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續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山一渡到鎮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鎮江、揚州隔江相望,兩市之間除高鐵外,還有潤揚大橋連接,交通一分便利。</span></p> <p class="ql-block"> 鎮江是江蘇省轄地級市。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江蘇南部,長江與京杭運河十字交叉處。東南接常州,北與揚州、泰州隔江相望,西臨南京。</p><p class="ql-block"> 鎮江是國家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澱豐厚。有近三千年建制史,春秋時稱朱方、三國時稱京口、隋朝统一後改置潤州。北宋政和三年設鎮江府,始稱鎮江至今。南朝-梁主持編撰《昭明文選》的蕭统,古代文學理論《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古代化學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現代科學家、橋梁專家茅以什,皆出於此。《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晚年也曾隱居潤州(今鎮江)。</p><p class="ql-block"> 鎮江北臨長江,雖無高山峻嶺,但三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丘和一個古渡,却有無限風光和豐厚的人文積澱足以使鎮江立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金山公園和金山寺</span></p><p class="ql-block"> 金山公園位於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路。正門牌樓四柱三間,外懸<金山>藍地金字匾,内懸白底淺藍字<雄跨東南二百州>匾。</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即建在園中金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山門前牌樓</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寺山門墙上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東晉古刹”四個大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東晋古刹一一趙樸初</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 唐大中年間唐宣宗敕令名<金山寺>。南朝-梁武帝在金山寺創中國佛教寺内水陸法會之始。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康熙南巡路過此地,令更名為江天寺,並御賜<江天禪寺>匾。</p><p class="ql-block"> 1978年慈舟法師重返金山寺,經修整後重新開放。寺高44米,周長520米。舆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四大名寺。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建在金山之上,山與寺渾然一體,只見寺、塔不見山。</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背面慈舟法师撰、書的楹聯:</p><p class="ql-block">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三藏聖言演真諦</p><p class="ql-block"> 四大本空五藴非有翰林玉帶鎮山門</p><p class="ql-block">楣額:照徹江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梵唄聲聲,一衆居士、信徒正在佛前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已经逐步落實。</p><p class="ql-block"> 2006年金山寺水陸法會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録。</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側大鐘。正所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各人幹好自己本職工作,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國家才能强盛,民族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貪、滑、懒、怠,亦要四大皆空。</p> <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須一步步行。一不望難而退,二不半途而癈。終能到達峰頂而“江天一覧”。</p> <p class="ql-block"> 拾階而上來到大雄寶殿後檐(下),後面高處是藏經樓(上)。</p> <p class="ql-block"> 此非民間傳説中把白娘子扣在雷峰塔下的法海和尚。此乃寺中一洞窟,傳説有法海大師在洞内修煉。由一門(左側)進入步行片刻見一洞窟,有觀音佛像。</p> <p class="ql-block"> 既便不是信徒,增長智慧,保持健康,生活平安也是我們大家的心愿吧!</p> <p class="ql-block"> <天地同庚>金山寺慈壽塔。</p> <p class="ql-block"> <江天一覧>亭</p> <p class="ql-block">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金山最高處,俯瞰鎮江市容,江天寥廓!</p> <p class="ql-block"> 此老者(左)小我四歲,重慶人士,不知其姓名。兩天前在揚州何園偶遇,不意40幾小時後又在鎮江金山寺相會,真奇緣也,遂請一遊人拍一合影,以紀此缘!</p> <p class="ql-block"> 從寺後院出一側門乃一可供遊人休息的小廣埸。廣塲相鄰兩側各有一門相互垂直。</p><p class="ql-block"> 一門(上)上有藏頭聯(隱慈舟法師法號,慈、舟二字)。</p> <p class="ql-block"> 出小廣塲前行百余步,道側樹陰下有一笑容可掏,側卧的彌勒佛。按佛教教義彌勒佛乃未來佛,是現世釋伽如來佛的接任佛。看來未來定會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繼續前行見一组東坡居士和佛印和尚對坐品茗論道雕塑。一俗一僧一世的莫逆。二人之間有很多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進金山公園後,如穿過道左側一條廊橋一一金泉橋,還有一處以<芙蓉樓>為中心的景觀可供瀏覧。</p> <p class="ql-block"> 尋迹芙蓉樓</p><p class="ql-block"> <芙蓉樓>創建於東晉時期。唐代詩人王昌齡曾有一首名作<芙蓉樓送辛漸>特别是後兩句膾炙人口:</p><p class="ql-block">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p><p class="ql-block"> 此詩為詩人被眨為江寧縣丞時作。“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冰清玉潔不改初衷之志。</p><p class="ql-block"> 現樓為1992年復建。三面環水遍栽荷花。遠望翠葉紅花簇擁飛檐翹角樓閣,恰如一幅立體圖畫。</p><p class="ql-block"> 上為遠眺正面,下為近觀側面。</p> <p class="ql-block"> “ 接天蓮葉無窮碧,暎日荷花别樣紅。”每至荷塘必想到楊萬里這兩句詩。此正所謂藝術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聽説前邊還有“天下第一泉”,穿過這座橋去看個究竟。</p> <p class="ql-block"> 七拐八繞終於看到一方水池,池壁上鎸有<天下第一泉>五個字。</p><p class="ql-block"> 原來是茶聖陸羽當年評價此泉最宜烹茶,當為泉中第一。世事無常,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此泉也只有當年之名矣。</p> <p class="ql-block"> 發現不遠處立有一高一低兩個古銅色瓶子,地上錯落排列幾個也是古铜色的篆體字。辨識一下是:“銅瓶汲水奉仙客”倒也有趣。可惜只看到一位遊客從這裏匆匆而過。看來我就權把自己想象成仙客吧。</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餐廳向我推荐了一款鎮江“肴肉”(上)是切的很工整的一條條長方形豬肉條很整齊地碼在方盤上上面放些薑絲和芫荽,吃時蘸醋。嘗一口味道不錯,實為佐酒凉菜。又要了一碗熱騰騰的湯菜(下)。雖很簡單却吃得也挺暖心。</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狗尾續貂一一菜不在多適口則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固山上尋故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北固山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 此為辛棄疾66歲任鎮江知府時,登北固山撫今追昔,留下的千古名作。表達了詞人心系中原民衆,而又北伐壯志難酬的英雄遲暮之情。而“憑誰問,廉颇老矣,尚能飯否?”又顯示出詞人收復中原之志老而彌堅。</p><p class="ql-block"> 到鎮江必去北固山,去北固山必登北固樓。</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 甫入園即看到一座雕塑,表現的是孫權、劉備二人以剑劈石,石破而各暗遂心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此為吳地。吳、蜀兩家時聯時破,在此山演繹出吳(孫)蜀(劉)兩國(家)不少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策杖登山盤旋而上,沿途先後看到<宏開鷲嶺>和<天下第一江山>兩塊刻石。</p> <p class="ql-block"> 一座僅剩蓮花座和一、二兩層的甘露寺鐵塔。此為全國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一座鐵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人意料又難能可貴的是旁邊還有一塊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暑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在那“破四舊”,揪“党内走資派”的動亂年代,能有這樣的胆識,全國大概絶無僅有吧。若干年後這塊牌子本身就會成為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懸崖上一條石板鋪成的2米左右寛道路就是”東吳古道”,外砌1米多高的護墙。每隔一段有一過堂門洞。順路而去,即可到達劉備招親、吳太后相婿的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 到達甘露寺。甘露寺建在不太寛敞的山坡上,平地有限。石砌的山門挺高大,和其它寺廟大不相同。過了山門也没有天王殿,既無彌勒笑臉相迎,韋陀天王也不用值守。</p> <p class="ql-block"> 過了山門就是個不大的狹長的院落。鐘、鼓樓是没有的,直接面對一座面闊三間,進身兩間的殿堂,檐下亦無大雄寶殿匾。迎面釋伽如來端坐蓮花寶座,兩旁阿難、伽葉兩脇侍。供桌上有兩排排列整齊的纯净(礦泉)水瓶不知何意。</p><p class="ql-block"> 如來表情嚴肅,右手二指並攏指向側前方。此手印在别的寺中亦没有見過。不知隱藏着什麽秘密?</p><p class="ql-block"> 當年甘露寺可能比如今要寛绰宏大的多。不然吳太后為何會選擇在這裏相婿(劉備)。看鐵塔和現在寺院的距離,也可推测出當年應該是比較大的。</p><p class="ql-block"> 但不知大將賈化(假話)那500刀斧手埋伏在哪裏?(一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劉備兵敗虢亭退守白帝城,不久病故。傳説孫尚香聞信要回蜀奔喪,被吳太后阻止,只好在此隔江祭奠。</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頂,俯瞰長江江面開闊,碧水東流,歷史遠逝,新業正盛。</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上遠眺可見鎮江市貌,遠處就是鎮江市另一著名景觀一一焦山。</p> <p class="ql-block"> 北固樓雄姿</p><p class="ql-block"> 北固樓又稱北固亭,歷史上經過多次修建。現在的北固樓是2010年後重建的。採用宋式营造模式,用柚木和楠木全榫卯結構建造。樓高19.9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為尊重歷史,北固樓外觀兩層,内部實際三層。最高處懸毛澤東主席手書“北固樓”並題款的金字竪匾。</p><p class="ql-block"> 順便説一下,登此樓時老年人不得拄拐杖,只能徒步登樓。</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題<北固樓>匾。題字時間不詳。估計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出北固樓沿這條石板路下山。古時此路中間高出周邊,兩側江水滔滔十分險峻,故稱“龍梗”,也名甘露嶺。如今已是一条平坦的石板下坡路。</p> <p class="ql-block"> 途中見一石塔立於道旁,視之為<中山紀念林塔>1930年3月12日立。1986年為紀念孫中山誔辰120周年,江蘇省和鎮江市政府對此塔進行修整。</p> <p class="ql-block"> 繼續前行,在接近山脚處建有三國時期東英名臣鲁肅墓。</p><p class="ql-block"> 鲁肅在《三國演義》和京劇舞台上都被塑造成忠厚诚實,胸無城府的正面形象。其實歷史上的鲁肅不僅具有相當的軍事才能,而且胸襟開闊,深受孫權信任。他一生力主孫(權)、劉(備)聯合抗曹,促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p> <p class="ql-block"> 鲁肅墓前碑亭(上)碑陽刻鲁肅立像(下左)碑陰刻鲁肅生平事略(下右)。</p> <p class="ql-block"> 鲁肅墓碑亭上方横匾<思度弘遠>是對鲁肅一生的中肯評價。兩側有聯,上聯开首“友亮親瑜”指鲁肅視諸葛亮為可交心朋友,和周瑜是可坦誠共事的同僚。可見其為人胸襟闊大。下聯開首“拒操聯備”指聯合劉備共抗曹操,則是其一生的政治主張。</p> <p class="ql-block"> 鲁肅墓及墓道石像生。墓碑刻<吳横江將軍鲁肅之墓>。</p> <p class="ql-block"> 距鲁肅墓一箭之遥有東吳名將太史慈墓。圖左為屓屭上的太史慈碑。正面刻太史慈勇武立像,碑陰刻太史慈生平事略。圖右為太史慈墓,墓碑刻篆體<東萊太史慈之墓>。</p> <p class="ql-block"> 回望北固山,北固樓及山上景物,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金黄。眼前馬路上車來人往,一片繁忙。歷史已隨江水遠逝,時代即將開啟新的華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津渡頭訪古街</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雲台山麓。是鎮江市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之所在。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古街全長1000米,始創於六朝時期。 三國時稱“蒜山渡”,唐稱“金陵渡”,至宋始稱西津渡。當年西津渡是通往江北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1068年春王安石奉詔進京即從西津渡渡河北去,留下著名詩篇:</p><p class="ql-block"> 泊船瓜州</p><p class="ql-block">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p class="ql-block"> 當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由揚州至鎮江亦於西津渡登岸。</p><p class="ql-block"> 清代詩人于樹滋曾有詩描繪當時西津渡商業運輸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p><p class="ql-block">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p><p class="ql-block"> 後因長江江岸北移,逐漸遠離江岸,渡口功能不復存在。但其宗教文化,民居文化活化石風貌完整保存下來。</p> <p class="ql-block"> 仰望2010年後在雲台山頂復建的雲台閣。此為西津渡地區體量最大的仿古建築。登楼遠望,北有滔滔長江,南有起伏群山。</p> <p class="ql-block"> 由此拾階而上,到達古街。</p> <p class="ql-block"> 街中央一側有<待渡亭>。兩側楹聯:</p><p class="ql-block"> 古渡千秋難羈歸客</p><p class="ql-block"> 大江萬里好送行舟</p><p class="ql-block"> 古時行舟多靠風力作為動力。無風難以行舟。旅人則在此等待。短時可在亭内,時間較長,客棧應運而生。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餐飲及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由是住宿、飯店酒肆、日用貨品、生活服務等等行業相繼產生、發展,逐漸形成聚落。商賈雲集,百業興旺。文人墨客亦多會於此,文化教育随之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傳统。古鎮文脉就此形成、發展,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從待渡亭前向東(方向辨别不一定准确),先後經過“層巒聳翠”、“飛閣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覺路”四道券門,步步递進展現古街的宗教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 建於元代的横跨古街的白色石塔。也稱昭關石塔。</p> <p class="ql-block"> 觀音洞</p><p class="ql-block"> 門内為天然洞窟,供奉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 洞内供奉的兩尊菩薩的莊嚴寶相。</p> <p class="ql-block"> 壁龕上的觀音寶相</p> <p class="ql-block"> 石壁上精美的觀世音菩薩高浮雕像。</p> <p class="ql-block"> 觀音洞前的香爐。後面是昭關白塔。</p> <p class="ql-block"> 普陀巌一一又一處宗教塲所。</p> <p class="ql-block"> 街南側主要是宗教活動塲所。街北側有<救生會>。看兩側楹聯應該是當年搶险救人的社會組織。裹面有關於這個組織的展覧,因已過開放時間,不得其門而入。</p> <p class="ql-block"> 到了“同登覺門”原路返回,在待渡亭右側遠望古街西部。</p> <p class="ql-block"> 古街西部南侧首先看到一座大門緊閉的<鐵柱宫>不知何方神聖。</p> <p class="ql-block"> 古街西部應該是商業區和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南側大红色雕花門窗的<街巷劇塲>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街北側一家百年老飯店<于家厨房></p> <p class="ql-block"> 鎮江以香醋聞名。此為百年老醋坊<恒順醋坊>門面。</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兩側門面精細的古銅色雕花門窗。</p> <p class="ql-block"> 里巷</p><p class="ql-block"> 上方嵌巷名一方,白色石質。白底陰刻,字横向左書如下:</p><p class="ql-block"> 1904</p><p class="ql-block"> 里瑞吉</p><p class="ql-block"> 衖總</p><p class="ql-block"> 衖(long或xiang)北方一般稱胡同。</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總巷,説明裏面還有支巷。向裏看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p><p class="ql-block"> 像這樣的里巷還有幾條。</p> <p class="ql-block"> 一條南北向(和古街垂直)巷子。遠處的塔其實在北邊一條主干道長江路北側。</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次不期而遇。發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领導人李公樸的故居。(開放時間已過,未能入内參觀)在門前伫立向這位民主主义戰士致敬</p><p class="ql-block"> 李公樸(1902.11.26一1946.7.12)原籍江苏武進,出生於淮安。</p><p class="ql-block"> 1925年考入滬江大學,1928年考入美國俄勒岡州雷德大學半工半讀。歸國後與鄒韜奮、胡愈之籌辦《生活日報》。</p><p class="ql-block"> 1934年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出版第一部中譯本《资本論》。</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一一1940年四上華北抗戰前線,二訪延安。完成四、五十萬字抗戰言論、戰地通訊、抗戰教育文章。</p><p class="ql-block"> 1940年與沈鈞儒等人發起籌備成立中國民主同盟。</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12日李公樸和夫人外出歸來途中被國民黨特務暗殺。</p> <p class="ql-block"> 李公樸故居大門對面影壁上,毛澤東、朱德以及馬相伯、黄炎培、陶行知題詞。</p><p class="ql-block"> 一切為民主自由而奮鬦的先烈們都值得我們尊重、敬仰,都不能被遺忘!</p> <p class="ql-block"> 天色已晚,在一家小店點一碗熱騰騰骨湯碎肉面。</p><p class="ql-block"> 告别古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焦山勝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焦山公園入口</p> <p class="ql-block"> 焦山四面環水兀立於江中,遊人須從渡口(下右)乘游船(下左)到達山脚。</p> <p class="ql-block"> 從游船登岸不遠處即為定慧寺山門一一一座四柱三門的石牌樓。碑樓上<焦山勝境>為原定慧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所題。</p> <p class="ql-block"> 牌樓後面<漢晋遺風>為原金山寺住持、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慈舟所書。</p> <p class="ql-block"> 過了山門牌樓依次是題有<莊嚴國土>的影壁(下左),山門殿(上)。下右是山門殿中央木雕彌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 出山門殿過一座橋到達定慧寺前殿。</p> <p class="ql-block"> 前殿正中笑口常闻的彌勒佛。兩旁聨語(原方丈茗山書)借題發挥,含有一定哲理:</p><p class="ql-block">大肚包容了却人間多少事</p><p class="ql-block">滿腔歡喜笑面天下古今愁</p><p class="ql-block"> 包容是處事度量、是胸懷。胸懷開闊,處事明達。歡喜是人生態度,是智慧。笑面人生,苦厄自消。</p><p class="ql-block"> 背面是護法韋陀菩薩。前後兩佛龕堪稱木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上)和其後的藏經樓。這是佛寺中軸綫上建築的標配。</p> <p class="ql-block"> 隨喜佛寺後,在一工作人員指引下,穿過一片空地看到一組佛祖和十八羅漢群雕。由此上山即是聞名的焦山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焦山摩崖石刻時間跨度從六朝始至民國迄。原來随山勢起伏绵延150余米,歷經數百年洪水冲刷、風雨浸蝕,有的崩塌落入江水,如最負盛名的大字石刻<瘞鹤铭>崩落江中,歷史上幾次打捞,僅得原石碎塊,无法完璧。幸有前朝拓片版本方得一睹真容。</p><p class="ql-block"> 現存80余刻石,因風雨浸蝕或人為損壞,多已模糊不清僅能辨識個别字句。</p> <p class="ql-block"> 沿僅可容兩人錯身的盤山棧道,仔细觀摩、辨識遍布山崖的歷代石刻。</p><p class="ql-block"> 现存比較清𥇦的兩方大字石刻<松鶴精神>(上)和<浮玉>(下)</p> <p class="ql-block"> 尚古(?)風(上),樵(?)山(下)</p> <p class="ql-block"> 以下可辨認出年代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 绍聖三年(1096年)。“绍聖”是宋哲宗趙煦的第二個年號。</p> <p class="ql-block"> 道光己酉年(1849年)</p> <p class="ql-block"> 咸豐二年(1852年)</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丙戌(1886年)</p> <p class="ql-block"> 光绪廿九年(1903年)</p> <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三年(1924年)</p> <p class="ql-block"> 小篆刻石</p> <p class="ql-block"> 似乎是題詩,難以卒讀。裏面提到“痤鹤”</p> <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九年(1930年)應為紀念當年律師協會律師們到焦山遊憇的刻石。年代近,字迹清𥇦。</p> <p class="ql-block"> 山崖絶壁上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盤山栈道,沿此步步登山。</p> <p class="ql-block"> 江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 沿此路(左)繼續攀登可到達山頂的<别峰菴>(右)。</p> <p class="ql-block"> 板橋書屋</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4年)”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在此居住讀書,準備來年科考。見菴内岑静無聲,窗明几净,花樹一庭,小屋三間,遂題下“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p> <p class="ql-block"> 焦山最高處的萬佛塔。</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上)和碑林中重要展室一一瘞(yi)鹤铭</p> <p class="ql-block"> 有關“瘞鹤铭”的傳説。</p> <p class="ql-block"> 存世“瘞鶴铭”碑殘片。</p> <p class="ql-block"> 瘞鹤铭部分拓片。</p> <p class="ql-block"> 焦山抗倭古砲台遺址。</p> <p class="ql-block">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一新四軍長江工作委員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