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62)街上再无公话亭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令人提摸不定,一件新生事物从他的诞生到兴盛,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但更迭却在旦夕之间。公用电话亭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存续了100多年,在鼎盛不过20多年之后,便黯然淡出了。随着手机的普及,令家庭中曾经昂贵的座机渐渐被冷落,很多家庭的座机电话已消失,曾经的公用电话服务小店以及公用电话亭,也终于从“门前冷落”直至再无人光顾,终于正式走进了历史。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我们一边得到,一边也在失去,失去与得到,如何平衡,可能是也是无暇顾及了,唯有跟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才是我们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街头再无公用电话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公用电话亭,或许只是从影视剧情中得知的一个曾经的存在,并不能理解当年现实生活中它对人们带来的诸多便捷。</p><p class="ql-block"> 但凡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记得这样一个场景,30年前,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一间独立的小方屋,小方屋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上书“公用电话”字样;屋里大约平米见方,在一面靠墙的地方,挂着着一部电话机。有需要的人进入室内,拿起话筒,或投入几枚硬币,或拨一串lC卡的密码,便可与对方实现通话。</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公用电话亭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序列。当时固话还未普及,手机和网络很少有人用,公用电话亭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市民需要,很快就覆盖了我国各大中型城市,成为城市的标配,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车站、码头、机场、街道、工厂、学校、政府机关,到处能见到公用电话亭的身影。在市区繁华路段和大学校园内,经常能见到市民、学生、打工族排队打电话的场景。插卡和投币打电话成为了一种时尚,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再因距离远无法沟通而苦恼,将神话中的“顺风耳”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当年街头的公用电话亭,是一抹难以忘怀的风景,那些电话亭,或红或绿,矗立在街头巷尾,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城市的喧嚣与变迁。它们虽不起眼,却在无数个日夜中,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与期盼。白天,公用电话亭用自己特有的标识,吸引着不同的人们走近她,仿佛在告诉人们,您需要的答案都在这间小房间;当毕灯初上时,那些公用电话亭在夜色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它们仿佛是城市的灯塔,为迷途的人们指引方向。 在那个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电话亭成为了人们联络家人的重要桥梁,‌特别是对外出打工的人来说,‌它更是连接亲情与乡愁的纽带‌。公用电话亭里,总是上演着各种温情的故事。有时,是一个焦急的父亲,在电话这头等待着远方儿子的消息;有时,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在电话两端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全球最先出现的公用电话亭在德国,1881年1月12日,在德国柏林的波茨坦广场,出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小房子。房子高约2米,尖顶方正,四周拉有窗帘,看上去非常神秘。这个小房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电话亭。公话亭的出现,距离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电话,已经过去了五年。那时,电话技术正在全球风靡,深受人们欢迎。但是,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装不起电话。于是,电话公司就推出了公话亭,为公众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Fernsprechkiosk”当时采用的是纸质票服务,而非大家所熟知的“投币”。投币电话的出现,要等到十多年后的1899年。那一年,美国人威廉·格雷(William Gray)正式发明了投币式公用电话,为公话亭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此后的一百多年,正如大家所知,公话亭走进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服务于千千万万的居民,为人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中国公用电话,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与世界发达国家大体同步。1878年,美国旧金山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公用电话亭,公用电话逐渐在欧美流行。1882年,洋气的上海滩紧紧跟上国际步伐,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设立了第一间公共电话室,比日本东京、横滨还要早上整整8年。1932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在租界内装设了投币式公用电话亭,要投入特制的角币才能使用。北京也不甘落后。1914年,北京电话局公用电话处经营了京城第一部公用电话。1929年6月,在前门外西河沿东口开通了京城第一家私人代办的公用电话。1949年解放前夕,北京市内有公用电话41处。当然,在这段时间内,公用电话只是富人们之间的通信工具。有钱的公子小姐们炫富的方式不是晒豪车、豪宅,而是坐着黄包车到公共电话所,在众目睽睽之下打一通公用电话。</p><p class="ql-block"> 中国公用电话亭真正应用于大众,还是解放后的事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大部分中城市中出现了公用电话,分为自办和委托代办两种。在50年代,电话亭也陆续在主要公共设施、景点布设,方便市民使用,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无人值守的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开始出现。90年代初,磁卡式公用电话开始兴起,可以直拨市内电话和国外长途电话。随着IC电话、智能公话等设备发展,90年代中后期,电话亭业务发展加快。以公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的浙江为例,1995年公用电话用户数达4.55万户,在1998年上升为14.53万户,为“一五”期间(1956年)的798倍。公用电话发展的高峰期在2003年,随后步入稳定期。彼时,城市公用电话亭的多少与通话质量的高低,还是当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令人提摸不定,一件新生事物从他的诞生到兴盛,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但更迭却在旦夕之间。公用电话亭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存续了100多年,在鼎盛不过20多年之后,便黯然淡出了。随着手机的普及,令家庭中曾经昂贵的座机渐渐被冷落,很多家庭的座机电话已消失,曾经的公用电话服务小店以及公用电话亭,也终于从“门前冷落”直至再无人光顾,终于正式走进了历史。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我们一边得到,一边也在失去,失去与得到,如何平衡,可能是也是无暇顾及了,唯有跟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才是我们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