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在宋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捐其南园宅地,奏请立郡学,即办“苏州州学”,并创庙学合一的官学规制。
</p><p class="ql-block"> 据南宋·楼钥所作《范仲淹年谱》上记载:
</p><p class="ql-block">“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公四十七岁。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先是公得南园之
地,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必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富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范仲淹在南园创建的苏州州学(后称苏州府学)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建的十分大。那么选谁来当这个学校的校长呢?(当时府学校长称为教授)这位 “市长”----范仲淹真得用心,他启用了当时正在苏南地区作私学传授的胡瑗,来当苏州府学的第一位校长。
</p><p class="ql-block">(旧时代府学的一把手叫教授,既是行政领导,又是教学主管,并亲自授课。教授由地方长官礼聘,教授之下有学正、学录、直学等辅导教学人员,县学的一把手叫教谕。)
</p><p class="ql-block"> 元 柳贯《新修平江路儒学记》:“吴郡有学,起范文正公;而学有教法,起胡安定先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瑗何许人也?</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里供奉着胡瑗像,其像赞语为“安定设教、士先立志、分斋授业、经义治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祖籍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其为“安定先生”; 世人又尊称为“先儒胡子”;谥号:文昭。江苏如皋人,北宋初期著名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皋安定广场一景</p> <p class="ql-block">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20岁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10年不归,潜心研习,7次应考不中,遂放弃科举。1032年春返回泰州,办私塾讲学。1035年范仲淹礼聘其任苏州州学教授。后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得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随镇守延州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1042年经范仲淹的引荐,应湖州太守滕宗谅之邀,任湖州州学教授。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取胡瑗教学法撰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设中央太学。1052年胡瑗升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后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当朝太子的导师。1059年,胡瑗卒于杭州,葬于湖州。</p> <p class="ql-block">湖州胡瑗墓现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瑗在苏州州学
</p><p class="ql-block"> 1034年,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他的到来,轰动苏城。时值范仲淹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范仲淹毫不犹豫地聘他为首任教席。先期,胡瑗不适应官学体制,以难招学生、学舍太大、学生难管等由请辞。范仲淹以他的学识和管理一一予以说服,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开学后,胡瑗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各任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题胡瑗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瑗在苏州州学(后称苏州府学)教学特点:
</p><p class="ql-block"> 胡瑗在苏州府学执教的5年(1035-1039)间,制定《安定学法》,“科条纤悉具备”,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学生日众,从之学者常数百人。《安定学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1)首行"分斋教育"。根据学生禀赋、个性、兴趣、爱好,实行分斋教学。如分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专攻六经;治事斋专攻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科。分斋目的,主要“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因材施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教师言行身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表率,感染学生。在讲授时虽酷日盛暑,教师仍公服坐堂上,严教师弟子之礼。在课堂外,“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可见当时师生之间的融洽感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强调考察游息。不仅注重课内,还注重课外。“诸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当习射、投壶、游息”,“当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学生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见闻,则为有益于学者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严格校规品行。严立学规,详细周密。严师生之礼"食不语,寝不言、头容直!"。甚至明文规定"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有伤气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注重教法,丰富多样。有时教师主讲,使学生获得知识;有时以自学形式教学,使学生学会独立钻研,独立思考;有时为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请研究有得的学生代教师主讲,再由教师纠正代讲中的差错或补充不足之处,等等。</p> <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由此可见,《安定学法》(后亦称《苏湖教学法》)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并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教学法。它产生于一千年以前,开创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神宗《御题胡安定先生》赞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运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诸峰。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尊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诗为“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p><p class="ql-block">程敏政断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