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国际格局的首次巨变

小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这次写个主题连载式的大篇章,分几部分写,内容字数比较多,感兴趣的要有点耐心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都知道,世界大势总共有三次巨变,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一次,因为它经历了一战二战还有首次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形势的大变动等等。现在,我把它详细地写下来。</span></p> 一. 欧洲巨变 <ul><li><b style="font-size:15px;">为什么会有一战 ?</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先我会用比较另类的方式介绍一下一战的起因,众所周知一战是发生在欧洲,那先从欧洲的政治地理讲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尽管欧洲人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它们所有的文化都根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也有相近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但是呢,他们还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战争,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洲像欧洲那样战乱迭起。并不夸张,在“二战”结束之前的欧洲大地上,若能出现短短几十年的和平时光,欧洲的老百姓就要欢天喜地感谢上帝保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为什么当时的欧洲如此爱好战争呢,自然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根体制和地理脱不了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早在古代的时候,世界上最早存在的两大洲,就是亚洲和欧洲,在古代,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最早来自于古代腓尼基语,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语。</span></p><ul><li><b style="font-size:15px;">古代欧洲和古代亚洲(中国为代表)体制区别:欧洲:中世纪国家是封建制度,就是国王与贵族共享天下,亚洲(中国为代表):国家是帝制,皇帝一人独裁的家天下。</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俗的来说我们就先把亚洲以中国大国作为代表吧(古代,亚洲没几个国家,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当时亚洲是以中国这个大国为中心)欧洲与中国不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自秦朝一统天下后,就一直采用君主制,搞中央集权,采用以武力为核心的各种手段,全力以赴地消灭对自己存在威胁甚至只是潜在威胁的势力,大大降低了造反事件出现的概率,从而保证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和平时期远长于战乱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欧洲走的路子却有所不同,他们一直是分封领主制,大大小小的领主(贵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只有个人主义,没有集体主义,乱打一气实属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实就跟我们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上述政治体制的原因,欧洲的地理环境也是导致其战乱频发的关键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刚刚说到了,古代, 亚洲没几个国家土地面积最大是中国,那欧洲,虽有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减去横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所占的四百万平方公里之后,也就剩下了六百万平方公里。在这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聚集了约五十个国家,一百多个民族。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面积和人口还没有中国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多,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占据欧洲绝大多数的面积和人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复杂的力量格局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谁也不服谁,战争不断,群雄并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意思的是,欧洲的这些国家不仅喜欢打架,还喜欢通过联姻拉帮结派。他们的这种搞法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现象:欧洲各国的皇(王)室基本上都是亲戚,但是在冰冷的利益关系面前,往往亲戚比陌生人表现得更加现实。像外甥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为了和舅舅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争夺地盘和霸权,就掀起了一场为时116年的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了,这种钟爱打架且擅长打架的习惯跟欧洲当时太穷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关系,越穷越折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可问题是大家都是穷光蛋,打一架根本就捞不着几个钱。后来有聪明人想出了解决办法:走出欧洲,去外面的世界打劫,快速致富,争当光荣的暴发户。将这一思路转变为现实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5世纪,在这两个国家的支持下,以哥伦布,麦哲伦为代表的冒险人士,靠着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逐步发现了通往非,亚,美三大洲的航路,即所谓“新航路”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此,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得以走出欧洲,并通过“海盗,殖民,掠夺,贸易,贩毒,贩奴”的超级流氓行径,积累了足够的物资原料和原始资本,掀开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变成了第一生产力。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源头的英国,其实力自然是一骑绝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于法国,虽然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仗着底子厚,还是勉强维持住了和英国一起制霸欧洲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后来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此人就是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在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一举击败法国,统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喜欢搞极端民族主义的国家 — 德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虽然起步晚了些,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强- 德国不仅是“二战”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也是当时全世界化工产业和电子工业(如西门子)和汽车工业(如奔驰)的领头羊,所以尽管德国是后来者,但是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年,就不仅做到了在高端技术领域和美国两分天下- 以电力为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只领头羊之一,还可以在综合国力上与英法一争高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自然也需要通过向外扩张取得原料供应地和市场以满足其工业发展的需要,可问题是,当时全球能瓜分的地盘几乎都被英法两国拿下了,所以得另想办法,就是从法国和英国手中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是,德国拉上跟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的奥匈帝国,组团打劫英法,正好法国也想找德国报“普法战争”的仇,而英国也需要保证巴尔干半岛附近的几大贸易航道的顺畅。由此,一场超级群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六千多万士兵参战,消耗十分巨大,连英法这种强国都不得不从美国手中购买大量的军火和食物以维持战争。德国对美国拉偏架的行为自是十分不满,所以,他们诱使美国的宿敌墨西哥进攻美国。于是,德国人自掘坟墓,使得美国在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加入战争,成为压垮德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8年11月,这场费时近5年的大战终于结束了。战争的主力俄,德,英,法四国基本都没有落着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英法这两个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失去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优势,所以也算输家。英法混成这般模样的关键原因,就在“一战”的主战场在英法两国本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自己家里和别人打架,破坏的都是自己家的东西,两国不但工业设施被严重破坏,人口也大幅减少,经济因此大幅衰退。元气大伤的英法两国,由此变得无力进取,对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对远东包括中国的影响力也日趋变小。雪上加霜的是,在经济实力还未恢复,1929年至1933年,世界又一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导致这对难兄难弟的经济滑入了深渊。严格来说,法国要比英国惨得多。因为法国不仅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不给力,导致其经济衰退程度远比英国严重,而且它还面临严重的内斗,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的短短20年间,法国更换了近四十届政府,平均下来一年换两届,实在是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于战败国德国,身背两百六十亿美元左右的战争赔款,“一夜回到解放前”。要知道,那时的美元很值钱的,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赔款加一块也就相当于德国赔款的十分之一,可见德国面临的压力之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世人皆知德国只花了短短20年就再次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说起来还有点搞笑,当初商议德国赔款金额的时候,英法各有打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国抱着利用赔款把德国整垮了报仇的心态,一个劲地提高赔款金额。而英国却担心一直与其不和的法国趁机利用赔款坐大,以后不好收拾,所以一门心思地玩平衡,造均势,扶持德国,抑制法国,顺便利用德国距离苏联很近的优势,遏制他们的天敌搞共产主义的苏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可英法两国费尽心机,法国斗不过英国,因此,在英国的坚持下,德国的赔款金额一降再降,最终降至两百多亿美元,而且,更好笑的是由于英国担心巨额赔款会把德国压垮,导致对方没法还债,说句玩笑话,他们不懂成语典故,不知道“农夫与蛇”的这个道理的英国人,决定把好人做到底,英国联合想往欧洲伸手的美国,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英国人泥菩萨过江,贷款的主力只能是有钱的美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了,英国和美国有各自的小算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战”时,英法向美国申请了近百亿美元的贷款以向其购买军火和食物,而战后两国经济不景气,所以还得靠德国的赔款来偿还美国人的贷款。让发动战争的德国人为战争埋单,这倒也应该。对美国来说,好处就更大了。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德国拿着这笔贷款向英、法赔款,而英、法又拿这笔钱偿还美国的贷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就是说,钱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美国的手里。美国人没有损失不说,还能收德国人一笔利息。更重要的是,这一圈转下来,由于全部使用美元发行和结算,美元就此奠定了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因此成了大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看起来这笔借款对德国人似乎没有任何好处啊?当然有好处,只是这涉及一些经济学原理,对于我这种数学逻辑白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通俗简单来说,德国不是直接拿这笔钱去还账,而是拿这笔钱先养活企业生产东西,在复活了本国经济之后,再用这笔钱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如说:税收等等,去还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德国并没有因此感谢英国和美国,尤其是1933年上台的希特勒,他反而本着老赖精神,拒绝继续还款,要知道此时德国才还了二十多亿美元,却借了五十多亿美元的贷款,而英国此时一年的GDP也不过是一百亿美元左右。充裕的现金流,再加上由于“一战”没有发生在德国本土而得以完整保留的工业设施,德国想不发展起来都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希特勒搞纳粹主义很有一套,他极其擅长搞极端爱国主义和专制独裁统治,在他带领下,在德国摆脱始1929年的那场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生动的体现。</span></p><ul><li><b style="font-size:15px;">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 货币新改革(应该说是回归原始社会的金融政策)废除黄金与股票交换,只进行货货交换,避免金融危机的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 灭绝富有的犹太民族,没收他们的财产补贴。当然,这一点,我在最近看德国方面的历史才全面的了解,为何希特勒那么针对犹太民族,这跟犹太人的致富方式有关,犹太人依靠一种比较缺德的手段,就是放高利贷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这也受到大部分欧洲人民的鄙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解决底层百姓的就业问题;通过海量军事订单讨好扶持容克(贵族)主宰的军工企业,跟资产阶级搞好关系。为了规避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政府用发行汇票的方式支付军火产品资金,偷偷地开始了重新武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强势崛起,英法两国实力退步,而英法美为了不让希特勒彻底赖掉那笔欠款,也不敢对德国过分逼迫,所以这才有了史上有名的“绥靖政策”— 对德国处处让步。</span></p> 二. 东方战场的 “美,苏,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篇一整篇内容都在讲欧洲,一是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一些铺垫,二是为了说明一件事,英法忙于休养生息,德国忙于东山再起复仇,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像美,苏,日三国一样在中国大搞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一战”结束后,在中国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上,主要是美,苏,日三国在博弈。</span></p><ul><li><b style="font-size:15px;">首先来说说美国</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国早年通过打墨西哥人,杀印第安人,向西部扩张,抢占了广阔的土地,积累了足够的资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且,美国不仅懂得以残暴凶狠的方式扩张,也懂得建设,实在不是日俄这种“搞破坏拿手,搞建设外行”的国家能比得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美国能埋头搞建设也是有原因的。美国身处遥远的北美大陆,周围没有强大而危险的邻国,不像他的对手德,苏,日甚至中国那样四面皆敌,受益于这种相对简单而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得以通过玩中立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虽说美国建国很晚,但发展速度远比英法快。领先于世界的创新能力是美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比同期的德国更厉害的是,美国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世界顶级强国 — 美国和德国并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在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一枝独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国在科学方面和经济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国籍分布反映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1901年设置诺贝尔奖起至今,科学奖项得主美国独占近五成,经济学奖项得主美国独占六成。以经济为基石,科技与管理并进,使得美国人的生产力水平独霸全球,其他几个强国如德,英,苏,日,跟美国比起来完全不够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讲到这里,必须得强调一项美国的国策:引进外来人才,因为外来人才的流入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创新能力,譬如从德国引进的绝世天才爱因斯坦先生。依靠这种全方位的进步,“一战”前后,美国悄然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的先进程度上全面超越英国,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和工业强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完了经济和科技,在这里给大家引荐一位政治名人—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总统的罗斯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中,他的作用不可或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要说罗斯福,就不得不提美国此时的总统柯立芝。此人搞市场经济有一套,在英,法,德三国还在因为“一战”喘气的时候,他却带领美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史称“柯立芝繁荣”。只可惜柯立芝太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最终导致了那场始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 经济大萧条,晚节不保。继任的总统胡佛没什么本事,除了和英国人一起扶持德国,武力镇压失业工人,也没啥拿得出手的成绩,干了一任就灰溜溜地下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时,罗斯福登场了。他发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并对症下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作用,健全了经济体制,挽救了美国经济,此所谓“罗斯福新政”。除了搞经济是一把好手,罗斯福还将在“二战”中有杰出的表现,不过这是将来的事情,话题先回到美国的对华政策上。综合实力超越英国的美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取得领导地位,开辟远东霸业,而“门户开放”正是他的敲门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因为美国进入中国较晚,面对地盘和利益所剩不多的现实,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地调整政策,寻找最佳代理人。经过深度了解和多方考察,美国人找到了相应阶段的最优人选:吴佩孚,蒋介石。</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15px;">接下来是苏联(俄罗斯)</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列宁在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一把手, 并长达二十五年(1927年至195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营体制,斯大林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威力,苏联在他的领导下,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于“二战”开始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六成。得益于欧美对苏联的孤立封锁政策,使得苏联避过了经济大萧条。经济大萧条的得益,让意识形态退居二线,苏联这才有机会抄底欧美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生产过剩,卖不出去),引进技术人才(大量工人失业),从而提高了工业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换句话说,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靠美,德两国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设完成的。虽然苏联对科学发展的贡献要比同时期的美,德,英弱上一大截,但在“二战”开始前,就工业规模和生产能力而言,苏联也算是仅次于美,德的工业大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在那个乱世里,实力决定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经济和工业实力都不错的苏联,自是有实力参与争霸全球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世界形势的走向。最关键的是战争潜力,苏联有三个难得的优势:</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势一,虽然其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重重工业而轻轻工业,但偏重重工业也有好处—国防工业发达。</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势二,所有的公民都需无偿为国家服务,国家可以随意征收和分配资源,所以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很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势三,气候寒冷,国土辽阔,东西跨度长达九千公里,南北跨度长达四千公里,战略纵深全球第一,打不赢还有的是地方可以逃跑。</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12年,面对拿破仑,1904年面对日本“一战”面对德国,俄国全部落败。但为何面对法,日,德这种侵略性极强的对手,俄国并没有亡国灭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因是:俄国有辽阔的国土和寒冷的气候,打不过对方还拖不死对方?即便拿破仑当年攻破了俄国都城莫斯科,但也拿逃跑的沙皇没办法,因为俄国的国土面积实在是过于辽阔了。作为进攻的一方,拿破仑的军队的补给线长达两千五百公里,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而俄国人无须跟拿破仑正面决战,只需通过坚壁清野和打游击,耗到对方衣,食,弹药等物资用尽,被迫退兵的那一刻。果然,拿破仑被拖到饥寒交迫,只得主动撤军。</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15px;">最后来说说日本:</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要说“美苏日”三国谁最重视中国,那肯定非日本莫属。没办法,日本是一个领土狭窄,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矿产资源缺乏也就罢了,可日本人连主食大米都不够吃。甚至因为大米供应紧张的问题,日本还爆发过两百万人参与的暴乱 — “1918抢米暴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不仅国小资源少,还多灾多难,火山、地震、台风和海啸频发,地震尤为严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像发生在1923年9月的“日本关东大地震”,不仅震死了十几万人,还震坏了无数工业设施,重创了日本的经济。悲剧的是,日本也赶上了那场经济大萧条,只能坐看自己本就属于二流列强水准的工业和经济雪上加霜,再加上日本还有当亚洲老大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日本人一贯的好战心理和暴发户心态,唯一的办法就是军国主义,拼命发展军工业(如日本于1922年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舰),实行对外扩张,从邻居朝鲜和中国手中打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人侵略朝鲜的事就不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话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后,屡屡追加在中国尤其是东北的投资和借款,近乎倾家荡产。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他们的目 — 把中国东北建设成自己的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此时的领导人昭和天皇裕仁,按照君主立宪的权力结构,理论上天皇没实权,内阁才是大权掌控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里要说的那个不按规矩来的就是明治天皇。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中给自己开了一个后门— 海陆军统帅权及军队的编制,兵力的决定权属于天皇。也就是说,从明治天皇开始到“二战”结束之前的三任日本天皇,都可以插手军务,都拥有军队人事权。具体来说,日本军部 — 日本陆海军的最高直接指挥机关和军事决策机关,除独立内阁和议会之外,直接天皇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裕仁的爷爷睦仁的能力是很强的,军权在手。他的儿子裕仁的爸爸嘉仁就不行了,没人把他这个天皇当棵葱,权力逐渐落到明治维新元老,独揽军部大权的权臣山县有朋手中。野心很大的裕仁继位后,自然不能容忍山县有朋在权臣的位子上继续待下去,但是,因为他手头实力不够,很容易赶对方不成反被赶。因此裕仁非常需要盟友,非常需要有人站出来支持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时有一批后来被称作“统治派”的少壮派陆军军官正在有预谋,有目的地造山县有朋的反。他们几乎都是毕业于日本最优秀的军校—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佼佼者,像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河本大作,石原莞尔,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等都在其中。这些人选择造反的理由很充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先,军队人事腐败,他们升职加薪的希望渺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日本陆海两军的中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都是老家在长州的陆军大佬山县有朋的关系户(长州派)以及老家在萨摩的海军大佬山本权兵卫的关系户(萨摩派),也就是说,军官的升迁几乎都靠拼关系,十分不利于他们这些背景不足的草根。其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国外(主要是德国)受过教育或工作过,深知日德,日美之间的差距,所以他们要推翻代表腐旧的山县有朋,推进军队现代化,以实现强盗逻辑蓝图— 在外吞并满蒙,控制中国,在内建立军人独裁统治,迅速强大日本。要命的是,他们的这个理想在日本陆军的下级军官中很有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裕仁要赶走山县有朋,“统治派”也要推翻山县有朋。裕仁有地位,也有权力,“统制派”有能力,也有实力,彼此有利用价值。双方一拍即合,在1925年向长州派发动了进攻。之所以选择在1925年发动,一是因为最大的阻力— 山县有朋被病魔战胜了,已经挂了,二是因为日本此时不景气的经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动手借口— 裁军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三是因为裕仁的老师“统治派”的学长宇垣一成终于熬成了陆军大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是,日本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宇垣裁军”开始了。近两千名来自长州的军官被清洗出日本陆军,“统治派”的那些军官则被裕仁安排进了军部,担任课长一级(属于中级职位)的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裕仁终于踏出了掌握军权的重要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和民族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明明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喜欢对外扩张,却又极度内敛自律,极度喜欢按部就班,以至于干什么都要论资排辈。譬如当时的日本军部,其高层领导几乎都是依靠资历熬上来的平庸之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因此,在“二战”结束前的日本,决策往往出于军部的中级军官,其上层领导反倒被架空,形成了“下克上”的奇特权力结构。无论如何,裕仁和“统治派”成功把持日本的军事决策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于希望和平的亚洲人民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 接着下来我会写后续发生的事</b></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