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飞雪填海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t1acm14?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849128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返回书目</b></a></p> <p class="ql-block">  标题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孔融十岁时拜访李元礼,称与其世交,原因是孔子和李耳有师生谊。众人赞其聪慧,陈韪闻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回应,令其尴尬。此故事提醒人们莫以幼时的优秀判断孩子未来。</p><p class="ql-block"> 有人会问,早期教育成果丰硕,为何又说“大未必佳或可期”呢?原因在于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永远在路上。在早教末期的三四年级(10岁左右),对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切换与衔接本就是一件难事。因为孩子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回来后,其生活和学习习惯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p><p class="ql-block"> 环境的转变必然会引发孩子各方面的改变,而这恰恰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节点,务必引起家长们的极度重视。若想巩固来之不易的早教成果,就必须保持和延续早教阶段的好习惯,否则会前功尽弃,这绝非危言耸听。当然,面对每况愈下的孩子时,你也可以用孩子叛逆等托词逃避责任。</p><p class="ql-block"> 但必须提醒大家,从早教阶段(0 - 6岁)开始,到小学教育阶段(6 - 10岁),再到初中教育阶段(11 - 14岁)以及高中教育阶段(15 - 17岁),直至高等教育阶段(18岁及以后),所有阶段的学习能力高低无不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早教只是基础,教育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孩子“三观”建立这两个方面,谈谈实现‘小时了了,长大必佳’的一些方法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在谈好“习惯”培养和“三观”建立两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看几段有关习惯培养实践的视频,这些视频告诉我们:习惯的培养绝非易事,需要像视频中那样,在一些琐碎之事上日复一日地坚持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也是“长大必佳”的首要前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写字习惯的艰难培养</b></p> <p class="ql-block">  端正写字姿势作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一环,在幼儿成长初期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幼儿时期,恰是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正确的写字姿势带来的益处颇多。从身体发育层面来看,保持良好的坐姿,如身体挺直、眼睛与书本保持适宜距离、手臂自然摆放等,能有效避免因不良姿势引发的脊柱侧弯、近视等问题,为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当幼儿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时,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手中的笔和纸上的字,注意力更为集中,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明白在特定的情境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这种对身体姿态的规范要求,悄然培养了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开始懂得,无论是写字还是做其他事情,都有其应有的方式和秩序,为日后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而从“正心”的视角审视,《大学》中的“正心”着重强调端正内心的态度和情感,使其契合道德规范。当幼儿在训练写字姿势的历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努力克服不良习惯时,实际上也是在锤炼内心的意志力和定力。他们需要克制自身的随意性,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持正确的姿势上。这并非易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耐心和毅力得以培养。他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这种内心的坚持和努力,正是“正心”所倡导的对自我的约束和提升。一个内心端正的人,必定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在各种诱惑和干扰面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幼儿在训练写字姿势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这些品质,将为他们日后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端正的写字姿势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书写的规范和美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表现,更是一种内在审美追求的体现。幼儿在追求正确写字姿势的同时,也会逐渐感受到文字的形态美、结构美。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每一个字的组合,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这种对美的感知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正心”也同样包含着对高尚品德和美好心灵的追求。通过对美的感悟,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心”的内涵,明白内心的端正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会意识到,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就如同一篇书写优美的文章,让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此外,训练幼儿端正写字姿势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当幼儿意识到正确的写字姿势对自己的重要性,并努力去保持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承担起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责任。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是“正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内心端正的人,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幼儿在写字过程中培养的责任感,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扩展。他们会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和朋友负责。这种责任感将成为他们日后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品质。</p><p class="ql-block">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训练幼儿端正写字姿势和进行“正心”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正确的写字姿势,耐心地纠正幼儿的错误,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正心”的理念,通过讲述品德高尚的人物故事、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内心的端正与行为的关系。家长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写字姿势,及时提醒和纠正。并且,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榜样,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正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生动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训练幼儿端正写字姿势与“正心”教育修养的紧密关联。那些写字姿势端正的幼儿,通常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加自律、有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更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与小伙伴们相处融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也更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而那些缺乏正确写字姿势训练的幼儿,往往在学习上容易分心,行为上较为随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正心”教育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进一步思考,训练幼儿端正写字姿势与“正心”教育修养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幼儿个体的成长,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拥有良好写字习惯和端正内心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当越来越多的幼儿接受正确的写字姿势训练和“正心”教育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充满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总之,训练幼儿端正写字的正确姿势与提高《大学》八目之“正心”教育和修养之间存在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培养幼儿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审美观念、增强责任感,进而促进内心的端正和修养的提升。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铺设坚实的道路。让我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关注每一个细节,用心培养孩子们成为既有外在规范又有内在修养的人。因为这样的教育不仅关乎幼儿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只有当我们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内心端正、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繁荣发展,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传承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活习惯的艰难培养</b></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不单要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还要让他去身体力行地去做。</p><p class="ql-block"> 像视频中这样,玩完的玩具散乱一地,沙发的靠垫弄得乱七八糟,小凳子也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写完字的本子也不收拾整理……</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家长来收拾一切,或许有的家长会一边收拾一边说上几句应该如何之类的话。往往是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没有任何改变。</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大学》中的“正心”教育强调端正内心,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面对孩子上述这种玩完玩具不收拾、物品乱放的情况,家长从“正心”教育角度应该怎样做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邋遢,很难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家长应时刻保持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展示整理的过程和好处。当孩子看到整洁的环境带来的舒适和愉悦时,会更有动力去模仿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其次,耐心引导,明确规则。当孩子把玩具、靠垫等物品弄乱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混乱的场景,问孩子这样的环境是否舒适,让孩子明白整理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同时,明确制定家庭规则,告诉孩子玩完玩具后要及时收拾整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规则要具体、明确,易于孩子理解和执行。</p><p class="ql-block"> 再者,鼓励参与,体验成就。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收拾整理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比如,和孩子一起比赛收拾玩具,看谁收拾得又快又好。当孩子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反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关于用手机录像来录制孩子收拾的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一方面,录像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和进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孩子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努力地改进。另一方面,录像也可以作为一种记录,让家长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回顾成长的过程,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但是,家长在使用录像方法时要注意方式和时机,不要让孩子感到压力和反感。</p><p class="ql-block"> 正心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好习惯的培养。殊不知,好习惯还与日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预习复习、善于总结归纳等,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过程更加有序等等,都要有好习惯为基础。培养专注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在学习时更加投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自律的习惯能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拖延。而整理归纳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总之,好习惯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促进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重点,从《大学》“正心”教育的角度,家长要以身作则,耐心引导,鼓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只有家长自身做到正心修身,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看长期习惯培养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b>以下是一些针对年轻父母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一些年轻父母来说,这一点相当于废话。原因是人大多都是自以为是的,很少有人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学历较高的年轻父母中尤其如此。年轻夫妻间吵吵闹闹是常事,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更加导致他们没有带孩子的经历。这些人虽然不知道如何带孩子,却还能经常挑剔爷爷奶奶的不足之处,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事实往往是,许多小夫妻间平时连“好好说话”都难以做到,在孩子回家后,事情增多的情况下,再要求他们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恐怕也只是知道的人多而做到的人少。</p><p class="ql-block"> 其次,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讲卫生等。</p> <p class="ql-block">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首先需要家长的表率作用,而不是说教。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才是正道。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说明一个人改变自己十分艰难。这需要你对孩子有“大爱”而不是“溺爱”,要以“慎终追远,防微杜渐”的谨慎态度对待孩子。父母要有为了期望的孩子而改变自己的内生动力(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则不必),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家长的习惯就是孩子的习惯。可现如今的大多数年轻父母并不知道,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成长的标杆,所以我希望年轻父母好自为之。</p><p class="ql-block"> 再者,注重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友善等。</p><p class="ql-block"> 品德教育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体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传统和社会规范。我国的品德教育强调道德规范和礼仪,尊重长辈、孝道和家庭价值观,这些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内容。而所谓的西方文化在平民中(注:资本阶层是采用中国的品德教育的)推广个人自由、平等和虚伪的社会责任。例如有的年轻父母效仿西方的做法,和子女做朋友,许多孩子称妈妈是姐姐,称爸爸是大胖兄等等,完全没有尊重长辈的意识。这些人虽然孝道和家庭观念非常淡薄,但他们却能够采取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的志愿者活动去捞取虚名,其结果是西方的伪君子在我国大量出现。</p><p class="ql-block"> 另外,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毁掉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扔给他一部手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大家不知道“救救孩子”有什么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有一种陪伴是这样的,父母每天下班回到家,眼睛一直盯着屏幕的同时,陪伴在孩子身边监督他学习和写作业……当他发现孩子已经中了手机的“毒”,并深入骨髓后。他又开始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还会乖乖听一个只会说不会做之父母的“道理”吗?正确的陪伴方式应该是互动,例如爬山、打球、旅游,听孩子讲述他的快乐和烦恼。用规则和榜样的力量规范和影响孩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p><p class="ql-block"> 最后,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保持沟通。父母应该与爷爷奶奶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爷爷奶奶那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所有人都有,但都不承认或不自知。正是这些毛病阻碍了两代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例如双方相互欣赏多看对方的优点就难以做到,一般都是看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殊不知这种“克核太至”的毛病是普遍存在的。要知道“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这就是说,人很刻薄,求别人太严格,虽然别人不认同或很反感,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沟通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b>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尊重彼此的意见。“不自见故明”。人不可固执地执着自己主观的成见,如此就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自是”与“自见”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但同中有异。“自是”是主动地认为自己一定都对,绝对没有错。例如有狂人说,他们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就是太自以为是,翻开拿破仑和项羽的历史,他们的失败主因是自是。人不自是,才是开创大业的前提。“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功的代名辞。爱表功是人们的常态。无论老少都犯这个毛病。做了一点事情,就想人家表扬鼓励。人一自伐,有功等于无功;“不自矜故长”。“自矜”就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自矜其能。“自矜其能”就是自我夸耀自己的能力。但它往往又与傲慢的心态几乎相同,只是用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而已。比如,明明对方说的对,但你却因为固执坚持不改正错的,并且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傲慢与偏见。不接受对的就傲慢,傲慢的人不会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长。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和经验。年轻父母可以向爷爷奶奶请教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沟通和协商。当出现分歧时,双方应该坐下来进行沟通和协商。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并尝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第三建立共同的目标。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应该建立共同的目标,例如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通过共同的目标,双方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行动和决策。</p> <p class="ql-block">  第四保持良好的关系。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双方应该保持良好的关系,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并尽可能避免冲突和争吵。</p><p class="ql-block"> 总之,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和经验,进行沟通和协商,建立共同的目标,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要重视巩固爷爷奶奶的早教成果,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同时也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如果父母不重视上述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必然下降,甚至会出现学习成绩日渐下降的情况,最终结果有可能导致一个学霸型的孩子滑落到中间生的通道,进而跌落到差生通道也只是时间问题。无论多么优秀的孩子,只要不能及时跟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会日渐式微,这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大家都知道,孩子学习习惯的好坏,关乎学习能力的高低。但是,关于学习习惯受生活习惯影响的问题,却很少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因此,理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本末倒置的家庭教育</b></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本末倒置,即只重视学习习惯,却忽略生活习惯培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学习是所有家长关心和重视的焦点。众所周知,学习并非难事,正常的孩子只需做到以下四点即可:一是认真听讲,二是虚心求学,三是仔细做题,四是杜绝拖拉。</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知晓围绕这四点教育孩子。耳提面命者众多,苦口婆心者不少,谆谆教诲者常见,威逼利诱者有之,喝鸡汤补血者亦存,求贤询方者不乏……不可谓不用情,不可说不用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其结果大多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出现陪孩子写作业气得崩溃,进而中风被送医院抢救的极端案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b></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存在着重学习轻生活、本末倒置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惯是根本,学习习惯是末梢,切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学习习惯不佳,并提醒家长注意纠正。但很少提及这习惯的由来,其实有些老师也明白学习习惯源自生活习惯,只是为避免家长不悦,不好直接指出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毕竟“不知其子之恶,不知其苗之硕”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闻过则喜,见贤思齐”往往只是说说而已,不可当真。倘若老师真的说到某某家教不足的痛处,家长不但难以接受,还可能将其视为恶意。</p><p class="ql-block"> 出现“本末倒置”的首要原因是追求“短平快”,这或许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大家都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是错误的,也都知晓孔子所言:“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但就是难以纠正。</p><p class="ql-block"> 出现“本末倒置”的第二个原因是不了解教育应遵循的顺序法则。在我国,教育有着严格的顺序。“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这是孔子总结出的教育应当遵循的先后顺序。这一顺序经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验证和传承,又被后世的《弟子规》奉为教育顺序的总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p> <p class="ql-block">  “孝、悌、谨、信、爱、仁”,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是什么?是“仁”。仁是什么?“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孝悌也者”指的就是“孝、悌、谨、信、爱、仁”的泛指。这些主要应在家庭教育中完成,也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来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主动将学习与生活习惯联系起来。似乎鲜有人认为教育的顺序应先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这既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基所在。所以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就极为普遍地存在着。</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是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教育并非说教,不是讲道理。靠说教是无法教育出好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不断重复的过程,人的不断重复就会形成习惯,习惯会演变成人的性格,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例如,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用哭闹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为何会如此呢?其实这源于初生时养成的一种习惯。是大人自找麻烦的结果,与孩子无关。不懂事的婴儿起初的哭并无明确目的,但一哭就会使处境发生改变。比如,孩子一哭就抱起来,还哭就走起来、晃起来。于是不抱就哭,不晃就哭,稍有不如意就哭,如此愈演愈烈,直至哭闹不止,甚至有的会演变成长夜哭闹的“哭夜郎”。这就是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哭时大人不抱,孩子不哭就抱起来和他玩,一哭就放下。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养成用哭闹满足要求的坏习惯。当然,仅仅如此远远不够,小孩子会不断地尝试向大人挑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不断留意,从各个方面都要让孩子知道,有要求要正常提出,哭闹是没有用的。</p><p class="ql-block"> 不要认为这个例子只是针对婴幼儿的,其实它就是被大家忽略的“人之初”。儿童、少年以及一生的所有习惯都是在不同阶段养成并发展着,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任何人的良好生活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人做事培养形成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把这种良好生活习惯带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坏习惯亦是如此,这是一种必然。</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来简要阐述一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善于倾听与上课听讲</b></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上课不注意听讲是一个让许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有的孩子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老师讲课,导致学习成绩受到直接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直接教育孩子要“注意听讲”。然而,令人无奈的是,无论重复多少遍这样的教导,孩子似乎依旧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孩子,就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话语,常常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根本没有养成注意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也正是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主要根源所在。其最常见的表现为,在听别人讲话时不看对方的眼睛,更不能及时回应别人的话语。这种行为不仅在课堂上影响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阻碍。</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在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家长和老师可以要求孩子在别人讲话时看着对方,培养他们认真聆听每个人讲话的好习惯。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要求,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孩子养成认真聆听的习惯后,他们在课堂上也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讲。因为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和素养的体现。一个懂得认真倾听的孩子,会更加尊重他人,也会更加珍惜他人所传递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而且,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培养孩子在听人讲话时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孩子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他们就会对所听到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可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故事的结局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发展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倘若孩子能够举一反三,那就离学霸的素质更近了一步。举一反三意味着孩子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从认真倾听和勤于思考开始。当孩子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成绩也自然会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 总之,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导上,而要从生活中的善于倾听做起。通过要求孩子认真聆听每个人讲话,培养他们的尊重意识和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强化自律才能好学</b></p><p class="ql-block"> 第三,以不好好学习为例。好学之人确实少之又少,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中也好学的也不多。孔子曾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此言也是感慨好学之人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好学近乎知”,真正好学的人堪称高人。这也正是“流俗众,仁者稀”的根源所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极为艰难之事,天才或许除外。</p><p class="ql-block"> 贪玩是所有动物的本性,人类尤甚。贪玩的大人要求孩子不要贪玩,或者自己可以尽情地玩,却要求孩子有限度地玩。这种“关心孩子将来”的好意本无可厚非。然而,殊不知玩耍是最容易让人上瘾且失控的。别说普通人,就连辛苦登上高位的高官都难以抵御玩的诱惑。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贪玩上瘾、失控,导致玩物丧志,最终纷纷落马、身陷囹圄吗?对于玩上瘾的孩子来说,完全靠讲道理和孩子自律来实现有限度地玩,岂不是难如登天?</p><p class="ql-block"> 某哲学家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想让孩子好学,首先需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孩子所接触的人群要有学习的氛围。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智者和高人无一例外都是好学者,同时具备自律和抵御诱惑的基本素质。因此,要与智者、高人同行,就必须好学并拥有自律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这是一种需要经过极其艰苦训练才能达到的修养。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其复杂程度可以用“说不完,道不尽”来形容。需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即培养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要有严格的界限,先做该做的,再做可做的,不做不该做的。</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孩子教育无大事。可一旦有了“大事”,也就轮不到家长教育了。</p><p class="ql-block">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生于微澜之间。”家长的教育智慧体现在不但要把握总的原则,而且要时刻保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高度警觉。爱玩是人的天性,人们也因此将玩视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因玩而耽误学习也被视为正常,很少有家长能对贪玩保持高度警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例如,很多家长让孩子接触手机时,都会告诫孩子适可而止,不要贪玩。殊不知,就是这小小的放任就可能导致孩子误入“玩物丧志”的歧途。手机上的很多游戏就像吸食毒品一样,一旦沾染,连成年人都欲罢不能,更何况孩子们呢?回过头来,贪玩成性的孩子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虽然迫于家长的压力也要学习,但学习时心不在焉,想着“鸿鹄将至”,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赶紧快速完成作业。试问,这样的孩子,要求他们学习成绩好,有多大的可能性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想让孩子好学,不只是要从小制定学习计划,靠持之以恒地坚持培养出好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孩子所接触的环境和人。假如孩子接触的都是贪玩、好吃懒做且攀比物质享受的人,却要求孩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刻苦学习。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对孩子很残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反之,首先要远离贪玩和攀比物质享受的环境,同时用积极向上的人物给孩子树立崇拜者,和孩子一起“见贤思齐”,向崇拜者学习。这不失为培养孩子自律好学习惯的方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认真”不如“用心”</b></p><p class="ql-block"> 第四,以学习总出错为例。做题考试时丢三落四、马马虎虎、不认真等问题在孩子们中普遍存在。对此,无论是家长批评、老师处罚、孩子努力,甚至全社会都在努力想办法,却还是未能解决这一难题。</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舍本求末;其二是不知“认真”和“用心”的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 先说“舍本求末”。在孩子教育中,教孩子做人做事与关注学习成绩相比,孰重孰轻呢?正确答案当然是前者重于后者。因此,作为家长,本应把上学看成是检验孩子用心做事程度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说,成绩只是检验手段,并非目的。然而,为何绝大多数家长却依然热衷于这种“倒行逆施”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和社会都重成绩,无论是高考还是国考,最终都是以成绩论英雄。在这种普遍追求高效率、走捷径成为社会风气的环境中,忽略做人做事好习惯的培养自然在情理之中。关于这种本末倒置,《大学》早已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修身即做人做事要好,养成做人做事的好习惯才是做人之本。没有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却想学习好,那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认真”和“用心”的区别。只要稍加细心就会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反复强调“认真”,认真听讲、认真写作业、认真做事等等。然而,其结果是所有错误依然如故,老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认真”和“用心”听上去相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认真”是被动的,是指体现在具体动作上的态度,以“做对、不出错”为出发点;“用心”是主动的,是指整体态度,以“做好、求更好”为出发点。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上,就是被动和主动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我们必须清楚,认真做事和用心做事虽有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认真做事通常指在工作或任务中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和努力,以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认真做事的人可能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工作,注重细节和准确性。用心做事则更强调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投入和热情,不仅关注任务的完成,更注重对工作的理解和体验。用心做事的人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如何改进学习和工作流程,提高学习和工作质量,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人或团队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对孩子来说,认真做事和用心做事都是重要的学习态度。但用心做事具有主动性,更强调对学习的热情和投入,以及对学习过程的用心做好。而认真做事则是被动性的,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投入,追求的是对学习任务的完成。</p><p class="ql-block"> 培养用心做事,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例如,玩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的收纳整理摆放,注重每件事情完成的过程,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过程,强调过程比结果重要,养成用心完成每一步的好习惯,优质的结果自然会出现。</p><p class="ql-block"> 要孩子用心做事,就要求家长必须率先垂范,进行不言之教。试想,如果一个家庭杂乱不堪、鸡飞狗跳,做什么事都马马虎虎。这样的家庭却还奢求孩子拥有用心做事的好习惯,这种可能性会有多大呢?</p><p class="ql-block"> 那么认真做事和用心做事对个人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呢?如果用“流俗众,仁者稀”来衡量,认真做事的人大多数不过是不能脱俗的流俗之众而已,而用心做事的人则多数会成为超凡脱俗的社会稀有之仁者。</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历史上,用心做事而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和弘扬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学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用心做事的态度和精神,他注重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品质和态度不仅对他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用心做事”,是在做事时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将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用心做事”强调的是一种专注和认真的态度。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和杂念,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只有用心去做,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做的事情,才能做出最好的成果。“用心做事”还强调了对事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以此来激发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总之,“用心做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用心做事的孔子成了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在现代,用心做事的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成了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把“用心做事”全心全意地放在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的“改变中国与世界”的目标之上。在革命战争时期,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生活和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战略。他还亲自领导了一些重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他非常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经常给士兵和干部讲政治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还亲自编写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教材,如《为人民服务》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非常注重经济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建设思想,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他还亲自领导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建设工作,如“大跃进”等。他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建设思想,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这些故事表明,毛泽东是一个非常用心做事的人,他注重调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圣人孔子和伟人毛泽东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其实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这么说,但是敢学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用心做事可以把小买卖做好做大的榜样还是可以学习的。例如乔布斯和苹果产品的故事。乔布斯是一位非常用心做事的人,他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乔布斯始终致力于创造出卓越的产品,他注重每一个细节,从产品的外观设计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式,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这种用心做事的态度使得苹果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是一位著名的寿司大师,他被誉为“寿司之神”。他对寿司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用心,从选择食材到制作过程,都追求极致。他甚至会根据顾客的口味和需求,调整寿司的制作方式。这种用心做事的态度使得他的寿司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这些例子和故事都说明了用心做事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用心做事都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展现出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通过用心做事,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用心做事的习惯呢?</b></p><p class="ql-block"> 帮助孩子养成用心做事的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方法:</p><p class="ql-block">1. 以身作则:孩子通常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心做事,让孩子看到用心做事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2. 培养兴趣:让孩子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加专注和用心。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并提供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3. 制定计划: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完成任务。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专注和用心。</p><p class="ql-block">4. 给予反馈:当孩子用心做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p><p class="ql-block">5. 培养耐心:用心做事需要耐心,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耐心,让他们知道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p><p class="ql-block">6. 减少干扰:减少孩子周围的干扰,例如电视、手机和游戏等,可以帮助孩子更加专注和用心。</p><p class="ql-block">7. 设定目标: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并鼓励他们努力实现目标。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专注和用心,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总之,帮助孩子养成用心做事的习惯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和坚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定事定时,奖勤罚懒</b></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写作业拖拉可谓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十分头疼。严重的时候,甚至有极个别家长因孩子的拖拉问题而焦虑过度,导致中风住院,可见其影响之深。</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要求并训练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该做的事情。这就需要严格制定奖惩规则,并且认真执行,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比如,可以详细制定孩子的日常时间表,明确规定早上几点起床、写作业的具体时间段、穿衣服所需时间、晨读时间、早餐时间以及上学时间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按照时间表去执行任务,做到有奖有罚,奖勤罚懒。一旦孩子养成了做事快速高效的生活习惯,那么拖拖拉拉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小孩子在上学早晨到了起床时间却赖在床上不起。家长们往往因为担心孩子迟到,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然而孩子却无动于衷,要么懒洋洋地躺着,要么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地起床。有的家长心急之下,强拉硬拽地把孩子拖起来,还帮着孩子把衣服穿好;有的家长则像一个严厉的教官,大声吼叫着频繁催促。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拖拖拉拉。</p><p class="ql-block">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并且明确约定要自己遵照执行,同时告知孩子别人不会叫他起床,起晚了后果自负。如果孩子早上到了时间还不起床,家长千万要忍住不去叫他。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很难做到,但这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孩子起晚了要赶时间,可能会不吃饭就去上学,此时家长不要心疼。要知道,几顿饭不吃是饿不坏孩子的,而孩子自己到点不起床就应该承担挨饿的后果。这样一来,第二天孩子自然就会到点起床,只要日后坚持下去,良好的习惯就能逐渐养成。但是,如果家长有一次忍不住去催孩子起床,那么孩子就又会回到拖拖拉拉的状态,之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多习惯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养成或培养出来。在纠正孩子拖拖拉拉毛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让孩子自己明确意识到拖拉造成的危害,并且由此造成的后果要让孩子独自承担。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后果的事件,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导致作业没有按时完成,那么可以让孩子接受老师的批评,让他明白拖拉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或者孩子因为拖拉而错过了参加某个有趣活动的机会,让他切身感受到拖拉给自己带来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律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定事定时、奖勤罚懒的方法,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解决拖拉的问题,还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孩子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任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更加自信和从容,也会更加积极地面对各种挑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心态决定一切</b></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命运大多由性格决定,而性格又是由习惯决定的。我们也知道习惯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某些具体事务不断重复而养成的。学校和家长在严格监督和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然而拥有好习惯的孩子却依旧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例如秦末时期,陈胜、项羽、刘邦三个人的不同心态决定了他们处事习惯、性格以及结局的截然不同。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好高骛远心态,是形成其虎头蛇尾处事习惯的关键,虽能乘势而起,但终究志向落空。同样是见到秦始皇,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两种不同心态才是导致两人不同处事习惯和命运的根本原因。自谦为教员的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的心态,确立“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志向。他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博览古今中外群书。创造了“把沙子拧成绳子”的奇迹,他先把中国共产党拧成一股纲绳,用这股纲绳再把中华民族这盘散沙扭结成网,并全部挂到这股纲绳之上。凭借这股神奇的力量带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又奠定了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基础。是他带领人民把鸦片战争以后濒临灭亡边缘的中华民族解救了出来,锚定了中华民族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圣贤君子,还是伟人毛泽东,一个良好的心态都是他们最基础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那么何谓心态呢?通俗来讲就是心理状态。但是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好心态的稳固性比什么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人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有人解释为具有流动性和相对稳定性以及动力性。多数情况下心态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具有极强的情境性。所以心态的稳固是极其艰难的。</p><p class="ql-block"> 据庄子记载,孔子最得意门生颜回要去卫国帮助魏王治理国家,孔子对颜回说:“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白话大意是说,你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理想都没确定出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你凭借和依靠什么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呢?你自己还处于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自己随时都会因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却自认为有能力去实现你的想法,真的可以吗?</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伟人,成就大事者都不是“所存于己者未定”之人。一切“未定”之人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未定”者都难以经得住诱惑。因为“贪”是一切动物的本性,而人类当属最甚之列。人生来就贪吃,成人便贪性。故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未定”之人,无一能幸免“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的诱惑。</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良好心态要保持不变,必须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不能是“所存于己者未定”之人。也就是说,“所存于己者有定”才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基础,否则就会因没有抵御“五毒”的能力而沦落。现如今贪官污吏被处理法办的每天都有,仅媒体报道的每天都有几个,未报道的就更是不计其数。请问哪个贪官污吏不是经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才走上重要岗位的?</p><p class="ql-block">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经系传》)。意思是说道德学问都不行却占据了重要岗位,能力不够还要觊觎谋划大位,所做之事超出自己的能力。一定是要倒大霉的,很少有例外。历史经验证明,不论何人,哪怕是官至帝王也依然会失败。</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所存于己者有定”呢?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能做到的人毕竟是少数。</p> <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讲,根据人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有人对心理状态从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类:</p><p class="ql-block"> 一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状态上的表现,即心理状态的主要构成成分。以此为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以较好地概括各种具体的心理状态,将心理状态划分为认知的心理状态、情感的心理状态、意志的心理状态和动机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二是人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据此可把心理状态与其发生的基础即活动相联系而加以考察,可分为活动的动机和完成活动的能力两大类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三是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和活动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用单一的分类标准或只从一个角度去分类研究是很困难的,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领域、因素,用不同标准对心理状态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如以心理状态对活动效果的影响为标准,可将心理状态划分为最佳心理状态、一般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心理状态划分为相对稳定的、持续较长时间的状态(态度、兴趣、心境),另一种是情景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心理状态(激情、应激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些理论听起来晦涩难懂。说白了,就是说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方向。有个大问题,就是人活了几十年,你问他究竟为什么而活,我问过的人几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的人生基本都跟着环境在转,这就是犯了孔子所说的“所存于己者未定”。</p><p class="ql-block"> 譬如说,人一辈子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切都围绕着“饮食男女”的人之大欲而活,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图享乐的欲望。这种有奶便是娘、只会跟着环境乱转的人,是不是很悲哀呢?因此,要千万注意孩子人生理想信念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家长一定要把职业和事业区分开来,要想办法树立孩子的事业心。</p><p class="ql-block"> 职业是为了求生存,有人把皇帝都当作了职业,就连乞丐也是职业,都只是职业的不同而已,但事业就不同了。</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中,事业是什么呢?“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孔子在《易经·系传》上讲的。“举”说的是人的动作,“措之天下之民”是有利于人民,就如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个人不管是当皇帝或者做工讨饭,你做的事情能让社会得到你的福利和恩惠,有这样的成就才叫事业。如果能帮助孩子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就会“五毒”不侵了,这是奠定一切好习惯的基础保证。</p> <p class="ql-block">  上边说的是“所存于己者有定”。我们把“定”分为“职业”和“事业”两大类。定为职业者,主要是解决饭碗问题,无论其拥有再多的财富,大多也只是对“饮食男女”“休闲娱乐”有所追求而已。如果缺乏事业心,越有钱就越发显得可怜,在有事业心的人心中,他们只是“锦衣玉食的可怜虫”。这类“流俗之众”并非我们关心的对象,在此不浪费篇幅和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把“所存于己者有定”确定在“事业”心上,这才是中华教育之根基。</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环境的营造和建立。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应排在首位。我推荐给大家的是以孔子的“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和毛教员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将中国的圣人和伟人毕生追求的事业,作为家庭环境营造的核心。这样不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发扬和兼收并蓄的方法,能够实现与时俱进并引领和超越世界的中国梦。试想,如果孔子没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毛教员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改变中国与世界。身为一国之君的毛教员,更加不可能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高尚境界。</p><p class="ql-block"> 在家中,我们崇尚孔子和毛教员的同时,要学习他们,把他们作为全家人生的标杆。建立崇尚孔子和毛教员的家庭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p><p class="ql-block">1. 教育和学习:家庭成员可以通过阅读孔子和毛教员的著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贡献,从而增强对他们的认识和尊重。</p><p class="ql-block">2. 文化传承:家庭成员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毛教员思想,来培养对孔子和毛教员的尊重和崇拜。</p><p class="ql-block">3. 榜样示范: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习孔子和毛教员的思想和精神。</p><p class="ql-block">4. 交流和讨论:家庭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对孔子和毛教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识和尊重。</p><p class="ql-block">5. 参观和体验:家庭成员可以参观孔子和毛教员的纪念馆、故居等地,亲身感受他们的思想和精神。</p><p class="ql-block"> 总之,建立崇尚孔子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教员的家庭环境营造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学习、文化传承、榜样示范、交流讨论和参观体验等方式,培养对孔子和毛教员的尊重与崇拜。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三本书,一本是南怀瑾先生的</span>《<a href="https://xima.tv/1_PiiP1FY?_sonic=0"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论语别裁</a>》,一本是任志刚的<a href="https://xima.tv/1_7Wd8C3?_sonic=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为什么是毛教员》</a>,还有一本是<a href="https://m.qtfm.cn/share/vchannels/378311?platform=direct_link"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毛教员选集》</a>,<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时间看书的人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书。如果采用家庭背景音的方式,全家一起听这三本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的孩子将“所存于己者”确定为“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你还会担心他的学习吗?你还会担忧“五毒”的侵害吗?</p><p class="ql-block"> 反过来说,为热心追求职业且有事业心的孩子营造追求正当财富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举措,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p><p class="ql-block"> 1. 以身作则: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财富,展现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可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与成功案例,让孩子自幼对财富形成正确认知。</p><p class="ql-block">2. 培养理财习惯: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如制定预算、规划储蓄等。可为孩子开设储蓄账户,让他们亲身体验储蓄与理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3. 强调教育重要性:教育是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家长应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提升知识与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基础。</p><p class="ql-block">4. 鼓励创业精神:创业是实现财富自由的路径之一。家长可鼓励孩子尝试创业,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指导。</p><p class="ql-block">5. 培养正确价值观:财富并非人生的全部,家长要教导孩子正确看待财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意识。</p><p class="ql-block">6. 营造积极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例如,家长务必注意在孩子面前避免消极负面情绪,不能抱怨工作太累、宣扬社会黑暗,更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羡慕他人的豪车豪宅、名牌名包等。否则,只会对涉世未深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心态。</p><p class="ql-block"> 总之,营造追求正当财富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的引导与努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德。</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将对人民有益的财富榜样的成功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需要一定的思考与行动。以下是一些可行建议:</p><p class="ql-block">1. 学习他们的成功故事:了解这些财富榜样的成功历程,包括他们的背景、职业发展、创业经历等。通过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可获得诸多启示与灵感。</p><p class="ql-block">2. 分析他们的成功因素:剖析这些财富榜样成功的要素,如他们的技能、知识、态度、价值观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发现自身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p><p class="ql-block">3. 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依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制定目标与计划。可参考财富榜样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p><p class="ql-block">4. 学习他们的领导能力:这些财富榜样通常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可学习他们的领导风格与管理技巧,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p><p class="ql-block">5. 坚持学习与不断进步:这些财富榜样往往是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的人。可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保持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p><p class="ql-block">6. 勇于尝试与创新:这些财富榜样通常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可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行动方式,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与领域。</p><p class="ql-block"> 总之,将财富榜样的成功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需要深入思考与积极行动,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家校配合协调一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何要家校配合?</b></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孩子健康成长。开展家校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二者都以培养孩子健康成长为共同目标。家校配合能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标更为统一,凝聚合力,更有益于孩子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2. 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各不相同,家庭可给予亲情、温暖、关爱等情感支撑,学校则能提供知识、技能、社交等方面的教育。家校配合能够让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相互补充,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p><p class="ql-block">3. 教育方式的协同性: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家庭教育更注重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学校教育更强调规则和集体意识。家校配合可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相互协同,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4.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的,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家校配合能让家庭和学校的行为规范更加一致,更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p><p class="ql-block">5. 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家校配合可以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与帮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家校配合有哪些方式?</b></p><p class="ql-block"> 家校配合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1.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可以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2. 教师家访: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3. 家长与教师沟通: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及时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4. 家长委员会: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p><p class="ql-block">5. 家庭作业: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6. 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p><p class="ql-block">7. 亲子阅读: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 总之,家校配合的具体方式丰富多样,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家校沟通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1. 建立沟通渠道:家长和学校可以搭建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短信、邮件、家长会等,以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p><p class="ql-block">2. 定期沟通:家长和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及时解决问题,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3. 尊重彼此:家长和学校应当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p><p class="ql-block">4. 积极参与: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师沟通交流,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5. 理解支持:家长应该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6. 保持信任:家长和学校应该保持信任,相信彼此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总之,家长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沟通交流,尊重彼此,积极参与,理解支持,保持信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未来铸就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家校沟通举例:</b></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件学校老师在班级家长群里互动的良好事例。</p><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二节课,要讲解昨天考试的卷子。帮忙发卷子的子贺同学见我走进教室,说道:“老师,这次的试卷比期中考试简单。”我笑了笑,回应道:“是吗?”便没有再说话。</p><p class="ql-block"> 铃声响起,看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充满睿智,我问道:“于子贺说这次的题比期中考试简单,大家都这样认为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p><p class="ql-block"> 我说:“其实,不是题简单了,而是同学们的两种能力提高了。因为你们的背诵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才觉得题简单了,对吧?”孩子们频频点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回顾了期中考试后大家一起的付出,一起打卡,一起做材料题,一起纠错,一起分析。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没有付出就难以有收获。应付作业、敷衍老师就是糊弄自己。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努力的决心。其实,从那些进步、变化的孩子背后,我更看到了家长的坚持和改变。</p><p class="ql-block"> 这些或许才是我们为师者前行的最大动力!一起加油!</p><p class="ql-block"> 上边这段话是一位老师在班级群里的一段发言。</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看后评价道:“乔老师对家长和孩子们满满的鼓励啊,好温暖,太励志。大二班的家长和孩子们,我们继续斗志昂扬,努力前行吧!”随后附上几个加油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一些家长纷纷点赞、送花,见班级群截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见微知著&持之以恒</b></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强调两点。见微知著与持之以恒乃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首先,教育者需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牢记“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成于微澜之间”的道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微小的变化往往能够引发巨大的后果。在孩子的教育中,这一理念尤为重要。于孩子而言,或许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教育却无小事。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见微知著。即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防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孩子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歪斜”。如果教育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及时进行扶正,那么孩子就能更加健康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可能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情绪。</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孩子频繁地咬指甲,可能是内心感到紧张和焦虑。家长只有敏锐地察觉孩子的这些问题与不足,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矫正。可以通过耐心地沟通,了解孩子的困扰,给予他们温暖的鼓励和支持;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调整心态。</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育孩子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其二要持之以恒,不可以稍有懈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种修养的沉淀,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孩子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就连弟子三千,拥有七十二贤人的孔子都感叹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能长时间保持仁德之心,实属难得,而其他弟子只是偶尔能做到。可见人的修养自律之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期望孩子瞬间变得完美无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和鼓励。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意味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不断地重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而放弃教育,而要以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引导他们改正。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持之以恒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始终如一地陪伴孩子成长。</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可助力家长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p><p class="ql-block">1.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稳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进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p><p class="ql-block">2. 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家长需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精心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教育。</p><p class="ql-block">3.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家长要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p><p class="ql-block">4. 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求,及时为孩子解决问题与困惑。</p><p class="ql-block">5. 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自身为榜样,成为孩子的楷模,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6. 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家长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成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p><p class="ql-block">7.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自己喜爱的领域中充分发挥才能与潜力,进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总之,家长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以身作则,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t1acm14?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849128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返回书目</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