地进行规划,东山坡地块和桃花山下的西山坡土地下边修水平梯田,上边栽植果树和槐树。在西山坡和东山坡的地打井,旱田变水浇地,增产增收。动员全村男女老少修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东梁会战挖坑栽树,积极投身到学大寨运动中。</p><p class="ql-block"> 修梯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动员全村男女老少从秋未一直到干到初冬才能结束。当时所谓 “修梯田”就是在坡度的田地里挖这边,墊那边,把那原来有角度的坡地上的土挖了去,倒在旁边的沟里,创出一块平地来。</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未季节在大队领导们的组织带领下,社员们都扛着铁锨、镢头,挑着竹筐,拉着架子车,迈向东梁下坡地,走向梯田大会战现场,开始抡起镢头,挑起箩筐,在家乡的土地上修田造地。挖土的挥舞着镢头奋勇当先,挥汗如雨,装土的拿着铁锨上下翻飞,挑土的你追我赶,推土的争先恐后。那个时代下桃花吐生产大队社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坚韧、乐观、奉献、自强的精神风貌,对土地、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下桃花吐社员一锨锨、一筐筐、一车车,造出了一块又一块平展展的梯田。通过修建梯田的方式改善了土地的利用状况,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1981年,下桃花吐生产大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实行土地下放,包产到户的政策。于是乎,一场分田单干的农村改革在下桃村席卷而来。在郝志学书记的领导下,六个生产队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按人口平均分配,负担农业税,缴纳承包费,负担国家定购任务。土地分完后,生产队实际上解散了,村集体的农用工具、牲蓄相应地分到了每家每户。到1983年,初步完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集体财产、牲畜分到各户,人们生活了二十五年集体经济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淡出了历史舞台。并恢复乡村建制,取消了人民公社,下桃花吐生产大队改为下桃花吐村委会。</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解体了,很多人并不留恋了。集体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下桃村民,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踏实和笑容,心中唤起了从未有过的憧憬和向往,全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干劲。生长在农村的下桃村民,对土地是有一定感情的。每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民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在田野间耕种,在大地上收割,体验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在忙碌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生机和活力,感受到了与大自然共同舞动的快乐。</span>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仿佛看到了丰收在望。农民承包了生产队的土地,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开始规划承包地的种植了,哪块种庄稼,那块种棉花,那时棉花国家收购,当时在承包地里的农活都是起五更爬半夜的辛苦耕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地从来就是农民的命根,是农民一切生活的起点,是农民所有憧憬的归宿,也是农民生命的全部寄托和生存的精神支柱。下桃村民在承包地里辛勤耕耘,增产增收,</span>打的粮食,先上交国家粮库,剩余的自己支配。</p><p class="ql-block"> 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年年春旱。”这也是朝阳地区大部分的气候特征。“旱”,不是贫穷、懈怠的理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九十年代第二轮土地承包时(1997年),下桃花吐村,一场变革悄然兴起,向设施农业集中发力。党支部书记郝志学,村主任徐朝贺等村干部们怀揣着对村子未来的美好憧憬,积极动员村民们建设蔬菜大棚。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统一协调。从下桃花吐村农业生产资源现状出发,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调动一些农民们的积极性,组织社员去了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下桃花吐生产大队协助各生产队调整地块,想方设法的要把这件事落实到实处。村中想种大棚菜的人,先给予鼓励,然后贷款一部分钱,发放到一些贫困的,想置办大棚置办不起的村民手中,解决建蔬菜大棚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下,乡亲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记得那时建的大棚是泥土墙,人们憧憬着未来,干得热火朝天。因此,村民不再外出打工,家家搞起了设施农业,种植西红柿等蔬菜。从此,突破困境,实现创业梦想,走上了一条打造大棚,种植蔬菜,管理蔬菜,销售蔬菜的漫长之路。 </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蔬菜大棚开始形成了规模,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蔬菜村,家家户户都种着大棚,可以说大棚改变了下桃花吐村民的生活方式,把从以前的贫困村拉了出来。站在桃花吐镇的桃花山高处,极目远眺,一栋一栋大棚连片成区向远处伸展,蔚为壮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远望去,那一片蓝色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大地的明珠。竹竿与塑料大棚膜搭建起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种植蔬菜的空间,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 人总要有一种闯劲,勇敢的踏出去第一步,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坚定信念,下桃花吐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才闯出种植大棚蔬菜致富路,成为蔬菜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村的老百姓在这下桃花吐的土地上种出“钱”,增加了效益,成为附近闻名的西红柿产业基地的原因:</span>一是深井灌溉菜地,水质好;二是下桃花吐村有地理优势,土质肥沃,没发生过自然灾害;三是农民舍得投入,买好种子,能出好苗,蔬菜品质自然好……凭借无公害种植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本世年代初,客商把车开到田间地头收购。村里种植西红柿成规模了,客商开始常年驻村收购。这里便成了蔬菜批发集散地,除了本省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菜商也纷至沓来,更有西红柿远销到俄罗斯。一些村民靠着帮棚户采摘西红柿,给客商分拣西红柿,每个月都能挣到不少钱。不出村就能挣大钱,这活儿人们当然乐意干。从此下桃花吐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出了一条增收的强村富民之路,成为了那段岁月里最难忘的回忆。 </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下桃花吐村的土地上,兴修水利,早在生产队时期打了五、六口大井修建了灌溉渠道,用于满足基本的灌溉需求。但随着人们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始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闫富明任下桃村主任2018年在下桃村三大版块的土地(东山坡、西山坡、村北大洼)打了十一口井,并配套,全村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2023年张铁军书记在原有水利设施基础上又打了四口井,拉电配套,挖灌溉管道等,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下桃村民在土地上实行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的多、产的多,亩产2000斤左右,卖的就多,收入就高,对国家的贡献就大。还有部分村民把承包地责任田深翻细耕、平整地块,在集体所有制生产队荒芜的土地、残垣沟壑又重新开垦起来,实干苦干,彻底改变模样,瘠薄土地变成了丰产田。下桃村民对对土地眷恋、不舍与热爱,对土地的投入,也是苦乐并存的生活印记,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站在桃花山上,放眼望去,温和的朝阳洒满下桃花吐大地,幸福的笑容印在下桃花吐人们的脸上,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希望处处</span>和谐的景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如同一位母亲张开了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曾经与过往。明清朝代的封建地租(1949年以前),土地改革的农民土地制(1949年至1958年),生产队土地集体所有制(1958年至1982年),分田单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以后)。家乡的土地经历了变迁,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每一块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span>养育了下桃花吐人;家乡的土地,塑造了下桃花吐村民淳朴、善良的性格;每一片土地都有着一段时间的故事,一段人们生活和奋斗的历程。曾经,村民们在田野间劳作,笑语欢歌,共同度过每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赋予了下桃花吐繁荣昌盛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这片土地上的时空是干净的,灵魂是纯净的,家乡的土地是一片美丽的风景,每块土地都弥漫着家乡的温馨,也是村民辛勤劳作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悠久、厚重的土地上,老牛拉着铁犁耕种过一片落寞,挥舞着的锄头也竭尽全力想斩尽那一片荒凉。这厚重的土地,承载了一代一代下桃村民成长的足迹,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希望与梦想,人们把那份执着,那份眷恋,那份深沉的爱,全融在了土地里面,在历次土地变迁中,下桃村民用汗水浇灌这片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守护者,也是最伟大、最勤劳的下桃花吐村民。在时光的推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嘶哑的呼唤当中,这片土地也在悄无声息中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有的模样,使下桃花吐土地肥沃,良田纵横。</span></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这片土地永远使人们眷恋守望的地方,让走出去的人走的再远也走不出那份对这片土地的牵挂与惦念,让坚守着人不只是惘然坚持的守望,让一切美好都在前行的路上努力绽放。正是因为我们在下桃花吐这块土地经历过太多的穷与苦,村外东梁西坡七沟八坎,土地脊薄,粮食产量很低。而如今的土地已是平平坦坦肥沃的庄稼地!庄稼地两头,左右两旁,南北纵横道路通畅,年年修整,地中机井矗立,地下灌溉管道纵横贯通。下桃花吐的土地上与蓝天下展现的不再是贫穷与困苦,不再是饥饿与荒凉,不再是黑呦呦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而是繁荣与美丽,温馨与和谐,文明与进步,诗与远方,下桃花吐这片土地终于活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所期盼的田园风光,活成了一个令世人敬仰的肥沃良田。</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执着和坚守的化身。</span>那古老厚重、承载着世代农民辛勤汗水的土地,它牵动着千万家灯火,牵动着下桃花吐村民的生计和前途。<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看到了岁月的变迁和不朽的记忆。或许,正是因为下桃的土地付出与奉献,辛勤耕耘中的丰收,才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成为人们永远热恋故土,</span>感受那份宁静与深沉,让人生出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和敬畏。下桃村土地,既是我们的饭碗,又是我们的根基,它见证了父辈们的汗水,也承载着子孙们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下桃花吐村里村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副全新的面孔。村庄有蓝天、白云、田园;村内道路平坦笔直,道路两旁树荫成行,绿化带悠然洁净,花园般的装束,展示着下桃村优美的面貌。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村民才真正的从灵魂深处感悟到家乡土地那份特别的味道,那是在泪水与汗水的苦水浸泡后的一种甜蜜与幸福的感觉,是一种被一代又一代人呵护改变的美好的感觉,是一碗值得令人百般回味的心灵鸡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下桃花吐</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