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年前曾驾车出凤翔、过陈仓、游潘溪、进太白,然后沿褒斜道的山谷委蛇而下,时时穿过施工中的西成高铁工地(西安——成都),终于在勉县走出秦岭。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沿苏东坡进京的足迹,领略东坡浏览过的风光。可惜,那次旅程没有进入阆中,而是折回汉中拜谒武侯墓、留坝张良墓以后,再沿汉水顺流而下,去了武当、荆州、岳阳而南下。</p><p class="ql-block">这次西行没有开车,乘高铁去西安,再入阆中,来这里寻找三个人——苏轼、张飞、李元婴。</p><p class="ql-block">这一记寻的是苏东坡阆中足迹。</p><p class="ql-block">由高铁站打的士进入阆中,转过山角,始入一座嘉陵江大桥,映入眼帘的一弯江水环绕古城。水平如镜,青山倒影。犹如眉山的玻璃江,又像柳州的水中山,更像一个大大的盆景坐落在米仓山下。阆中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苏东坡诗赞曰:“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玉寰”指的就是清澈见底,绿如碧玉、绕城而去的嘉陵江。</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老泉觉得教子十年,功德圆满,自持二子已经成才,信心满满的进京参加科考。父子爷仨出眉州,过成都,拿着成都知州张方平给欧阳修的“推荐信”,由阆中翻米仓山,沿着褒斜谷曲折陡峭的古栈道,经横渠,进盩厔,过长安,历经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东京汴京。文坛领袖欧阳修览过苏洵的文章,大加赞赏,惊为“国士”,从此老苏文章誉满天下。二子的科考一举成名,父子三人名动京师,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阆中报纸记载,苏东坡曾两次路过阆中,留下诗歌与墨迹。其实就苏东坡而言,应该是三次路过阆中。</p><p class="ql-block">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京城会试,金榜题名时,却惊悉母亲程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回乡奔丧,路过阆中,可能由于行程匆忙,时间短暂,因而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才是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苏轼为父守孝三年服满,携续弦王润之、长子苏迈。与弟弟苏辙全家再过阆中。</p><p class="ql-block">这是苏东坡最后一次由阆中出川,这一年他三十三岁。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重返巴山蜀水,只在梦里、在诗词中寄托思乡之情,在他的诗词中多次有“三十三年”的句子。</p><p class="ql-block">阆中人还记载苏轼兄弟路过阆中,与担任阆州通判的二伯父苏焕相聚的故事,恐怕与史不符。苏焕在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先后除宝鸡、凤州主簿,永康、开封参军,阆中通判,知祥符县,知衡州。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擢任利州路提点刑狱。通判阆州应该是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左右的事,苏轼兄弟刚十几岁,还在乡里读书。这段期间,苏焕不可能在阆中通判任上与侄儿们相会,这是阆中后人的牵强附会。</p> <p class="ql-block">从游客中心进入古城,首先登临华光楼。华光楼始建于唐,被称为“阆苑第一楼”。二楼北外檐有一匾,上书“粲然名州”,为苏轼行书集字笔迹。楼下廊院的石壁上,刻有苏轼楷书“灵景”二字。</p><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古城烟柳、嘉陵山水,意境全收。</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清代四川贡院,是全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贡院“会经堂”匾额,为苏轼笔迹,并有落款“轼书”,笔走游龙,丰腴飘逸。</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后院立一石碑,上面四个大字“天鉴在兹”,是苏东坡的集字书法。苏东坡一生“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与正”。“天鉴在兹”表明他一生的本心。</p> <p class="ql-block">火神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资料记载大门进口有苏轼楷书“德厚流光”。但是我和老伴再三寻找,且不见这块牌匾。这座庙临街两层,底下一层是一个门洞,穿过门洞通往后面的里弄,门洞内没有任何题记。两侧有门,门扉紧锁,从门缝中张望,只见黑咕隆咚,漆黑一片。问路人也是一无所知,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悻悻而别。</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古城坐标的中天楼,为古城最高的建筑,是古城的轴心。“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展开。登临此楼,视野开阔,古城风光一览无余。中天楼为三层四角方楼,第一层楣檐下的四面都有“中天楼”额匾,其中东面为集字苏轼楷书,落款为“苏轼书”并“子瞻”印。字迹笔力遒劲,风神秀伟。但恕我直言,这字选的有点像柳公权。</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阆中多次见到我们锦州老书记、中书协原秘书长邵秉仁的字。中天楼就有他书写的一幅匾额。</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打的去阆中古城,嘉陵江对岸的锦屏山和鳌山,两山并立,林木幽深,小桥飞瀑,绝尘脱俗,称为“阆苑仙境”。而我只去了鳌山,暼了一眼锦屏山。这老腿年轻时受过伤,再也走不动了。就抄了人家的一段资料,这资料说锦屏山有一洞,称为读书洞,也称状元洞。洞口石壁之上,有三个半米见方的楷书大字“将相堂”,为苏轼所书,并落有“嘉祐元年眉山苏轼”题款。行笔规整,庄重得体,充满雍容之气。</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抄了这一段,是因为这三个字确实有点像。只可惜没到现场,这张照片是截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三天多时间的阆中访谒,收获颇多。阆中古城经古往今来的治者打造,已锤炼成旅游圣地。虽然苏轼的故事有些牵强,苏东坡的匾额都是集字而成,但历代州官用心良苦,值得尊重。</p> <p class="ql-block">少年游-东坡阆中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陵美景玉漩澴,</p><p class="ql-block">古阙枕西川。</p><p class="ql-block">锦屏烟色,</p><p class="ql-block">阆芭仙苑,</p><p class="ql-block">倾倒古今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山才子初出世,</p><p class="ql-block">豪气米苍巅。</p><p class="ql-block">一曲阳关,</p><p class="ql-block">灞桥折柳,</p><p class="ql-block">此处有旌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