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我们巳脚步蹒跚头发渐白,幼儿时曾经羡慕的重阳糕,如今我们来亲尝并过上了重阳节。父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当我出生时就没见到爷爷奶奶了。外公也早走了,只留下一个老外婆了。</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每当重阳节时,村里很吋兴重阳节的,家家户户打糍粑磨汤圆。热闹非凡。我们家不是打糍粑就是用磨推那种过滤的糯米汤圆。母亲总叫我把打好的糍粑或做好的汤圆送给外婆吃。那时我才六七岁,去外婆家大概有四里多地。小孩子有一种好奇心,也很想走亲访友。更惦记慈祥爱我的外婆。</p><p class="ql-block"> 一走出家门,门前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外婆家就是沿着这条小河走的。那时我并不害怕,也不怕迷路。那时河里有很多鱼,时不时有鱼在跳跃,河边排着一排整齐的枫柳林,风一吹柳叶绿绿地飘起来,树上隔不了几棵树就会见到一个鸟窝窝。许多不知名的小鸟放喉歌唱,真是鸟语花香,鱼儿欢跳,风景美极了。要不是提着糍粑,好想下河去捉鱼,上树掏鸟窝。说不定还会掏到几个鸟鸟蛋。</p><p class="ql-block"> 一直沿着河边走不远去有一座石拱桥。走过石栱桥往下又沿着小河边走,一直走快到外婆家时又过一座小木桥,再穿过几座木屋便是外婆的家了。</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什么零食可吃的,但每次去外婆家都有惊喜,年迈的外婆脸上布满了绉绉、拄着拐棍那双“三寸金莲”在地上抖来抖去,80多岁的外婆看起来很精神,干净利索。看见外甥女的到来,欣喜若狂从屋里迎出。其实外婆家半边火堂,半边床吃住一间房。火堂的三角架上放着一个壶烧着一壶开水,边上柴火灰上傍着个药砂罐,外婆年纪大了离不开药罐罐。</p><p class="ql-block"> 外婆口里说着,“宝宝走累了吧,快快坐下。”一边 把我迎进屋,一边伸手就去找她的石灰果坛,一个大大的坛子下面放着石灰,上面放着米花糖、油炸果果、还有纸包的市场上买一毛钱一粒的糖仔仔。</p><p class="ql-block"> 这些外婆舍不得乱给别人吃。每次我去都会有吃,要是糖吃光了,鸡蛋也会煮上一二个。外婆好爱我,我也更喜欢外婆。总忘不了每年的重阳节,更忘不了爱我的慈祥的老外婆。</p> <p class="ql-block"> 重阳原来是一个最美的节日。孝顺,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关注我们老人生活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我们传承优良传统道德的体现。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孝顺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父母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力量,没有他们的爱,他们的呵护,我们能走到今天吗?"</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村里的那个热闹的重阳节。是为了孝敬老人而过的。村东头的杨大爷糯米汤圆那是他的最爱。听说他儿媳妇为了让他吃上满意的糯米汤圆,半夜里起来点着一盏煤油灯一粒一粒挑选夹杂在糯米里的谷子。头几天就浸泡糯米,一日淘三遍,磨出来的汤圆细细的、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雪白雪白的。</p><p class="ql-block"> 磨细了的糯米酱还要用白粉布做成的摇摇架仔细地过滤一番。这样的汤圆太好吃了。老头吃了可乐坏了逢人就讲,“自己的儿媳妇最孝顺,最能干!这辈子他知足了。”全村人为了过好重阳节,为了更好地孝顺老人,敬重老人,老老少少都在忙碌。</p> <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纷繁忧忧,有着无数剪不断的情结;爱情、友情与亲情,家庭事业与信仰,缠绵交织,牵牵绊绊,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这些所有情结之中,那要数我们父母的思情是最为说不尽,讲不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酿重阳酒的传统习惯。每到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用大米酿酒,这天酿出的酒醇香,经得放,放上一年都不会酸,而且这天酿的酒比平日份量要多得多。</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酒很醇香,重阳节的酒酿好以后,首先送给父母品尝,送给岳父岳母品尝。以表自己的孝心。一代又一代就这样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外婆早已离世了,父母亲也离世许多年了。但总忘了重阳节,忘不了外婆,忘不了父母!总觉得最美是重阳,它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扑素的幸福和光芒。啊!重阳佳节倍思亲。</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