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霍尔果斯国门

老丫头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8日上午,我们离开昭苏县,穿越伊昭公路,于下午2点半来到霍尔果斯口岸参观老国门和新国门。老国门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霍尔果斯口岸最早的国门,经过第二、三、四、五代国门的改扩建,在2018年​建成了第六代国门,霍尔果斯口岸的新一代国门,也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边境口岸新国门。</p> <p class="ql-block">第五代国门现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国门的庄严与雄伟,了解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成就。</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位于霍尔果斯五代国门处,总面积4300平方米,它以“丝路文化、国门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分为“千年驿站、廊道1881、百年口岸、通关之旅”四个部分 ,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展示了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文化、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示馆内还陈设展出了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国门的模型,让游客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览六代国门的变迁历程。该展馆还生动记录了霍尔果斯从张骞凿穿西域、设立都护府到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经霍尔果斯口岸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红色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一说牧草丰美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一说聚宝盆)。霍尔果斯之名始于元代,清代晚期改称尼堪卡。新中国成立后,又于1950年正式改称霍尔果斯口岸,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曾纪泽(1839-1890),湖南人,晚清重臣曾国藩长子,杰出外交家。</p><p class="ql-block">1851年后,沙皇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陆续侵占中国大片领土。1880年,中国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兼驻俄公使,奉命前往俄圣彼得堡谈判。经历了十个月漫长而艰苦的改约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外交功夫,把伊犁从俄国人嘴里夺了回来,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p><p class="ql-block">曾纪泽虎口索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难得的一次成功交涉。左宗棠对此有赞:"奉命出使,交涉事件,随事执中,宽而有制。"</p> <p class="ql-block">百年口岸。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霍尔果斯正式成为中俄两国之间的通商口岸。光绪十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拱宸城成为霍尔果斯县城,霍尔果斯之名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这个中国西北边境之城,从盛唐时即串起古丝路北道上的贸易互通。从千年驿站到近现代的百年口岸,霍尔果斯的商贸发展进入新征程,新的定位与使命在慢慢形成。如今的霍尔果斯已发展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口岸,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沿边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引领者,并将展现出更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p> <p class="ql-block">界碑界线,标志国之疆界,捍卫国家主权。界碑,或称界石,是一种边界标记物,用于辨别两个地区之间的边界位置和走向,例如国家、省、州、市等边界。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其陆地边界总长两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相接壤。国界线上有很多界碑,作为国与国之间界线的标志。霍尔果斯的界碑界线,是中哈两国领土和主权范围边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324(1)号界碑:中哈两国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以界桥相连,在霍尔果斯口岸9千米长的边境线上,中方竖有9块界碑,其中"324"号界碑为河界双立碑,(1)号在中国,(2)号在哈萨克斯坦。</p><p class="ql-block">该界碑是1997年中哈勘界完成后所立,是伊犁州沿边界9块界碑中惟一的特大型界碑。碑身高144厘米,宽50厘米,厚18厘米,碑座由两个台阶构成,每层高28厘米,长210厘米,宽129厘米,碑身用大理石材料制成,石面携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微图案和"324(1)"、"1997"字样。</p> <p class="ql-block">国门,广义上指边防哨所和海关,狭义上则指建设在对外开放口岸上的门形建筑。霍尔果斯是我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国门是霍尔果斯的地标性建筑。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至今,霍尔果斯口岸国门不断进行着"升级换代":第一代公路口岸是一排平房;随着业务增长,二代、三代国门不断扩建;1996年,建成第四代国门;2000年以来,口岸进入新的发展期,在第四代国门的基础上改建成第五代国门;2018年,新的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霍尔果斯口岸国门历经6次蜕变,见证了北疆边城跨越世纪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伟大祖国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国界是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线,是国家行使主权范围的边界。国门位于国之边界,守则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屏障,通则是国家对外开放、经贸往来的重要门户。数百国门威严矗立,在祖国漫长边界线上缀成一道独特景观,霍尔果斯口岸国门便是其中之一。一座座开放的口岸,一扇扇友谊的国门,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睦邻友好的大国形象。</p> <p class="ql-block">清代18号界碑,是最早清朝时期中俄边境线的界碑,背面刻有俄国图腾双头鹰及阿拉伯数字"18",鹰在俄国是勇敢的象征,"18"是界碑的排序。正面刻有满文,意为"石碑"。</p><p class="ql-block">1882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界约记》,根据界约规定,在伊犁河南岸界上所立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但是,用于立界的石碑建成后,清政府官员没有到现场监督立牌,沙俄趁机将石碑向我境内推进了20余千米,从此形成了40多平方千米的争议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界碑的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千米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的274平方千米的土地归还我国。在这片区域中,有四块为俄国所立的界碑,18号即其中之一。此碑原立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一座名为乃奇勒干的小山上,2002年6月移至霍尔果斯。</p> <p class="ql-block">霍尔果斯新国门,巍峨矗立于中哈边境,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不仅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更是新时代边贸繁荣与发展的见证。这座国门设计宏伟,气势磅礴,毗邻‌中欧铁路,矗立在‌双西公路上,不仅成为霍尔果斯市的新地标,更是展现了中国的强大与自信。新国门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和平友好和繁荣昌盛,还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跨国流通功能,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西部历史上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新国门的建立,不仅提升了霍尔果斯口岸的通关能力和效率,更促进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国人民的心,让友谊与合作之花在边境线上绚丽绽放。站在新国门之下,望着远方辽阔的草原和连绵的山脉,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变迁。这座国门,见证了霍尔果斯从千年驿站到百年口岸的沧桑巨变,也预示着未来更加繁荣与开放的美好前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