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同城】轮迹经纬—‌拜谒祭祖堂 寻根大槐树(144)

悠然村夫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3日下午一点抵达山西洪洞大槐树,进入停车场,10元一次。找好一处有树荫遮挡的车位,停好车准备进入景区。</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贾村西侧,是国家5A景区,门票80元,60-64周岁半价,65周岁以上免费。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汾水汤汤,边际是连绵巍峨的山峰。近处黄瓦朱墙,绿槐高柳,而威仪自成。停车驻足,发现牌匾上“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几个大字,昭示着这里便是亿万人们心中的祖根。</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山西省‌洪洞县的一个著名景区,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圣地。这个景点不仅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闻名,还因为‌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而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汾水汤汤,边际是连绵巍峨的山峰。近处黄瓦朱墙,绿槐高柳,威仪自成。驻足仰望,大门牌匾上“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几个大字赫赫入目,昭示着这里便是亿万人们心中的祖根。</p><p class="ql-block">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门朝南,门前有一颗根雕大槐树“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乍一看,不像雕塑,像是千年的槐根,上面稀疏挂有绿叶。看起来洪洞人为了打造祭祖文化,下了不少功夫,这样的雕塑恰到好处,千年古槐,古老沧桑,敦实厚重,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就是洪洞大槐树的“根”字影壁,这是大槐树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影壁中心为紫红色的斗方,正中一个黄色隶书大字“根”,左右对联为篆书“饮水”和“思源”。 </p><p class="ql-block"> “根”字体苍劲有力,端庄稳建,寓意深邃,饱含着悠悠的思乡之心,浓浓的桑梓之情,凝结着归乡游子们那种真挚复杂的故园家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根”字四周雕刻有石榴、葡萄、葫芦等图案,这些在民间都是代表多子多福的象征,寓意着家族的繁荣和子孙的昌盛。影壁两侧雕刻的十二生肖和四幅图案,以及五福捧寿和喜报三元等设计,进一步丰富了“根”字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家族、民族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的“根”字不仅是对汉字本义的体现,更是对家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和传承,是对根源追寻和文化尊重的情感表达‌。</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根影壁的背面正中为《古大槐树赋》。这部作品由汾城人士崔秀峰撰写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赋的内容主要交代了洪洞的地理位置、秀丽风光及迁民的原因。同源渠,顾名思义,是指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这些移民后裔遍布大江南北,融汇于华夏民族。这种表述体现了大槐树作为移民历史见证地的特殊意义,以及对于祖先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与追寻‌。</p> <p class="ql-block">在同源渠上,洪安涧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上有三座石拱桥并列排开。名字分别为槐香桥、 ‌鹳鸣桥‌和莲馨桥。</p><p class="ql-block">槐香桥:得名于槐香的谐音“槐乡”、“怀乡”,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恋祖之情。见到槐香桥就是回到故乡,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心更切。 </p><p class="ql-block">鹳鸣桥:鹳鸣桥的名字来源于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大槐树作为移民出发点的历史背景,也成为了移民后裔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意为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如鹳鸣之韵,绵绵绕梁,久久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莲馨桥:得名于洪洞自古即有“莲花城”的美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花源”。其中“莲馨”与“连心”谐音,寓意山西老家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这座桥象征着家乡与游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p><p class="ql-block">这三桥桥不仅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的景观元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的象征。它们共同见证了明代大规模移民的历史事件,以及移民后裔对故乡和祖先的深切怀念‌。</p> <p class="ql-block">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但他们深信源头都在洪洞,能在这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光阴变换,又经过数百年的辗转迁徙,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大地。但不管经历了多少岁月,迁徙到什么地方,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一定会回老家看看,因为我们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四周竖立着数百面黄色旗帜,每面旗帜上都有一个姓氏。给人以庄重、正统之感。这些旗帜随风飘荡、猎猎作响,好似列队的人群,欢迎远道而来、回乡祭祖的亲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是一座全木结构仿明代建筑。它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该园区的核心祭祀场所之一。献殿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体现了明代的特点,其结构和装饰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建筑风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祭祀活动。此外,献殿内还陈列有大槐树移民先祖牌位,这些牌位是对那些从大槐树移民出去的先祖的一种纪念,也是后裔们寻根祭祖的重要部分。每年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大槐树后裔都会聚集在此,进行祭祀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为仿明清建筑风格,是大槐树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大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排位。不仅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突出了“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号称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临汾洪洞大槐树的祭祖堂是祭祖核心地点,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祭祖堂内供奉着上千个移民祖先的神位,每年在这里举行的祭祀活动聚集了从大槐树走出的先人子孙,在这里找到自己祖先的牌位虔诚祭祀,请香祭拜。‌</p><p class="ql-block">我进入祭祖堂内,堂内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我步入祭祖堂内,堂内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我凝神巡视着我的姓氏祖先牌位,来回踱步几分钟也没有找到。这时一位彬彬有礼的姑娘走过来向往我点头示意:“请问先生,需要我的帮忙吗?”我循声望去,略有迟疑,姑娘好似看出我的心思,解释到:“这是免费的”。我如愿以偿,双手合十,在祖先牌位前祈祷施礼。我虽然不知道我的祖先是否在移民之列,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我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先祖赐福》景观石刻由著名福文化专家、爱新觉罗皇家写福文化第十一代传承人观同先生书写,“福”字高3.18米、宽0.96米,字体圆润隽秀、笔锋饱满、刚劲洒脱,浑然古朴、落笔沉雄,艺术效果强烈,福文化元素浓厚,寓意财富满仓、根基永固、福寿有源、平安吉祥,是洪洞大槐树景区标志性祈福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先祖赐福》为洪洞大槐树景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成为传播大槐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意元素符号,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赏福字、摸福石、沾福气的新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先祖赐福》书法石刻是大槐树石刻中最大的福字,可谓是大槐树第一福。“先祖赐福”集聚了丰富且深厚的华夏传统福文化内涵与灵气,成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洪洞大槐树祈福文化的核心标志。</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忘记对故土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大槐树下的时候,演出还没有开始,我跟着老伴选择好座位,从头至尾完整地观看了《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专心致志地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通过剧情对大槐树移民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对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官府为了达到移民集结的目的,在人员来往密集的广济寺前大槐树上张贴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阳府之民,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并依次递增。但广济寺方圆三里之内,为驻军之地,在此的民众,可以免迁。于是故土难舍的乡民纷纷前往广济寺周边聚集,却遭到集体举迁的结局。人们被绳索捆绑,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树,含泪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移民》‌和‌《铁锅记》每天分别在大槐树下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洪崖古洞前分时段进行</span>实景演出。‌</p><p class="ql-block">《大槐树移民》是一部实景演出,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故事,深受游客欢迎。这部演出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上演。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场。这部作品通过还原大槐树移民历史,让游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体验移民场景,感受古人的迁徙之苦和家园之情‌。</p><p class="ql-block">另一部作品是《铁锅记》,这也是一部实景演出,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四兄妹根据约定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团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大槐树这一象征,向观众传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家族情感,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看完大型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后,心情久久难以平复,被亲人离散、强行迁徙的场面所震撼。被迁徙的百姓们,万般无奈下只能噙泪老鹳窝,叩拜大槐树,从此一别故乡土,泪洒他乡屋。</p> <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来,洪洞大槐树已被赋予神性,已成为华夏民族“根”的象征。数百年来,迁徙于祖国各地和漂泊海外的炎黄子孙回乡祭祖的大槐树后裔络绎不绝,成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了却夙愿、精神回归的依托。</p><p class="ql-block">中国根,第一代大槐树,树龄3500多年。大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看起来非常壮观。在古朴的庙宇旁,大槐树更显得庄严肃穆。我静静地站在大槐树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但一代大槐树早已死亡。现在的一代大槐树是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的新塑大槐树,旨在重现当年大槐树的风采。这个仿制品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明初移民时期的那棵著名的大槐树,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达到“七庹零一媳妇”,意味着需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展示了这棵树当年的巨大规模。新塑大槐树的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尽管是钢筋结构,无法完全复制自然树木的荫蔽效果,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象征,代表了移民先祖从大槐树下动身离开时的情感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当年移民出发点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第一代古槐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幸而在大槐树东侧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经过400多年的风雨,第二代槐树如今已干枯,但如同移民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北侧又同根生长出第三代槐树,嘉树延年,代代相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已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移民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古槐千年,汾水激流荡两岸。</p><p class="ql-block">伤离别,鹳鸣呜咽,天象凄惨。</p><p class="ql-block">六百春秋风伴雨,三十日月泪洗面。</p><p class="ql-block">憾人生难料祸与福,空长叹。</p><p class="ql-block">多少代,念家园。星月移,天地转。</p><p class="ql-block">沧桑千万年,归心似箭。</p><p class="ql-block">大槐树旁莺歌舞,老鹳窝下燕语喧。</p><p class="ql-block">让华夏民族大团圆,换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洪洞的千年槐根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 这棵槐根高度达到6.2米,其中外露部分为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够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大槐树是寻根祭祖园,因此这颗千年槐根就有了真正“根”的意义,人们纷纷到此“寻根”。</p> <p class="ql-block">碑亭,又称古大槐树处碑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这座碑亭建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是为了纪念第一代大槐树而建,这棵树据说是汉代所植,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树紧挨广济寺,被人们称为广济奇槐,但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因汾河发大水被冲毁,因此只能以碑代树,用碑文来纪念这棵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碑亭的设计精巧玲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工艺。碑阳镌刻的“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是用刷子而非笔写成的,显示了当时一位没有捐资但字写得非常好的好友的贡献。这些字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成为了碑亭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赤心奉国 循圣人训 成仁取义 思先贤德</p><p class="ql-block">祖宗虽远 祭祀须诚 子孙虽愚 经书必读</p><p class="ql-block">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循法律己 崇德友善</p><p class="ql-block">勤苦自立 敬业乐群 弘毅广志 发愤图强</p><p class="ql-block">承先人训 慎思笃行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槐树不仅成为了移民们心理上的故乡象征,而且也成为了他们实际上的精神家园。许多移民后裔在迁移后,仍然保持着与大槐树的密切联系,通过祭祀、纪念等方式,表达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这种情感和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所谓的“大槐树古训”,成为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p><p class="ql-block">这几块槐木化石并非仿制品,而是上世纪末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埋藏于地下,已有很多碳化痕迹。这些化石经专家考证,印证了洪洞早在一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由青铜制成,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途中。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p><p class="ql-block">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广济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寺庙规模宏大,佛像庄严,香客络绎不绝。由于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但古老的广济寺早已不存在,仅存少量遗建,如今的复建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历经劫难的千年古刹重现,见证迁民,遇祥和盛世,再现辉煌,等待着广大移民后裔回到家乡寻根祭祖,一了乡愁。</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源于唐朝的佛教石刻艺术形式,由多块石料堆砌成柱状结构,柱顶设有盘盖,装饰有垂幔和飘带,柱身刻有陀罗尼经文和佛像,是佛教徒进行虔诚祈祷的象征。在众多经幢中,洪洞大槐树石经幢独具特色,作为广济寺仅存的遗迹,它承载了800多年的岁月痕迹,见证了明代移民的重要历史。这座石经幢用青石精心打造,其平面设计呈现出八角形,共分为四层十五级,高约9.4米,每寸都充满了古朴深厚的韵味。</p><p class="ql-block">石经幢上的雕刻艺术堪称一绝,书法线条刚劲有力,流畅自如,展示了金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浮雕部分栩栩如生,仿佛将佛教故事和历史瞬间凝固在石上,让人不禁对古代匠人的巧手赞叹不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洪洞大槐树石经幢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各位是不是觉得奇怪,其实我也一样。我在大槐树“洪崖古洞”附近找卫生间,发现明明是是卫生间的标志却写着“解手场”,当时我的理解就是解手场所,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山西大规模移民并非人心自愿,且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官府只好采取强制措施,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并用长绳连接在一起,以防止他们逃跑。在漫长的迁移过程中,移民们需要如厕时,会向官兵请求解开双手以便方便,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苍桑而厚重。整个建筑群当中中路建筑群更是规模宏大。由“根”字影壁、献殿、祭祖堂组成的中路建筑群殿宇轩昂,楼阁插云,拱桥流水,婉转柔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座祖园倍显高大壮丽、庄严肃穆、恢宏大气。</p> <p class="ql-block">忆秦娥 • 祭祖堂</p><p class="ql-block">祭祖堂,</p><p class="ql-block">顶礼叩拜焚高香。</p><p class="ql-block">焚高香,</p><p class="ql-block">三礼福酒,</p><p class="ql-block">思乡鸟唱。</p><p class="ql-block">千年古槐披星月</p><p class="ql-block">万姓华夏染风霜。</p><p class="ql-block">染风霜,</p><p class="ql-block">百年他乡,</p><p class="ql-block">宗祖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专程来到洪洞“大槐树”参加寻根祭祖大典,并且亲手栽植了一棵国槐。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对乡愁的寄托。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家族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根的追寻和对传统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民俗村,这里有个牌坊,上书“老鹳窝邨”,</p><p class="ql-block">虽然不是这里每一个景点都是人间烟火,民俗村的院子错落。漫步园中,满眼的古建都是布局完整的明清民居或殿堂风格建筑,颇有北方传统园林的滥觞。但也不尽然,比如望乡亭曲径通幽,如临深山禅境。如十里莲塘,又仿佛江南水乡。而万人祭祀广场上,一堂两阁北方坐镇,黄色刀旗卫士般整齐排列,却弥漫着一股儒家的中正平和。</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魁星楼是古代学子们祭拜魁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魁星,是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被视为主管文章兴衰的神。后世将其神化,并建楼崇祀,希望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魁星楼遍布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登科路。是村中通往魁星楼的必经之路,魁星楼是古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们祭拜魁星的地方。魁星是古代传说中主管文运的神。此路命名为登科是取一路登科、独占鳌头之意。如家中有学子更是要踏上此路,以求魁星爷保佑莘莘学子文运亨通、一举夺魁!</p><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设有农家院、中医诊所、传统编织等,在这里能够深入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p> <p class="ql-block">民俗村中一条主干路叫桑梓路,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此路建于村中唯一的圆拱桥上,环绕了大半个村庄,经过此路可以看到整个村庄的全貌,老家的淳朴民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设有农家院、中医诊所、传统编织等,在这里能够深入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欣赏民俗表演、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感受到浓郁的乡土风情。</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苑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景点,这里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p><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苑正门匾额上题“中华姓氏苑”,这为著名书法家王忠孝先生所写。边上布置有两副楹联,其一为著名书画家穆涛山书写,联为:续延五千年华夏血脉彰昭姓氏文化渊源,提振百万代民族精神释诠家国情怀真谛。其二为大槐树移民后裔,我国著名学者、诗词研究专家、书画家李代远先生并书撰写:唐山祖脉无双地,中华姓氏第一园。侧壁是我国流传千余年,妇孺皆知都能吟诵的《百家姓》,这篇短文是北宋初年,一个自称钱塘老儒的文人所作。关于姓氏的排列顺序有许多猜测和传说。因北宋皇帝姓赵,为当朝国姓,自然排列第一;作者是钱塘人,钱镠所建立的吴越国建都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吴越国在北宋建立后还存在了十多年,后归附宋朝,所以名列第二;古代帝王传位必传予子孙,宋以前国运最昌盛者莫过于李姓创建的唐朝,所以孙、李分列第三和第四。宋朝政权是从后周幼主手中夺来的,周没有了,政权灭亡了,以谐音为周吴(无)郑(政)王(亡)。</p> <p class="ql-block">母亲石‌是一块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石头。这块石头不仅因其形状而闻名,还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母亲石的正面刻有“母亲石”三个大字,这是著名书法家董寿平的封笔之作,而背面则刻有四个篆体字——“杨国赵里”,象征着杨姓和赵姓的发源地,以及扬州和广州的来源与这里的关联。这块石头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拍照,而且它还象征着对远迁后代的思念和希望他们能够回来的情感。母亲石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关于寻根祭祖和迁移的历史,它是明代迁民遗址之一,对于数亿计的移民后裔来说,是一个寻根祭祖的圣地。此外,母亲石也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根”的情结,代表着不忘祖宗功德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块母亲石被描述为形似一母亲昂首挺胸的石头,象征着母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延续。我在这块石头面前反复观察端详,且从不同角度去感观,也没有发现和感觉到这块石头有何特别之人物形态。</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迁徙有这样一段传说:由于大部分的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官兵担心百姓逃跑,就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刻了一刀作为标记,因此相传小脚趾甲两半的都是山西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段传说过于牵强和荒谬,也没有遗传学依据。既然是官兵操刀所谓,那就说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脚趾甲两半”是后天创伤所为,只能即时认定是迁徙移民,而外伤所致的伤痕根本不可能遗传给后代,</span></p> <p class="ql-block">洪崖古洞及其周边还有一系列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如槐树庄牌坊、母亲石、千年槐根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寻根祭祖,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洪崖古洞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景点,它建在这里与洪洞可是大有渊源的,因为洪洞这个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与城北“古洞”。</p><p class="ql-block">“洪崖堑壁”与“古洞连云”这八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p><p class="ql-block">尽管洪崖古洞的名称中包含“古洞”,但实际上它是人造的。</p> <p class="ql-block">洪崖古洞前有个小广场,这里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上演一场大型实景演出《铁锅记》,游客可免费观看。</p><p class="ql-block">《铁锅记》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一家兄弟人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离别前,他们将铁锅摔成三块人手一瓣,作为信物,二十年后拿碎片回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团圆。二十年后兄弟三人根据约定凭铁锅碎片回到大槐树下团圆。他们有分离的悲伤,有团圆的喜庆,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动。虽然二十年间个人际遇不同,但他们对老家的依恋,对父母的牵挂却更为强烈,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在洪崖古洞下方有一口巨大的盆号称聚宝盆。相传聚宝盆为生财神器,其特点为“种一得十,种百得千”,有聚宝得财的功效。聚宝盆四面八耳,耳下弦纹,沿饰八缘,口沿下有回纹一周。大气雄浑,厚重沉实,腰上纹饰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意喻槐乡儿女迁移四面八方,白手起家再创五谷丰登。流水自洪崖古洞而出,落入聚宝盆,复向八方溢出,意为生财满钵,盆满财溢。寓意先祖庇佑四面八方的移民后裔福泽绵长,财源滚滚,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我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徜徉,看到的每一处痕迹,听到的每一段故事和传说,看似很有意思,其实都是一段心酸的过往。移民无论来到哪里定居,根永远留在了大槐树。现如今,这里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游客不断,很多人慕名而来,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乃至大半个中国传唱数百年,洪洞大槐树被亿万华人称作“根祖、老家”。</p> <p class="ql-block">送你一缕清晨的阳光,带给你一天的快乐。万里路遥,快乐同行。轮迹经纬,风雨兼程。文字和相机记录下自驾路上的点点滴滴,乐享自驾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体验旅游的力量吧!欢迎继续关注、品味《轮迹经纬——梦幻云丘山 探秘塔尔坡(1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