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向往武钢,从小学阶段开始。记得那一天,1958年9月14日,校长捧着《人民日报》在学校大操场慷慨激昂地宣讲武钢,只有7岁的我,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人们兴高彩烈地奔走相告: “钢花怒放啦!”,“铁水奔流哟!”我充滿着憧憬,感到神密和神奇。</p><p class="ql-block"> 等我慢慢长大,才知道钢铁乃工业的粮食,武钢更是“钢铁长子”。我开始关注武钢,并想像着有一天能到现场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 想啊想,盼啊盼,一年又一年。不是没机会,就是有机会又错过,没曾想到了古稀之年,居然成全了走进武钢的梦想,更没想到能站在一号锅炉前留影。感谢《江城驿站》!感谢江城驿站主持人大强与草色遥看的精心组织与安排!更感谢管理团队全体人员付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群向往武钢的美友,以及曾经的武钢人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与我同行,真是无比荣光。她们和我一样盛赞武钢辉煌,致敬一群不服输的人们!他们曾为武钢的建设挥洒汗水,以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谱写青春赞歌,让武钢建设日新月异,取得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景仰毛主席曾到过的地方,盛赞武钢的丰功伟迹,我们荣幸地在一号高炉的工作台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迈着轻快的脚步,环视着一号锅炉的零部构件,一种心中的向往,让人们不约而同地再次汇聚在一起。主持人大强心知肚明:谁不想与武钢精神融合,谁不希望在此留下精彩的瞬间哩!索性、索性来一个二次合影。你看那张张笑脸,自然排列,激情满怀。</p> <p class="ql-block"> 真是幸运。感谢摄影师,给我单独留下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 环绕一号锅炉,东摸摸西看看,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曾记否,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助力兴办汉阳铁厂,开启“自强”“求富”的艰难历程。</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毛主席曾二次到前苏联(今俄罗斯),寻求实现钢铁梦想。</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钢产量15.8万吨,不足全世界的千分之一。要改变“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1952年5月6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在武汉青山地区,兴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亲临武汉考察。1955年10月,十万建设大军从全国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奔赴武汉,饮马长江,掀起建设武钢的时代浪潮。</p><p class="ql-block"> 口号声、机器的轰鸣声很快惊醒了这片荒芜沉睡的土地。开疆拓土,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1.37万户,4万多居民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武汉地区的工人们则早出晚归地上下班。</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滚滚流。利用水运交通之便,建设者们在江滩建起一个个码头。运送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运送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器设备。一时间,长江畔,青山脚下,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你追我赶,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 曾记否?过江轮渡,艘艘滿载,仓仓爆满,骑着自行车的武钢工人,从汉口、汉阳,从四面八方,集聚在江滩坐轮渡,然后从武昌的汉阳门、积玉桥、徐家棚等码头上岸,沿江大道,一路狂奔,直至武钢的生产车间,各个厂房。那黑压压的自行车阵,如大雁南飞,似骏马奔腾,煞是整齐、壮观。</p><p class="ql-block"> 看今天的轮渡船舱,被地铁、公交分流,昔日的武钢工人也住进了高楼大厦,除了十几辆电动车,人也少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昔日住工棚、骑自行车上班的场景瞬间。到住上楼房、套间,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幸福洋溢脸上。</p> <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锅炉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完成了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金色炉台,红色基因。一号高炉日产2000吨生铁,对全国工业起到了撑起脊梁的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亲临武钢炼铁厂。</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站在一号锅炉出铁台前,铿锵有力地说: “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他手扶铁拦杆,眼睛不时地盯着出铁口!果然、果然,伟人的神力,伟大的预盼终于实现!当天15:25分,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人们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 面对欢乐的人群,毛主席亲切地与职工交谈,握手言欢。</p> <p class="ql-block"> 武钢的第一炉铁水并不多。但毛主席的伟大预言却鼓舞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 党旗指引,祖国给力,曾经的一号高炉,铁水奔流。后进人轧钢工序: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各种钢材运向祖国的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物资匮乏,在“炉子保温人保命”的1959—1961年,工人们忍饥挨饿也坚持生产,一天也没停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20世纪70年代,武钢人开始二次创业,引进国外先进的轧钢技术,增加钢板、钢管产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成绩卓著。“争</span>气、争光、争一流!”武钢又掀起科技攻关热潮,随着二、三、四、五、六号平炉相继投产,武钢进入辉煌时期,也迎来中国钢铁工业格局基本稳定。全国有鞍山、上海、北京、天津、本溪、唐山钢铁布局;太钢、马钢、包钢、攀钢岿然䇄立。</p> <p class="ql-block"> 图示:2008年4月21日,武钢热轧板成品车间。</p> <p class="ql-block"> 从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钢铁人”的奉献!那高耸人云的发射塔,那岿然䇄立的长征系列火箭,那一颗颗导弹、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等等,全都需要钢铁,而且是优质钢铁。我知道,那些钢铁浸透着钢铁工人的汗水。所以在从军的日子里,每次带学生参观发射场,在实验室指导做试验,我都拥抱、抚摸或亲吻钢材、钢面,我想嗅到武钢人的英雄气息。</p> <p class="ql-block"> 飞驰祖国大地的和谐号动车,高铁,都是钢铁制成。</p> <p class="ql-block"> 地铁列车,升降楼梯扶栏,白色钢材熠熠生辉。钢铁撑起了祖国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4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出,已经运行61年,累计生产数千万吨生铁的一号高炉宣布永久停产。不久,在100米外的炼铁集控中心却全部实现了智能操控。高炉操作工再也不需要在炉前耐受高温挥洒汗水了,只需点点鼠标,就可操控“无人工厂”。 武钢用实力,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60多年来,武钢从红色的钢厂,到绿色的钢厂,现在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的蓝色钢厂。</p> <p class="ql-block"> 青山煥发亮丽风彩,由荒凉地变成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市区。从2007年启动棚户区改造,10年间建成青宜居、青和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建成安置房16959套,钢铁工人回迁安置,过上小康生活。</p> <p class="ql-block"> 钢铁,工业的粮食,固有的厚重和坚韧,铸就“国之重器”的属性,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镌刻着民族兴衰荣辱的烙印,闪现着一群不服输的人们的顽强斗志和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 现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武汉人民,牵挂着武钢。早在2010年1月23日就视察武钢。</p> <p class="ql-block"> 习主席的指示,犹如缕缕春风,既吹暖了新老武钢人的心,也吹暖了《江城驿站》全体美友的心。驿站中有在职的中青年,更多的是退休人员。退休了,就该无所事事,任凭岁月的风雨无情飘打吗?不,活要活出个人样子!学习武钢人不服输。在做好家务,带带孙子的同时写美篇,图文并茂地讴歌祖国的日新月异,描写时代的风彩,啟发年青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做到生命不息,摄影、笔耕不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