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画杂谈(下)

边角

<p class="ql-block">诗外功夫18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评画杂谈(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边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Cirulate》版画 蔡潞泽(优秀奖)</span></p> <p class="ql-block">12.《Cirulate》循环,是一个哲学性的命题。要配之以哲学性的图像有点难。要让观众在图像中能感悟到哲学性,更难。画面偏美,偏工艺,偏甜;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展示它的的对立面或更多面的东西,以应对现实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荒诞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时光》油画 杨媛(优秀奖)</span></p> <p class="ql-block">13.不要小看了这幅油画,既不抽象,也不写实,在抽象和写实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意象”。用笔松弛,色彩雅致,是这幅画的特点。它打破了人们对油画“画得逼真”、“画得厚重”的传统认知。油画也可以写意,也可以轻盈,也可以抒情。更可以像文人画那样,油色淋漓,直抒胸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此生无悔入华夏》版画 顾春桃(三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14..顾春桃的《此生无悔入华夏》,题目比较自信。此人此生,非彼人彼生,只要是自己的亲身感悟或判断,就好。只要不被代表或不代表别人,就好。</p><p class="ql-block">画中有意安排一位练习瑜伽的女子,面对山川河流,有一种吸纳天地之精华的神奇感,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瑜伽源自佛教,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受儒家的影响最深。</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很完整,表达也很清楚,制作也很用心,感觉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个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儒家、佛家、道家,简称“儒释道”,谁弄懂“儒释道”,目前在国内已经算是高人了。但“儒释道”毕竟是农耕文明的智慧,仅仅精通或局限于“儒释道”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懂得孔子、老子和释迦,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至少还应该了解一点——洛克、亚当·斯密、托克维尔、哈耶克、以赛亚·伯林、福柯、德里达等人,是他们为世界现代文明提供了新的思想燃料。</p><p class="ql-block">人们经常谈论“传统”与“现代”,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体系(认知体系)的迭代与更新。而不在于或不仅仅在于造型、色彩、结构、笔墨、线质、主题、情节、章法、刀法等技艺层面。可惜大多专业书画家,包括艺术院校的师生,其主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力</span>消耗在技艺层面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某种规定性,</span>这种局面是由体系和人共同构建的,若不参与构建,大概率被边缘、被冷落或收获寂寞。</p><p class="ql-block">有一则故事,说一位练了10多年毛笔字的青年,请教某书法大师,大师说:笔力不够呀,再写10年,等笔力过关了再说。要在以前,我会同意这种说法,这与武术中练习站桩是一个道理。但是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也已过了热兵器时代,现在是定点清除和无人机时代,我们还把义和团时代的“刀枪不入”当成大事,是否有点不合时宜?不过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吃这一套,误以为这是“国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C rowds》版画 黄刘毅(优秀奖)</span></p> <p class="ql-block">16.黄刘毅的铜版画《Crowds》,显得有点与众不同。直觉告诉我,至少与其他作者拉开了距离,或者说不在一个频道。这幅画看似具象,却带有形而上的气质。因为作品的指向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多义的。因为不确定性,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这幅画或称图像,是开放的。当代艺术最忌讳的是企图告诉别人一个真理,或指向一个明确的意图。</p><p class="ql-block">题目Crowds,翻译成中文是“人群”的意思。群、人群、族群、集体、大众、乌合之众等等,已经成为一个当代性的话题。人群的背后是孤独,孤独终老是人的宿命。据说作者正在英国留学,感谢他与我们分享在一定的国际视野下的欧美艺术的创作经验与方法。</p><p class="ql-block">“国际视野”是一个大词,往小里说,就是“心灵打开”。心灵打开很难吗?对有些人来说,很难。儿童的心灵是打开的。但很多艺术家小心翼翼处世,或高调张扬营销,都不是心灵打开的表现。这里就不展开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论技术,这幅画已经很成熟了)</span></p> <p class="ql-block">17.下面谈一谈,有很多参展者的“国画”,都画得很好,但为什么没有得奖?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一直没有人解释,也许有的作者还很不服气呢,我能理解。虽然每次评选都是集体讨论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也愿意交流一下个人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我们所知道的的中国画传统,有二种,一种是二千年以来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的古代传统,一种是经过1949年以后改造过的“传统”。中国有很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继承,中国的思想贡献主要发生在农耕社会。近300年来,世界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与AI技术的裂变。这种技术的裂变,是由思想裂变引领的。艺术作为思想的载体,重点是:你为世界提供了什么?你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揭示了或启迪了什么?这是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应该做的事。</p><p class="ql-block">而国内的画家,大多数在临摹前人或描摹自然,对景写生或意识图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主要还是釆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法。因此我们把这类画视为“临摹件、装饰画、工艺品”。</p><p class="ql-block">作为传统,它的最好去处是博物馆,供后人瞻仰学习。西方也有传统比如凡高、毕加索,他们已经走进了博物馆,很好,向全世界开放。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经验,凡是躺在博物馆里东西,除了研究与借鉴,我们不必要再去翻炒它。</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博主说:什么是文化?小说、绘画、诗词歌赋等等这些都只是雕虫小技,或奇技淫巧。真正的文化——是价值观,是科学思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是生活品质,是制度设计。听到这话我有点自悲,但细想也不无道理。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没有能力也担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我们能够认识到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很不错了。问题出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西画底子,中国功夫,合成一曲田园抒情诗)</span></p> <p class="ql-block">18. 其中一个问题出在没有分类、分层、分级,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制度设计。比如电影分级制,比如前面说的分类,还可以分为:观念艺术、传统审美、工艺制作等等。</p><p class="ql-block">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在日本,主要从事“艺术养生”的教学工作,注意:“养生”不等于“养老”。一大批爱好艺术的青年、中年、老年,他(她)们把艺术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字、画画、插花、拼贴、刺绣……忙得不亦乐乎。他(她)们也请老师,也搞展览、演示、交流,个个都是评委、获奖人、优胜者、最好的。这是艺术养生的正道。</p><p class="ql-block">分层分级以后,层次就多了。各做各的,互不干扰,各有各的天地、空间、圈子,各有各的标准、目标、要求,大家都乐在其中。上面说的“临摹件、装饰画、工艺品”也挺好,而且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欢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美术馆2号厅,杨谔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19.评画的场地,临时借用美术馆2号展厅的中间空地,展厅里陈列着《杨谔书画篆刻作品展》,于是评画间隙,有了以下闲聊:</p><p class="ql-block">G评委:杨老师的书法,我看不懂。</p><p class="ql-block">我说:10年前,我也看不懂。</p><p class="ql-block">G评委:杨老师的文章,我倒是认真读过的。</p><p class="ql-block">我说:你担任过文学编辑,如果你真能读懂他的文章,就能读懂他的书法。</p><p class="ql-block">L评委:杨老师的画我看得懂,但字我也不能说全懂。</p><p class="ql-block">我说:你是美术老师,你真能看懂他的画,应该也能看懂他的字。</p><p class="ql-block">‍我的潜台词是“艺术是相通的”,真正打通一样,可以一通百通。这个通,不是技艺层面的,而是对艺术的本质的掌握与认识。我问:你们是不是被杨老师的字,吓着了?大家笑了,看来有这个因素。杨老师的狂草,气势磅礴,尺寸又大,一般人是吼不住的。</p><p class="ql-block">我坦白,过去我看不懂,现在也只能说大体上知道怎么回事。我是通过他的文章、书法、画、印以及事业的发展脉络,互相印证的。嗨,杨老师是知难而上呀——散文看似随笔闲聊,却要提供新思想、新价值、新观念;书法要下苦功,更要有所突破,激情性情可称之为特点,还不能算突破;画是另外一门技艺,“书画同源“属于“文人画”的一种权力话语解释;篆刻,我把它看成是“非遗”,古代的“印”和“信”,已发展为现代的“契约与条款”。但愿这些都是我的偏见和多虑,只要有市场,就势不可挡,何况当下书法还很热呢。</p><p class="ql-block">‍展览主题“心系尘埃”是切合的,入世即儒,入世入会入组织都符合儒的本意。诗(杨老师用文章替代)、书、画、印,是艺术的表象,或称形式花样,它们之间的高度与底色,或称之为“内质”是一体的、一致的。</p><p class="ql-block">问:什么内质?</p><p class="ql-block">答:“传统”。这又回到了开始的话题。杨老师从一名小学老师起步,有今天的人生和事业,算得上人中翘楚,其背后的勤奋、艰辛与付出常常被人忽略。以后的走势?未知。或许是向内求与向外求的自愿决断?或许是保守传统与跳脱传统的路径选择?或许是……只有他自己说了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美术馆1号厅,师铁岭水彩画</span></p> <p class="ql-block">20.美术馆1号展厅,正在展出我的启蒙老师《师铁岭水彩画作品展》。师老师南通人,1960年代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启东民主乡中学,1980年代初调入南通大学美术学院,一路走来,生活不可说不曲折。师老师才貌双全,谦和有趣,遵章守纪,活得谨慎,画得也谨慎,这是老一辈人的集体性格。</p><p class="ql-block">退休以后,师老师终于回归生活本真,也回到了艺术本真。师老师今年高寿八十,越老越放松,越画越自在。师老师最大的贡献,是辅导了一批又一批家乡的农家子弟,通过美术高考的途径,离开农村。改变一个青年的命运,等于改变一个家庭,甚至影响到几代人的命运。我也受益于恩师。</p><p class="ql-block">艺术重要吗?没有比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重要了。</p><p class="ql-block">画画重要吗?没有比活得自在活得健康更重要了。</p><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上面提到的“艺术养生”这个词,它应该包含滋养生命、丰富人生。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应当扮演的最佳角色,是心灵的陪伴,是生活的情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科学的结论,须通过逻辑论证;艺术的高下,通过评论和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没有结果。比如主流的展览,非主流会不屑一顾;比如传统水墨画与当代美术,互相看不入眼。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当然,同行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Crowds》的当代性,比较喜欢《小城印记》的有意思,比较喜欢《时光》的松弛感,等等。当然,作为展览方会考虑展览的宗旨包括一些其它因素。作为观众,你也一定有自己的喜欢和偏好,期待你作出自信的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9.30.</p> <p class="ql-block">22.<b style="font-size:20px;">更正:</b></p><p class="ql-block">10月18日中午,在“艺仓美术馆”门口,收到“启东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微信,说文中《时光》的油画图片贴错了,应该是另一幅(见上图)。在此特向作者表示歉意!原来的文字就不改了,让它作为一次失误的凭据吧。</p><p class="ql-block">《时光》这个题目,比较宽泛,一切生命和事物都属于某一段时光;它也像是万金油,什么题材都可以套。因此,现代艺术宜从自己的(非别人的)身边的(非远距的)具体的(非抽象的)小事(非宏大)或经验(非理念)着手和展开,并从中有所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3.“艺仓”正在展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她青壮年时期的行为艺术(展出的是照片和视频资料),着实令人感动。但只展出一件作品《情人·长城》。</p><p class="ql-block">她出身在红色家庭,性格叛逆。父亲曾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战士,后在政府供职;母亲曾是国家博物馆馆长。14岁时,父亲就为她请了美术家教并拥有自己的一间画室。大学期间,她经常提出不同于老师的想法,遭拒。与“行为艺术之父”博伊斯会面后,她深受影响。展出的实物中,有一套中文版的马恩列斯全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布拉莫维奇为国人艺术界熟悉的作品,是她与前男友,分别从——长城的东西两头——同时出发,经过90天的长途跋涉,然后碰面,然后结婚,这应该是天下最浪漫的婚礼了。</p><p class="ql-block">作品从1980年设想、筹备,到1988年才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前后等待了八年。作品最后完成了,但在长城上见面拥抱后,两人从此就分手了。这个结局大失中国人所望,平添了不少悲剧色彩,但这完美的缺憾,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同时展出的主要是后期作品“能量转换”,挖掘“水晶与人”的关系,要求与观众互动。作品完全跳出人们对艺术的原有认知,与我们自己的眼前的展览作品,相距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我暂时没有能力解读她的作品,我也并不认可展览方提供的解读思路。参与作品体验,感觉有点像巫术和法术。门票180,有点肉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10.18. 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