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孙林芳(安顺学院本科生)</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编者按:安顺旧州古镇是明成化年间以前安顺“市政府”的所在地。数百年来,屯堡文化和当地各族人民文化互相借鉴、各显其美,成为西南地区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活化石。旧州古镇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当地人遵循传统的生活方式,呈现“活态”的生活史与社会史。安顺学院的学子们开始进入旧州古镇,由个人兴趣所导,找出深藏古镇之中的宝贵财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PART 00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戏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8月3日下午,笔者来到了碧波戏楼,与研学的学生共同了解了地戏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时分,主持人缓步上台,开始了对地戏的深入探讨。他首先阐释了地戏的真正含义——它其实是一种跳神活动,既不是傩戏,也不是军傩。神,魂也,忠魂,乱而不断,摧而不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戏所展现的神韵,实质上是军人的英魂,这是地戏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是它的灵魂所在——那些忠勇不屈、坚韧不拔的英魂,即使遭遇重重磨难,也绝不会轻易消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戏的诞生,与一段深刻的历史紧密相连。当年,大明朱元璋为平定贵州,进行了征伐和收编。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许多人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然而,幸存者们并未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通过创作地戏,即魂戏,来纪念这些英勇的战士,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是值得敬仰的英雄。地戏通过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教育大众,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可以说,精忠报国和家国情怀是地戏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主持人邀请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詹老师。詹老师详细介绍了地戏的表演形式,包括九腔十八调。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的地戏剧调有着不同的特色,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低沉浑厚,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詹老师现场演唱了几段地戏剧,分别描绘了关羽的英勇、张飞的豪迈以及刘备的仁德,生动地展现了喜、怒、温柔等多种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图一 主持人介绍詹老师,并让其进行表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谈到地戏中的兵器、动作、脚步和面具时,詹老师指出这些元素同样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拜。以脚步为例,正面人物通常以精神饱满、大步流星的姿态出现,而反面人物则显得鬼祟猥琐,脚步细碎。至于面具,它更是地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地戏中有三种类型的面具:人脸、纱布覆盖的脸和完整的面具。红色面具象征忠诚,代表人物是关羽;黑色面具代表刚正不阿,张飞便是其代表人物;白色面具则代表文雅和智慧,赵云、马超等智勇双全的将领常常佩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詹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地戏表演——“夜战马超”。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地戏的独特魅力,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悲壮与英雄们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b>图二 夜战马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戏,这一深植于民族土壤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民族的热爱,更寄托着对先祖英灵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它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剧,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人学习忠孝精神的生动教材。地戏人,他们心中所藏的是对忠魂的敬仰,对英雄气节的崇尚,而非任何形式的迷信。这种对忠魂的崇拜,对英雄气节的追求,已经深深铭刻在他们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勇往直前,永不言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PART 0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拜访鲍波师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3>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4年8月18号,笔者拜访了雕刻面具的鲍波师傅,在等待的过程中遇见吴春魁先生(鲍波的老师),他跟我们介绍道,地戏的面具不同于京剧的脸谱,我们称为脸子,上面的雕刻都有其特殊含义。例如秦叔宝在传说中是大鹏星转世,于是把他雕在了冠上,而吕布则是白虎星转世,也将繁琐的装饰取下来,放在了脸上。</h3></br> <h3><strong>图三 秦叔宝脸子</strong></h3></br><h3> 在参观一面墙上脸子的时候,笔者注意到右边墙点左下角有一红与一绿两面具,于是与笔者随行的同学问到这两位是谁,鲍师兄说他们分别是夏侯渊和夏侯惇两兄弟。在我们的记忆里,夏侯惇是只有一只眼睛的,吴先生接过话茬,告诉笔者,因为为了美化英雄和宣传正能量,所以保留了夏侯惇的两只眼睛。</h3></br> <p class="ql-block"><b>图四 夏侯惇与夏侯渊脸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戏对英雄是极尽赞美的,吴先生说它专重于武戏而非文戏,不论是投唐反山东还是说岳,他跳的都是真英雄,跳的都是精忠报国,跳的都是家国情怀。正如古镇人们神龛上供奉的不是神,而是人一样,地戏将感情寄托在了为人们做过真实贡献的人,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守望,一种刻在于中国人骨子里面的气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PART 00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遇郑女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3> 旧州古镇的碧波戏楼,地戏正在上演,吸引着各年龄层的观众。我好奇地向负责管理这里的郑女士打听,哪些人群最常来观看地戏。她告诉我们,通常是外地游客带着他们的孩子,以及当地的老年人。我又追问何时观众人数最多,郑女士笑着回答,节假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观众最为众多。她还提到,平时开展研学活动时,也会有许多学生和教师前来。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旧州古镇地戏观众群体的了解,也让我们对这座古镇的文化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h3></br> 地 戏 <p class="ql-block"><b>图五 经常表演的地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地戏的主要观众聚焦于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年轻人,未来的创新之路在保持英雄气节的基础上,可以适度拓展地戏的题材范围,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精神和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 | 孙林芳</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丨孙林芳</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 孙林芳拍摄</p><p class="ql-block">供稿 |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专业</p><p class="ql-block">营运 | 安顺学院屯堡文化实践教学与田野考察基地</p><p class="ql-block">学术支持 |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安顺学院熤园</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b7sA-0ZxVToJ-GB2xV_O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