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喜欢旅游,看大自然的美景,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风俗,不仅增强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了解,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眼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但是我的旅游方式不外乎跟团游或自驾游,住酒店及吃当地餐馆。当帆姐问我是否想去南部非洲坐大篷车旅行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南部非洲的旅游跟通常的旅行方式的最大不同是坐大篷车旅行,住帐篷以及自己做饭。原因是跟其它地区相比,非洲大陆有很多无人区,丛林,沙漠和草原等。旅行团使用大巴会有困难穿越非洲大陆特有的环境。加之非洲地广人稀,不少景点,尤其非洲猎游区远离城市,旅游配套设施有限。可以说我们这次的旅行是一次探险旅行,深入到人迹稀少的非洲秘境地,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看世界。</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8人从8月9日到8月31日开启了22天在南部非洲跟团的大篷车旅行,之后在开普敦(Cape Town)自由行两天,于9月3日回到美国。大篷车带着我们经过四个非洲国家:津巴布韦(Zimbabwe), 博茨瓦纳(Botswana), 纳米比亚(Namibia)和南非(South Africa)。 全程行驶了4500公里。下面是我们的旅游路线图,大白点是旅游景点,小白点是我们到过及露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Grace制作</p> <p class="ql-block"><b>南部非洲介绍</b></p><p class="ql-block">非洲是一个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大陆,它有鲜艳的色彩,原始的部落,广袤的荒漠和无数的野生动物共同构建而成。</p><p class="ql-block">非洲大陆划分为五个主要区域(东西南北中)。南部非洲地区,简称“南非”,包括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等13个国家及岛屿。南非地区东西两侧分别为印度洋和大西洋,因此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该地区地形多样,包括高原,山地,沙漠和草原。在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状况中,南非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仅次于北非地区,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钻石,黄金,铀矿和铁矿。</p><p class="ql-block">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因为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热带草原是非洲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成为动物王国。主要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豹子,河马,犀牛,非洲野牛,各种羚羊及狒狒等。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分为干湿两季。这种气候条件下的草原是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园,宗旨是保护和繁衍生活在该地区的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b>我们的大篷车的旅行和生活(吃住行)</b>前面谈到这次旅行跟通常旅行方式的最大不同是大篷车旅行。下面介绍一下我们此次的旅行和生活。</p><p class="ql-block"><b>1.1 旅行设备:</b>旅游车是我们这次旅行的关键设备,没有它就无法完成此次旅行。这是一种重型卡车改装的露营专用车,它被称作“大篷车”,有双层,上层坐人,下层放东西 。坚固高大的车身可以分区携带不同的露营设备,包括帐篷,厨具,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各种干货和调料,犹如移动城堡,所需物品一应俱全。上层坐人的车厢里,每张座椅下都可以放东西,个人物品如睡袋,睡垫,背包,手提行李箱均可以放进。甚至脚踩的隔层板下也是储藏室,放着大家需要使用的调料,米和面以及面包等。座位上方有行李架,可以放小东西如衣服。大篷车有车载充电机并配有多个点烟器插座和USB接口,使大家得以 在行车期间充电。车停在营地时,发电机启动后也可以在车内通过插线板充电。非洲旅行社发来的旅行须知上有携带行李的尺寸限制并告诫充电有限(因为住帐篷,夜晚不能充电 )。因为这些“警告”,出发前这两个问题曾令大家十分担忧。 但是旅行中的事实证明这两点均不是问题。</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大篷车及它的多功能性。</p> <p class="ql-block"><b>1.2 行车期间:</b>一般大巴的座椅是双排座。所有座椅都面向车头。坐在椅子上只能跟旁边的人交谈。不可能跟多人开小会聊天,即没条件也没有空间。跟过旅游团的人都有此体会。</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大篷车的车厢空间面积跟大巴的差不多。但是座椅被改装了。车厢分前后两段,在车厢里有些座位是面对面的。只有前端的后排座和车厢的最后一排座位是面向车头。这样的车座安排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活动机会,也给想要躺倒睡觉的人提供了机会。</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前排座位,中间粉色圈里有多个点烟器插座和USB接口,有不少手机在充电。下图是后排座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旅游团一共有20人。8人是中国人均来自美国,9人来自英国,3人是澳大利亚人。除了我和两对中国夫妇早已认识。其他人(包括英澳人)彼此间互不相识,都是在这次旅行中认识的。英澳人都是年轻人,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19岁,他说要在上大学前出来看世界。其他英澳人都已工作数年。这些英澳人很幸运,他们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公司允许他们长期休假并保留职位。所以他们来非洲休假并已旅游两到三个月了。从他们的言谈中感到这种长期休假在欧洲和澳洲很普遍。</p><p class="ql-block">这家非洲旅行社组织的大篷车的完整旅行路线是环绕南部非洲,我们的导游叫Alex, 是肯尼亚人。司机叫JB,是津巴布韦人。他们在这条旅行路线上工作多年,接待过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我们只参加了这个大篷车的一段旅行。我们团里有好几个英澳人是从这个大篷车的起点肯尼亚上车的,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中国人是途中陆续上车加入团队,当然还有些人在大篷车的途中下车离队。从乔贝公园(Chobe National Park)起, 这趟大篷再无游客上下。我们这20人一起度过了20天,一直到好望角(Cape Town)。尽管我们之间有着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大家相处得和谐融洽,互相帮助,是个有爱心的团体。</p> <p class="ql-block">行车期间,有安静的时候 – 多数人在睡觉;也有喧闹的时候 – 如打牌,讲笑话或唱歌。即使看车外风景,有时也会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向外看,尤其在行车期间当眼尖的人看见荒野里有一只动物时,肯定会让人人打开窗子向外看。总之相比常规的跟团游时的乘车气氛, 我们在车里是一路欢声笑语,使人感觉不到长途旅行的烦恼和疲倦。</p> <p class="ql-block">英澳人也喜欢打牌,从车头打到车尾。在营地休息时也打牌。</p> <p class="ql-block"><i><u>行车期间花絮</u></i><u>:</u> 打牌是行车期间的一个娱乐项目。一天四个老中凑在一起打牌,其他人观战。Grace和Ming做联手。Ming的手气好到爆,当Grace做庄家时,把主牌当成底牌扔掉后,她们仍然战胜了对家。 打牌和看打牌的人笑得前仰后合。从此,Ming打牌成瘾,天天找人打牌。</p><p class="ql-block">有天我们的车晚到预定的营地,营地关门不让进。司机和导游只好再开很多的路,在黑暗中寻找住处,找到第三家才将营地落实。届时离我们一大早出发已过了15个小时。即便在外面奔波一整天,没有一人抱怨。所有英澳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活跃车厢里面的气氛。老中之间则互相分享零食。车内的场面令人感动。这是一个有爱心,快乐坚强的团体。 和这些人一起旅行何其幸运。</p> <p class="ql-block">英澳人在车里唱歌,给大家活跃气氛 -Joyce摄影</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清早看见马路两边的孩子们走路去上学。我们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大家却对这些孩子们走路上学好奇关心,随车行驶地观看路边的孩子们很长时间。有些走在路上的孩子们还跟我们打招呼。此时我们童心未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2. 住:</b> 非洲旅行社提供两人的帐篷。个人需要携带睡垫和睡袋,以及其他户外用品,如头灯/挂灯/手电筒,洗漱包,防晒用品等。帐篷随车行,定下来的两人帐篷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每天到营地时搭帐篷,第二天早上收好帐篷并放到车上的帐篷区。每顶帐篷都有名字以防混肴。提供的帐篷很容易搭,只需要第一次接触时学习搭建的顺序。 我和我的战 (帐)友因为力气不够大,把全套帐篷卷起来放进收纳袋里时常有困难,我们的非洲导游和司机经常会来帮助我们卷帐篷,解除我们的忧虑。</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战(帐)友的帐篷。</p> <p class="ql-block">整个行程下来,我们一共住了15个露营地。我们每晚的营地都有着不同的风景,露营在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在三角洲,在沙漠,在醉人的河畔或在美丽的银河下。</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过的营地</p> <p class="ql-block">每个营地都有一个很大的服务区,提供免费Wi-Fi,冰冻酒水,餐饮和游泳池。坐了一天车或参观后,到达营地时,大家都爱去服务区要杯冰凉啤酒提神解乏,上网看新闻或跟亲友联系,使心情变得愉悦放松。我们住过的几个营地就在河边,宁静秀丽,让我们享受到日出日落朝霞满天的美景。有的营地装饰得很有特色。我们住的最后一个营地服务区的装饰以汽车为主题,有的区域挂满各种旧车牌,有个区域使用一辆旧车头,远看犹如两人一边开车一边谈笑。还有一个营地用各种旧铁器做装饰,充分展现非洲艺术。有个营地还可以体验与大象近距离接触带来的欣喜。</p><p class="ql-block">因为住营地,需要使用公共洗漱间洗澡刷牙。每个营地有多间洗漱房,而且每间都很干净,使用抽水马桶,并配有手纸。营地厕所的干净程度大大地出乎意料,比美国的公用厕所好很多。</p><p class="ql-block">我们住过的每一个营地占地都很大,且住满了游客。有一次我们因为晚到预定的营地,营地关门,导游和司机只好临时找其它营地,花了不少时间,走了很多的路,终于找到第三家营地才算把住宿问题解决。这说明大篷车旅行在南部非洲非常普遍。应当说在非洲露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旅行住宿模式。而且每个营地都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服务,也很注意安全。营地设有围栏,要经过大门进出营地。大门有规定的开关时间。过时不侯。</p> <p class="ql-block">营地设施,左下游泳池,右下非常干净的厕所和洗澡房。-Joyce和Grace提供</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营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b>露营花絮:</b></p><p class="ql-block"><i><u>营地按规定时间开门 </u>:</i>为了去红沙漠看日出,我们的导游希望我们的大篷车第一个走出大门,为此叫我们早上四点起来。大家摸黑快速收拾完毕,我们的车第一个开到大门,但是大门紧闭,才知道还没有到开门时间。之后,营地的车辆陆续跟来,排成一条长龙等待开门。当大门打开时,那些小型露营车,因为车小容易加速,飞驰超越我们,将我们这辆重型车远远地抛在后面。大家都是赶去看红沙漠的日出。</p><p class="ql-block"><i><u>露宿在星空下</u>:</i>当我们到Spitzkoppe,即纳米比亚的马特洪峰山脚下时,导游极力推荐大家做真正的露营 ,在野外繁星下睡觉。他还专门挑选了几个地方给大家露营,每个地方各有优缺点。 有意思的是最遮风挡雨的山洞没有人要去,尽管洞里有一线天可以看到星星。这天正好是圆月。大大的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照亮大地。最后英澳人中五男两女决定爬到山顶去露营。他们还带了好几瓶酒上山。可想而知那天晚他们是怎样地在山顶狂欢。</p><p class="ql-block">白天我们到此地时,我跟这些小年轻们已爬到过山顶,一览四周的景色。有一段爬山路要手脚并用 。而且这山上的石头是沙石风化而成。有些地方会有尖尖的小石头凸起,一不小心小尖石头会扎人甚至划口子,更不要说他们是在晚上摸黑爬到山顶,好在有明月照路。第二天一大早五位没去露营的英澳人专门上山去迎接他们下山,看到露营的小青年们个个神采飞扬地跑下山,可以肯定他们昨晚玩嗨了。</p><p class="ql-block">我和帆夫妇去了一块叫”游泳池“的地方露天睡觉。叫游泳池是因为它的形状相似,实际上是在半山腰上的一块凹陷的地方。在游泳池睡觉的好处是它可以为我们挡风。这是我第一次在露天睡觉,尤其是在圆月时,觉得很诗情画意。可惜我拍的几张星空照片不理想,只好留有遗憾。 那天晚上气温不低,人在睡袋里一点不觉得冷。倒霉的是我没有把充气睡垫阀门关紧。睡到一半发现人睡在了”石板“上,睡垫的气跑掉了。好在有睡袋帮忙,没感到身上太冷。因为我们人处在半山腰,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看到朝霞从地平线渐渐升起,映红整个天际,觉得这一晚露天睡觉值了。我在皎洁的月光下露宿,感受大自然的温暖,享受四周宁静的美好,让梦想飞翔,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左上是英澳人准备夜里爬山去山顶露宿,右上是我和帆夫妇在游泳池露宿,左下是英澳人露宿后清早下山,右下是英澳人清早在山顶看日出。</p> <p class="ql-block"><i><u>遭遇沙尘暴</u>: </i>当我们的大篷车开到离著名的红沙漠不远的营地时,导游专门分给每顶帐篷四个帐篷加固钩,叫我们搭好帐篷时将这些加固钩插进帐篷四角钉牢以防大风吹走帐篷。 他说这个营地是有名的多风地。夜晚在大家要就寝休息时,突然刮起大风,帐篷被吹得左摇右晃,我们心里很害怕帐篷被吹走,更担心要在风沙中支帐篷。大风狂刮了30-40分钟后风力变小,此时我已感到嘴里和脸上有沙子。好在我迅速把毛衣和手机放进了睡袋里 。我和我的战友在风声的伴随和担心中睡着。早上醒来,一摸不得了,满脸是沙子,睡袋上,帐篷地上,衣服裤子上都有很多沙子。因为我们的呼气遇到冷空气在帐篷顶部形成了水珠,水珠再掉进沙子里,战友的睡袋外面像和了泥。走出帐篷听见队友们在议论,说我们昨晚遇见了沙尘暴。晚上当大风刮起时,我听到有人在钉帐篷加固钩。早上知道是Matt的帐篷被大风掀起。他试着加固帐篷无果后,导游让他在车上过的夜。这是旅行中的一个难忘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沙尘暴把沙子吹进帐篷。</p> <p class="ql-block">虽然露营不能跟住酒店睡席梦思床比,但是我们团的所有人没有白天萎靡不振,牢骚满腹,抱怨腰酸背疼的。相反,每个人第二天都是精神抖擞,热情洋溢,期待着新的一天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些美好的夜晚,白天在路上时常期待下一个营地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到达营地后东看西瞧,观景拍照,或到泳池游几圈,一天奔波的疲惫被营地的惬意环境驱赶得烟消云散。晚饭后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看繁星,有时夜晚被帐篷外的动物吼叫声唤醒也岿然不动,照睡不误。</p> <p class="ql-block"><i><u>成人捉迷藏游戏</u></i><b>:</b>虽然这个内容跟住宿无关,但是它发生在营地,在这里讲述不违和。英澳人在纳米比亚旅行的最后一天和在南非的一晚,即我们的最后一次露营,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第一晚他们玩得开心,第二天白天还在议论。自然第二晚当他们邀请我们参加时,我,帆夫妇和Ming欣然答应。这个捉迷藏不是小孩玩的谁找到躲藏者就赢了,而是要看谁最后一个找到,即大家都变成躲藏者。因此寻找人要通过他人的踪迹,用眼观察,用大脑分析。刚开始我按小孩玩法,无头苍蝇式地乱找。规定的营地范围挺大,在黑灯瞎火中跑来跑去。开始我和帆夫妇一起寻找,渐渐地他们俩不知去向。这时我碰见英国人Hanna, 她问我找的怎么样了?我说帆夫妇不见了。她马上问在哪里不见的。我带她到我们走散的地方。她立刻说他们一定在这个范围里。果然,在我们的仔细搜寻下找到他们的藏身地 ,里面已挤满了好多人(即他们都在此地找到被指定的躲藏人)。我恍然大悟这个游戏的法则,有点福尔摩斯呀,好玩! 玩第二遍时,我再也不乱跑,而是盯着几个人的行踪,希望他们带我找到躲藏者。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指定的躲藏人。最有意思的是我盯的四人,他们之间也在互相盯着,当第一个人找到躲藏者,不再出来时,我们都去那个地方查看,顺藤摸瓜,轻而易举地找到人。之后听见还在寻找人的对话说某某不见了,某某也不见时,我们藏起来的人都是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b>3. 吃:</b> 非洲地广人稀,一路上即没有见到有百万居民的大城市直到抵达终点开普敦 (Cape Town),也没见到有10万居民的中等城市。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有4.5万居民, 是途中见到的最大城市。一路上多数见到的是少则一两家到多则百来户的社区。 因此常规的旅游期间吃当地的餐馆做法在我们的旅旅行线上是办不到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这20人的团体被导游分成四人一组,为全团人员负责一天中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 午饭由个人承担。每天上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导游带着大家去食品店买吃的。不需做饭的人去买自己的午饭和零食。导游从我们付给非洲旅行社的现金中拿钱给做饭小组,除了规定消费额度外,吃什么由做饭小组决定。这意味着四人小组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决定做什么饭菜,买什么东西。这样的安排增进了四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努力献计献策, 既不要重复最近两三天吃过的饭菜,也要照顾到团里的素食者和无麸质者的需要。每天当我们到达一个营地时,其他团员去洗澡,游泳或上网休息,四人小组开始忙碌做晚饭。因为人多,要用很大的锅做饭菜。大蓬车携带一个有两眼的煤气灶,厨具应有尽有,一顿晚饭一般要花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做好。在四人小组做饭期间,有不少热心的团员主动去帮忙,如洗菜切菜,摆吃饭时用的马扎,摆好洗碗的盆和装好洗碗水等。</p><p class="ql-block">每顿晚饭保证有蔬菜,米面,肉和水果或甜食。团里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不论吃什么,都吃得津津有味,好评如潮。蔬菜做成沙拉或炒着吃,肉有鸡肉,牛肉,羊肉和香肠,煎煮烧烤方法做的肉在旅行中都吃过。主食不是米饭就是各种意大利面,有时还有玉米粒,土豆和各种豆子如芸豆和小扁豆。早饭提供牛奶,咖啡和茶,鸡蛋(煎煮或炒),有时还有煎香肠,烤面包加果酱或花生酱,燕麦或谷类食品等。为抓紧时间上路,早饭一般速战速决。有一天做饭小组早早起来给大家做牛油果沙拉。她们的诚意和体贴入微感动了所有的人。总之饭菜不仅管够,而且色香味俱全。大家最喜欢吃的是咖喱饭,意大利面条,和帆姐组做的干锅香辣鸡。还有非洲导游和司机在我们游玩时给我们做的烤牛排和煎羊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四图是晚饭,做饭小组各显身手。中右是我们的导游和司机在给我们煎羊排。左下是早饭,右下是午饭 -Joyce摄影</p> <p class="ql-block">导游和司机在给大家烤牛排🥩</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这样吃饭的🤭</p> <p class="ql-block"><b>做饭的花絮: </b>帆姐做的干锅香辣鸡很受大家欢迎。另一做饭小组想再做一次,请她来做指导。做中餐要分步骤。但是想要复制帆姐的香辣鸡的小组,以为把鸡和调料混在一起就可以做了。幸亏帆姐去检查,发现做得不对,马上补救并亲自下厨,结果变成她自己再次当厨师,再做一次烤鸡。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小组中的英国人Hanna在中国待过三年,但是她学的中文基本都忘记了。当帆姐用中文说“你们做错”了的时候 ,她居然听懂了,她马上用英文回复说对不起,都是她的错。</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帆姐的干锅香辣鸡,下图导游和司机为我们烤的牛排。- Joyce摄影</p> <p class="ql-block">在奥卡万戈三角洲时,因为那里条件有限,不能带煤气灶,也没有电。这天正好轮到我们小组做饭。下午在其他队员休息,等待近傍晚时去猎游时,我们四人小组则赶快做晚饭,尽量把饭菜事先做好,如洗菜切菜炒菜和做小扁豆饭。晚上回来加热即可吃。只留白米饭回来再做。营地没有煤气,大家帮忙捡柴火,我们生篝火做饭。尝试了一次原始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组在三角洲做晚饭</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一个做饭小组误把辣椒当调料,菜做得偏辣了,但是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知道做饭小组工作的很辛苦。上面提到的司机导游路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找了三个露营地才落实了我们那晚的露营事情,到营地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那天轮到我在的小组做晚饭。 导游要求我们小组照做晚饭不误,并用准备好的食材搭配方便面,以加快做饭的速度。我们煎了香肠,在方便面快煮好时,有人提出要放入鸡蛋,结果方便面煮过久变成了糊糊。即便面条变成烂糊,大家仍然吃得稀里哗啦,锅底朝天。煎好的香肠和加热的速冻蔬菜也吃得精光。</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早上,Joyce好心给大家煎鸡蛋。众所周知,在煎鸡蛋上,有的人要吃蛋黄不熟的 ,有的要半熟的,有的要全熟的。尽管Joyce用了一个很大的平底锅,一次可以煎几个鸡蛋,但是架不住要求不同, Joyce忙得焦头烂额,接应不暇。几个在Joyce旁边等待的队员心疼她,纷纷说“统统煎熟,不要那么多的讲究。” 之后早餐再也没有了煎鸡蛋,直到去红沙漠看日出那天,导游Alex和司机JB在我们看日出后给大家做早餐时煎鸡蛋。因为看完日出去早吃饭的人是陆续到达,给厨师们赢得时间做不同需要的煎蛋。</p> <p class="ql-block"><b>清洗餐具: </b>吃完饭后,每个人负责清洗自己用过的杯子,盘子和刀叉。 鉴于营地不方便打水,又不可能大家都去洗漱间清洗餐具。导游想到了用三道水清洗的办法,第一个盆里放了洗洁精去油渍,第二个盆里放了消毒剂给餐具消毒,第三盆里是清水。经过三次清洗确保餐具清洁卫生。过完三遍水后每个人要用双臂甩干餐具上的水分。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 不仅为做饭小组减少工作量,而且节约纸张,并干净卫生。虽然餐具清洗只用了三盆水, 全体队员没有一人因为这种洗碗办法生病拉肚子,说明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饭后不少团员们主动帮忙收拾,为做饭小组分担工作,使他们尽快从工作中解脱出来。</p> <p class="ql-block">用三道水洗餐具,最后一图是用手甩干餐具上的水</p> <p class="ql-block"><b>饮水: </b>导游和司机每天从营地的自来水管里灌满数个装水桶,装上车供大家饮用及做饭使用。我们几个中国人都带着过滤水杯,以确保喝的水清洁。不少英澳人将水桶里的水倒进他们的水杯里直接喝水。还有些人买瓶装水喝。总之,这一路上没有人因为吃不干净的食物或喝水而生病拉肚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饮用水</p> <p class="ql-block"><b>餐馆吃饭: </b>在整个大篷车的22天旅行期间,我们集体去餐馆吃饭只有三次。第一次在马翁 (Maun)营地餐馆。因为是对住营地的游客服务,餐馆提供的是大众饭菜,没有地方特色。 第二次是在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 餐馆提供当地特色。我和Joyce分享了一道有四种动物的烤肉: 斑马,大羚羊,长角羚和跳羚。好几个英澳人也点了这个菜。最后大家评比结果(按肉质最嫩的排名)是跳羚,长角羚,大羚羊和斑马。第三次在开普敦(Cape Town),我们的结营聚餐。餐厅的布置充满了非洲特色,乐队演唱非洲音乐,服务员身穿非洲民族服装。此时的我们对墙上悬挂的动物不再陌生,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但是餐馆提供的地方饭菜跟第二次聚餐没有很大区别。我和Joyce各点的菜是因为配菜是地方菜 。我点的配菜只有JB知道,是津巴布韦地方菜。导游是肯尼亚人,说对这个配菜不了解。</p> <p class="ql-block">上排是第一次在餐馆吃饭,吃的是大众饭菜。中排是第二次,我和Joyce合点的四种动物的烤肉,餐馆专门请来非洲歌手给我们唱歌。下排是第三次,地方特色跟第二次的一样,我和Joyce的饭菜的亮点是有地方特色的配菜。该餐馆有驻唱非洲音乐队。</p> <p class="ql-block"><b>坐大篷车旅游的感受:</b>这次坐大篷车旅游的体验是独特而难忘的,它为旅行者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尤其适用于非洲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大篷车旅行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旅行变得更加自由,灵活,当然前提是一个人对生活档次的要求,毕竟不能跟酒店的条件相比。同时我感到幸运的是,一起旅行的所有人,尽管我们在年龄和文化上有不同,大家都充满爱心,互相体贴照顾。旅行期间,不管在车上,营地还是观景,从始至终充满了家的温馨和快乐。也提高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p>